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儒们商榷:三年之丧与孔子失孝
说实话,很不喜欢成天写这种口水贴,既没有知识性也思想性,虽然和现代孔儒们辩论有一定的娱乐性,但贪玩是精进的大敌。如果有选择,我肯定不愿意在同一个话题上集中这么多精力,花费这么长的时间,成天到网络上喷口水。但是我们有选择吗?没有。孔子像还一直杵在天安门广场,停止批孔意味着接受,这次立孔像之人就在等待大家疲倦,然后造成既成事实,最后成功的将孔像挤进天安门广场,成为一个政治符号,这既是对近年社会复兴孔学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权贵资本主导中国社会打下伏笔。所以,其他人我不知道,对于我来说,只要孔像还杵在天安门广场一天,那么我就不会停止批判孔儒;只要天安门的孔像不倒,我就坚决拒绝被别人代表。绝对不接受孔子像立在天安门广场周围,这是我个人的态度。至于有人试图将“网络推手”这样的标签贴到批孔人士身上,恐怕不会有效果,我只代表个人,在强国论坛我是实名注册的,论坛知道我是谁。孔儒们似乎很喜欢玩这种“贴标签”把戏,当年孔老二辩论不过少正卯,自己的学生偷偷去听少正卯的课,于是孔子逮住机会就杀了辩论对手,给对手戴上“网络推手”的帽子,也类似于此。这是孔儒们的传统,也是让人瞧不起的地方。当然,这些都是闲话,下面还是回到标题上,与孔儒们讨论“礼”。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我很认可。但俗话说“厚养薄葬真孝子”,对于儒家那种用形式主义、大张旗鼓的显摆自己“孝”的行为,老僧无法认可。儒家主张“三年之丧”,即父母去世后,为其守孝三年,这三年中什么都不能做,只可以表现自己无尽的哀思,不然则是不孝。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从网络上拷贝一段翻译如下: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
这里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孔子一定认为守孝三年之后才会心安呢?“三年”这个数字是如何来的?上次我曾经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探讨孔子爱好“祭祀”之礼的原因,说主要是因为孔子三岁丧父,然后家中丧葬祭奠仪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祭奠仪式,童年孔子可以感受到其父亲的存在。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这本来为研究孔子及儒家文化提供了一条非常崭新的道路,可现代儒生们除了谩骂之外,毫无反应,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可惜了老僧满腔热情,我一门心思要为孔学研究做贡献,但儒生们却视而不见。真可谓“我欲将心照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确实让人遗憾。这里我仍然认为孔子之所以确立“三年之丧”是与他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的,孔子三岁丧父,于是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守孝三年就是对父亲回报了。这里突然想起另外一个话题,对季羡林先生执弟子礼,并且在电视上行过拜师礼的钱文忠,为啥不为季羡林季大师守孝三年呢?另外某些对季羡林以师相称的官员,为什么不为季羡林先生“丁忧”三年呢?(注:丁忧就是辞官守孝,一般适用于父母,但至孝之人也会将这个礼扩展到老师身上,孔门弟子就曾为孔子守孝6年。)
突然想查查孔子年鉴,看看孔子本人的孝道如何。摘录如下: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年仅33岁的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0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 】
发现了一个天大的问题:孔子母亲死后两年,孔子结婚了!!!这算什么事呢?他当时正处于“三年之丧”期间,怎么能够结婚呢?孔子不守孝道,现代儒生们怎么解释?当然,其实用不着解释,因为说一套做一套是孔儒的传统,这本来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