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独中苦斗-----解读晚年毛泽东
心事浩茫
毛泽东之伟大,地球人都知道,但真正理解毛泽东,尤其是真正理解晚年毛泽东的人,鲜有矣!
正因为毛泽东之伟大,才使得爱之者切,恨之者痛,没有比对毛泽东的评价更复杂的了,但无论是爱是恨,都无法否认毛泽东的巨大存在,毛泽东已逝三十一年了,毛泽东热一轮热过一轮,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由于历史的沉淀,我们可以看清更多的东西,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更好的理解毛泽东吧!
是权力斗争还是路线斗争?毛泽东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他最终打倒了所有的对手。令人痛惜的是,毛泽东晚年的斗争矛头转向了他早年的战友,先是“高饶”,接着彭德怀,然后刘少奇、邓小平,然后林彪,临终又再次打倒了重新复出的邓小平。频繁的党内斗争,客观上严重埙害了党的威信,动摇了人们的理想信念,不少人对毛泽东的人格也产生了怀疑,将毛泽东与历史上的封建帝王等同起来,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古话来解释复杂的历史现象,难道真的如此吗?高岗饶树石不多说了,他们争权夺利搞阴谋,实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的。整彭德怀无疑是一次悲剧,但这件事情要与当时的环境联系起来看,大跃进是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的旗帜,在毛泽东看来,无论大跃进存在多少问题,都不能全盘否定,否则就是挑战共产党的权威。当时社会上反对大跃进的呼声是可想而知的,这自然让毛泽东倍感烦恼,就在毛泽东准备纠左的时候,彭德怀的“万言书”无疑又刺激了毛泽东敏感的的神经,再联系彭德怀“魏延式”的性格,毛泽东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了。或者可以这样看:这次斗争是毛泽东的过敏反应,剧烈的“过敏反应”,损害的不仅仅是健康的细胞,也毁了他自己的左膀右臂。毛泽东与刘少奇邓小平的冲突,更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个人之间的权利之争。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打到刘少奇?实质上以当时毛泽东的威信,要打倒刘少奇根本不用发动一场波及全国的政治运动,毛泽东完全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用较缓和的手段来解决。关于这一点,他的老对手张国焘就看的比较准,“文革”中流落香港的张国焘在接受美国人的访问时曾经评论说:毛泽东发动“文革”,绝不仅仅是(如外界所推测的)出于政治权力的考虑,毛泽东此举还有着哲学上的思考。张国焘认为毛有着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他认为作为一个农民社会主义者,毛泽东有一种对“平等”的渴望,一旦他发现自己建立的政权没有提供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趋势时(也就是所谓的“变修”时),毛便想采取措施来达到目的。这是“文革”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分歧由来已久,毛刘之间的矛盾激化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究竟怎样搞,毛泽东也有一个探索调整的过逞,象公共食堂,人民公社这样一些“左”的形式,其实并不是毛泽东的发明,而是当时群众的创造,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后,公共食堂很快就取消了,人民公社也从“一大二公”调整为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但毛泽东将要不要走集体化道路看作是一条底线,回到单干的老路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更是毛泽东认为不能让步的原则问题,围绕这一根本分歧的较量,毛泽东感到被架空了,毛泽东终于愤怒了!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会走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上去?毛泽东的担心是纯粹多余的吗?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矛盾激化,表面上集中在“称天才”和“要不要设国家主席”两个问题上,问题的实质是林彪集团围绕这两个问题的不正常活动,毛泽东不能容忍阴谋活动,在这样大是大非问题上,他宁愿承受和自己的接班人决裂所造成的政治灾难也不愿妥协。综观毛泽东晚年,有权威冲突,有权利斗争,但如果把这些斗争仅仅简单的归结为个人权利之间的相互倾轧,那眼界也就太渺小了一点儿,以如此渺小的眼光,是断难理解毛泽东这样千古难遇的伟人的。虽然在历次斗争中有许多老干部被整,那也决不是毛泽东有意清除自己的功臣,而是坚信这是贯彻自己的路线所必须的。为了心中那个已牺牲无数生命的“理想”,还有什么样的代价不可以付出?况且也并不象很多人描述的那样全部一棍子打死,事实上大多数老干部最终都保留在了领导岗位上,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拨乱反正。