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枢纽——《七律红梅颂》点评之六十五
许 博士 段晓旭
(一)
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是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枢纽?这是因为,抗美援朝通过把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了,在【全球】范围确立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全球】统一的社会福利和福利制度,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奠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和对象。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就是社会福利对于剩余价值的改造和变革,而革命的对象则是法人利润及其体现的资产阶级法权。这样,抗美援朝就在全世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把人类历史带入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全面过渡的新时代,如果说,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标志是全民所有制,那么,全民所有制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劳动力的联公有制,就是无产者的社会联合和福利制度。
苏联的十月革命实际上也是首先实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大联合以后,才取得国家政权,从而获得直接改造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条件的。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具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十月革命的形式,就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直接夺取政权,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系,一种是抗美援朝形式,就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劳动力的联合公有制,实行劳动力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制度。马克思曾经多次强调,无产阶级的联合本身是社会的权利,就是经济的力量,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点。而体现无产阶级的利益的就是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直接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相联系的。社会福利是联合起来的总体劳动力的分泌形式和凝结形式,也就是总体劳动力的劳动结晶体形式。社会福利在形式上虽然也表现为货币或价值的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是商品价值的对立面,是劳动的主体形式,也就是直接具体劳动的形式。所谓的去商品化,就是总体劳动力的劳动不再表现为商品形式。总之,社会福利是无产阶级的直接的阶级利益。福利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也是对于剩余价值的扣除和分割,所以,无产阶级的社会福利比较难以得到全面的实现,而且经常性的遭到私有制的抵抗。所以,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必须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了从根本上保障和保证福利经济的利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阶级和一切阶级差别,就是对于资产阶级和一切旧的所有制关系实现最彻底的决裂。抗美援朝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证明了,一旦建立了劳动力的联合公有制和随之而来的时候福利制度,社会主义革命也就开启了它的历史进程。这是为抗美援朝胜利以来世界现代史的主要历史经验所证明的。这个历史经验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战线上的具体表现和具体形式就是完善福利制度和改造商品制度,也就是以福利制度逐步地取代和代替商品制度在社会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其核心就是分割和扣除剩余价值,把剩余价值持续地转化为社会福利。抗美援朝以后,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包括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开启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这就是说,由于抗美援朝的巨大胜利,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实现了大联合,因此造成了【全球】统一的社会福利的产生和形成,所以,【全球】进入了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二)
全民所有制还不能完全取消法人所有权和法人利润等私有制的残余和遗迹即资产阶级法权,所以,全民所有制不得不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而全民所有制的本质利益关系也不得不通过社会福利对于法人利润的扣除来表达。法人利润在形式上表现为商品价值形式,社会福利在形式上也表现为商品价值形式,所以,法人利润和社会福利可以统一起来。构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福利和法人利润,是限制和反性质,改造和反改造的关系,总的趋势是福利经济对于商品经济的社会改造和社会变革,其核心就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社会福利对于商品经济的改造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这就是说,由于社会主义过渡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现象,因此,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做法并不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在限制,他们限制商品制度的手段主要是“去商品化”。所谓“去商品化”,也就是劳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通过国家的税收,把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转化为非商品形式,转化为社会福利收入。但是,这些“去商品化”形式是局限在分配领域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福利对于剩余价值的社会变革和社会改造。这个本质从福利关系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萌芽和起源开始一直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贯穿了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其中,社会福利是无产阶级法权的核心,而剩余价值则形成资产阶级法权的本质。之所以可以认定【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在抗美援朝胜利以后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基本标志就是【全球】统一的社会福利产生了,剩余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分割和扣除,资产阶级法权得到了局部和部分的限制。那么,在【全球】社会主义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国家的福利制度有什么差别和区分呢?这个差别和区分就在于社会福利是否已经成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目的。欧美国家仅仅具有社会福利的分配形式,而公有制国家则具有社会福利的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的福利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上的经济利益关系上。第一种形式,是直接的福利工资关系,即直接以福利工资的形式存在和表现的福利关系。这样的福利工资关系是全民所有制的直接表现,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福利关系,它只有在全民所有制的条件下从能够存在,它是社会福利的生产形式。当然,但这种福利工资在形式上也采取了货币的表现方式。第二种形式,是间接的福利关系和福利形式,也就是企业利润转化为社会福利收入的形式。这两种关系的产生,是基于全民所有制的内部矛盾而产生的,即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全民福利所有权和法人价值所有权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福利生产和再生产形式,就是不断的把商品价值转化为社会福利,也就是把法人的价值所有权转化为全民的福利所有权。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历史任务,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新生资产阶级既不断产生又不断受到限制,直至最后消亡的过程。
