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锁的证据?:看41年前年的报道“无债之国”【图集为证】
云淡水暖
一个国家从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工业化国家,肯定是不轻松的,绝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诗意盎然和“一步到位”,从常理判断,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过程越短,艰辛愈烈。
然而,草民以为,光有雄心壮志并不能达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转型的过渡,还要有物质基础,从无到有,由少及多地堆起来,这就叫做“积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如果底子薄,就要吃些苦。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叫做“借力”,借别人的力发展,中国变成半殖民地,还与这个“借”脱不开干系。一是要借方肯借,二是要借方有利可图。
关于这点,先贤梁启超先生曾经痛心疾首地指出,世界列强乘中国的“洋务运动”大肆向中国放贷,企图灭中国于债务之中,“中国自二十年前,无所谓国债也;自光绪四年,始有借德国二百五十万圆,周息五厘半之事;…然则不过三十年,而息之浮于本者几五倍,合本以计,则六倍于今也。”、“则三十年后,中国新旧债本息合计,当在六七十万万以上。即使外患不生,内忧不起,而三十年后,中国之作何局面,岂待蓍龟哉?…”、“呜呼,此真所谓自求祸者也!此所以芦汉铁路由华俄银行经理借款,而英国出全力以抗之;牛庄铁路之借款于汇丰银行,而俄国以死命相争也。诚如是也,则中国多开一铁路,即多一亡国之引线。”(梁启超 《灭国新法论》)
梁任公痛陈借债修铁路是“则中国多开一铁路,即多一亡国之引线”,很直截了当地摆明了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既被迫于坚船利炮的杀戮,又受制于资本主义的压榨,横竖都是个被肢解的前景。
自1949年起,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随着长江上人民解放军炮轰英国军舰紫石英号,还有此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血与火的抗争消遁而去,国门开始清净起来。但与此同时梁任公所言的靠金融“灭国”的场景也不复存在,改为以“巴黎统筹委员会”为标志的全面的经济、军事封锁了。如果说这算是“锁国”,这把锁的钥匙不在中国人手中。
数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忽然听文人贤达们痛陈“闭关锁国”了。按当今的思维,似乎是有人带着大把钱上赶着往国门里“塞钱”,却被“闭”且“锁”了?久而久之,年轻一代也就惯于在这种语境中被熏陶,认为国门一开,大批“散财童子”从西边飞来,一夜之间就工业化在即了。
恰好看到1969年19月号的一则报道“无债之国”,给了另外一个视角,草民敬引在这里,作为一个参考,看看是不是可以作为“闭关锁国”的“证据”。
说明:为网友方便、版主方便,草民尽可能将政治运动色彩比较浓的一些字句略掉:
图一 当时的现代化炼油厂
图二 当时的纺织工业
图三 当时新建成的武钢三号高炉
图四 当时的农业景象
图五 刚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
图六 当时的居民在储蓄
图七 当时的新东安商场
文中讨论“债”的文字有两处,一处是说内债:从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八年,先后发行六次公债,本息共计四十八亿二千万,一九六八年年底还清;一处是说外债:抗美援朝期间借苏联十四亿零六百万新卢布,在中国经历经济极度困难的三年中,也还是按期还债,“没有拖延过一天”,于一九六五年初提前全部还清。
而且,在工业部们方面,建立了现代工业国家所需的全部门类。当然,还有教育、科研体系的初步完备,这些都是要钱的。
可能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想要前进的步伐再“快一点”,不借债,所谓“成为世界上一个无债的国家”,就值得探讨了。
因为现实就摆在面前,这些年的成就斐然,是否与外债、内债的规模相关呢?
内债方面:
2009年年末,中国国债余额为:59736.95亿元(5万9千亿元)(根据财政部网站);
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4月20日在银监会召开的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的说法,至2009年年末,我国各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羊城晚报)
外债方面: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消息,截至2009年末,除港澳台三地外,我国外债余额为4286.47亿美元(约为3万亿人民币左右)。(中国青年网)
三项债务简单相加,差不多为16万亿人民币,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3.5353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新闻网),也即是说,目前的债务总量差不多为2009年GDP的一半。
这里就引出来一个有趣的思考,如果当年不搞“无债之国”,而是大力举债,留一大笔堆债务给后人,会是什么情景?
主流中总有不无盛气凌人地抱怨老百姓们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人”,草民笑了,主流们说得真形象。
new TextParser('/posts/06/02/6C/5C/content_html.txt', 'content_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