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数千年历史,朝代更替,难免征伐杀戮,和儒家“仁者爱人”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凡开国之君,鲜有遵从儒术者。不说古远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近代的毛主席批林批孔,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朱元璋、皇太极,听说过谁对孔老二那堆东西推崇备至?
各朝代儒学多在国运昌盛时兴起,而在即将灭亡时达到顶峰。如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西汉末年杨雄将儒学推至一时的巅峰,而后王莽篡位,西汉灭亡,杨雄则四朝为官,先后经历了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王莽四帝。东汉末年的郑玄,唐朝后期的韩愈、柳宗元,明朝末年的黄宗羲、顾炎武,清朝末年的康有为,个个可称为一代鸿儒。中国古代国力最弱,屡受外族欺负的宋朝,产生的儒学家也最多,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张栻等等,将儒学的地位推上了历史的顶点。儒学乃亡国之术,儒学盛行,国力衰微,几成定例。
为什么会这样?这恐怕与儒学的祖师爷孔老夫子本身就生活在八百年周天下的末运时期有关,儒学先天不足,多少带有些衰亡之气。其实无论哪朝哪代,任何学派的兴起都与统治者的意愿有关。国家安定下来以后,自然希望社会和谐,臣下无逆反之心,百姓无叛乱之意。于是划分等级,宣扬仁义,儒学最能代表统治者的意愿,有了用武之地,而后才能大力弘扬。儒学维护的是表面平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了等级制度,就会有剥削和压迫,仁义二字是讲给老百姓听的,对于统治者来说,向来无仁义可言,正如某人所言,没有老百姓的住不起房,看不起病,养不起老,上不起学,没有农民的挥汗如雨,工人的日夜加班,哪有官员和先富们的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统治者不仁义,高官巨贾们不仁义,哪里有单单要老百姓仁义的道理。愈是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就会愈加突出。
按照自然的法则,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和谐必定只能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才可能存在,斗争才是永恒的主题。为和谐而和谐,矛盾必然会日益突出,在斗争中求和谐,和谐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即使在今天,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外交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哪一天不存在?只有在斗争的各方力量对比较为均衡时,才有可能达到短暂的和谐。有些地方为了维稳,当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让老百姓消除怨气,而是出动军警保安进行镇压,结果常常让一些小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内部矛盾激烈的国家想要强盛,岂非天方夜谭。
近年来孔老夫子越来越热了,年复一年的孔府祭祀,远渡重洋的孔子学院,与儒学有关的书籍讲座大行其事,说明相关部门确实在不惜血本不遗余力的打造这个所谓的“民族品牌”。前些日子孔老夫子的雕像进了天安门广场(附近?),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实非国家之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