法人制度在的存在是与资产阶级的生产和再生产联系起来在一起的。但是法人制度的存在,又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商品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改造商品制度的基础就是无产阶级的联合,改造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也就是共产党对于国家的全面领导,改造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手段就是社会福利对于商品价值的全面改造和全面转化。总之,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形式就是对于商品制度的限制和改造,其核心就是建立和完善福利制度。没有福利制度的完善,就不可能取代商品制度,而在福利制度基本完善以前,资本制度的复辟实际上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当然,要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三)
社会福利的生产方式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社会福利的生产目的是通过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来保障和保证的,而全民所有制则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来实施的。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最根本的保障,一旦失去了这个保障,社会福利的生产方式就必然倒退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这是因为,社会福利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没有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保障,以法人利润的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就不可能全面地转化为社会福利。
正确地认识劳动力的联合公有制在全民所有制中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全民所有制虽然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但这个公有制还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的形式,还是包含了旧的私有制残余的公有制,也就是包含了法人所有权和法人利润等法人制度的公有制。法人制度本身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生产制度。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消灭了资本所有权制度的同时,保留了法人制度,也就是保留了法人所有权和法人利润,也就是保留了旧的私有制的遗迹和资本私有制的残余形式。法人利润和法人所有权等法人制度的存在,使得企业的法人利润可以大量地转化为剩余价值剥削,从而大量地产生新生资产阶级。这就是说,法人利润和法人所有权为基础的法人制度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核算和计量社会福利的制度和方法,是转化为社会福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转化为高薪利润,成为产生资产阶级和剩余价值剥削的条件。代表新生资产阶级利益的赫鲁晓夫曾经拼命鼓吹“利润挂帅”的经济思想,实施“利润挂帅”的经济政策,其目的就是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壮大和成长鸣锣开道,使得新生资产阶级获得更大的“高薪利润”,从而把法人利润明目张胆地转化为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
机会主义特点就在于,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必须保留商品制度,从而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样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结果,在革命高潮时,他们就采取脱离实际的取消商品制度的极端激进的方法和政策;而在革命进程中,他们则采取市场投降主义的策略和经济政策。例如托洛茨基不仅是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看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他甚至于走向了极端,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取消包括商品货币关系在内的一切私有制遗迹。所以,托洛茨基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建成。这样,托洛茨基就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由于托洛茨基并不是单纯的理论家,而是革命的领导者,所以他在实践上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极“左”而实质上的极右,同时也是经常在左右两方面进行摇摆的机会主义。托洛茨基之所以会发生的左右摇摆的机会主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区分法人利润与高薪利润的不同和差别,不了解商品制度与法人制度的区别。
不加限制地发展法人制度,其实质就是私有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虽然消灭了私有制的主要形式,但是其残余形式却以法人利润和法人所有权等法人制度和商品制度的形式保留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间。法人利润而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是受到无产阶级专政限制的。这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就是社会福利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根本区分。商品制度的核心是法人制度。当着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时候,法人制度就偷偷地利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机会而大量地把法人利润通过公开和隐蔽的形式,通过合法的和非法的形式,大规模的转化为高薪利润,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新生资产阶级。
(四)
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在经济政策上存在的“极左”形式就是职工基本的福利工资被较长时间的冻结,这就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脱节。实际上,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具体体现在福利工资与国民经济之间的本质联系上,基本的福利工资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一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从根本上是有益于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倡“利润挂帅”有着本质差别。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发展社会的商品生产,而改革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是法人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限制,其结果,法人利润大量地转化为高薪利润,大量地蜕变为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
批判“利润挂帅”是正确的,但是必须明确新生资产阶级是与“高薪利润”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转化为高薪的法人利润。所谓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其核心就是要阻止和防止法人利润转化为高薪利润这样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形式。正是由于在理论上没有弄清楚商品制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所以在文革年代里,曾经批判过“福利主义”,有人还提出什么“使资产阶级既不能产生,又不能再生产”任务。这实际上就是“极左”思潮存在的表现。由于法人利润和法人所有权等商品制度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所以,决不可能做到“使资产阶级既不能产生,又不能再生产”。因为,只有在取消法人所有权和法人利润等商品制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使资产阶级既不能产生,又不能再生产”。所以,它只能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任务。相反,如果把“使资产阶级既不能产生,又不能再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就只能是“超级废话”,因为它只能造成两种结果,或者是实施极左的机会主义,采取简单的取消商品制度的方式;或者是实行投降主义,采取片面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办法。
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剥削。消灭剥削的具体措施和制度,就是把法人利润全面地转化为社会福利,也就是尽可能减少企业利润转化为剩余价值的途径和渠道。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福利与商品价值的矛盾和斗争,新生资产阶级要保持和扩大商品制度的不平等一面,使商品制度中间的法人制度不受限制地发展和扩大,从而扩大新生资产阶级占有高薪利润,实现剩余价值的剥削的目的。
附:七律.红梅颂—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六十周年
许 博士
半岛烟云甲子迟,全球冷热待轮时。
东西斗艳稀花信,南北争奇遍果实。
雪耻洪荒惊列位,风标植被泰诸枝。
而今彼岸玫瑰谢,万卉红梅与共殖。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