题目没有错,大量需水的水稻没有受到旱灾影响,抗旱作物玉米反倒受灾严重。
刚听到这句话时,我也很震惊,可这话不是我院病人说的,也不是转基因公司的专家说的,而是此次大旱灾的重灾区广西东兰县地头上一位正在干活的老农民说的,是电视台播放的广西东兰抗旱启示录的一集里的片段。
老农民说的是实情,启示录里也没有回避这个让某些人尴尬的话题,进一步的揭示了原因。水稻没受旱灾影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条小水渠,摄像机拍下了这条小水渠,宽高大概不足60CM,长度不详,大概没有几公里,三面敷的水泥,称作三面光,流经稻田的一面打上孔,可以放水灌溉。这条水渠造价可能不到20万,维护费用几乎没有,每年产生的效益却很大,使用寿命还很长,遇到今年的这种大旱灾更是发挥大作用。一条小水渠,就能拯救一片稻田,百年“大旱”,根子不在老天不下雨,而在水利建设的严重缺失。
再说那受灾严重的玉米,玉米本来就是著名的抗旱作物,种植在旱地上,需灌溉水量大概不到水稻需水量的一半(水稻是泡在水里的,一刻也离不开水),而我们广西,则更是几年前就开始推广种植“迪卡”转基因抗旱耐瘠高产玉米,抗旱作物再加上高科技的强力抗旱基因,怎么还是没抗得住?没有人出来给个说法。我不懂农业,凭常识问一句,转基因抗旱因子对于玉米来说有什么用处,再加一倍抗旱因子,也只能解决多和少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对玉米来说,能抗旱5天和10天没有多大区别,最终还是离不开水,如果只有靠天吃饭的农业水平,你不能指定老天爷旱5天还是旱10天,老天爷旱11天,那你再怎么抗旱也都完蛋。用提高作物自身抗旱属性的思路来抵御天灾,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因为这种错误的思路而忽视了本应该大力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