对邓小平的态度集中表现了毛泽东的矛盾心态,为了确保贯彻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路线就要整一整那些保守的老战友,又要尽可能的争取这些老伙计“继续革命”,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是“昏庸”,还是“英明”?毛泽东晚年何以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一连串严重的错误?对这一“复杂”人物的“复杂”行为,答案自然也是复杂的。有“个人崇拜恶果论”者、“背离实事求是论”者、“斗争哲学滥用论”者、“国际国内环境影响论”者、“个人人格质疑论”者、“独断专制论”者、“老糊涂论者”等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明如“战无不胜”的毛泽东,为什么突然“昏庸”起来?这让人的确难以接受。无论如何,有资料显示,单就“脑袋”而言,毛泽东从来就没有“老糊涂”过。尼克松和基辛格在他们有关1972年同毛泽东会见的回忆录中,曾不约而同的谈到对毛泽东个人魅力的折服,尼克松说:“毛泽东谈吐随便,言简意约,常常省去不必要的字眼,这给我以他想在顷刻之间把许多思路揉在一起的印象。”基辛格感叹:毛泽东“神秘莫测,具有压倒一切的魄力”。的确,毛泽东在同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会谈中,以其80岁高龄,仍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幽默。在毛泽东和江青的一篇有名的通信里,还曾经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在这段话中,毛泽东表达了一个惊人的预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幸言中了!从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冒着“粉身碎骨”的巨大风险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换句话说,毛泽东早就清醒的意识到,“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毛泽东晚年是孤独的,无论是他的朋友还是他的敌人,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他,他的战友们也不理解他,在第一代领导核心里,只有一个林彪积极支持他却又最终背叛了他,周恩来曾经自我批评说自己总是跟不上毛主席的思想,那其实是在曲折的表达对毛泽东的不理解。毛泽东晚年其实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边沿,只是由于毛泽东巨大的威望,才勉强维持着对领袖的忠诚。但另一方面,群众对毛泽东的狂热却达到了极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毛泽东甘冒如此之大的风险呢?毛泽东晚年的悲剧,不是因为别的,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毛泽东对于的“理想”的极度执着。毛泽东始终是清醒的,至死都保持着洞察一切的特殊本领,从这一点看毛泽东是“英明”的。毛泽东又是固执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从这一点看毛泽东的确有一些“糊涂”了。但无论如何,毛泽东决不“昏庸”。
是“荒诞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毛泽东对理想的执着,稍加点儿贬义,可以叫做“乌托邦情结”,已经有许多人将“社会主义”同“乌托邦”之间划了等号。毛泽东一生“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似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毛泽东没有败给任何一个具体的对手,最终却败给了一个无形的对象。这个“无形的对象”的确是太强大了,即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之挑战,也不免有点儿唐吉可德的味道。难道这“轰轰烈烈”的一切,竟然就如此的“荒诞”?西方一位哲学家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其历史的根源和现实的根源,将历史归结为一个权利者的一念之差是可笑的。毛泽东代表了一种历史上的“意识流”,中国人天然的与“社会主义”有缘,先秦时代“百家争鸣”时就产生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追求“均贫富、等贵贱”,毛泽东致力于马列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扎根于这种历史和现实的深处,汲取力量。其实,毛泽东个人的功过,“文革”的产生与失败,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没有人愿意再重复“文革”那样的历史了,那样的历史也不可重复,但是,一味的鄙视和嘲笑恰恰是浅薄的表现,“历史”是一坐知识的“金矿”,“史无前例的历史”就更是一坐“空前未有的金矿”!历史的流失将会证明,“失去的”自有“失去的”价值,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回到“历史”寻宝,从历史找到通向未来的力量,这在历史上已经重复多次了。历史就是从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必然性中走出来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还有非常非常漫长的道路可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