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韩寒与孔庆东联系到一起,恐怕并不多见,然而,但凡对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状况有些许了解的人,并不会对我的这番对比有任何疑问。在这个左、右派大论战的混乱时刻,孔庆东和韩寒分别是左派和右派公推的各自派系的文化界代表。两个年龄学历经历完全不同的男人,被时代的纷争推到了公众视野面前。
关于韩寒和孔庆东,我自从期末考试刚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要把他们进行一番比较的打算了。6号回家以后,迫不及待地在卓越上同时订购了韩寒的《青春》和孔庆东的《国文国史三十年》。过年前的半个月,总算将两本书啃了下来,读毕,正式下笔。
韩寒和孔庆东,一个是八零后,一个是六零后,一个高中辍学,一个北大教授,一个青年才俊,一个中年大叔,一个赛车之王,一个围棋高手,一个言语犀利,一个针砭时弊。如果没有当今中国政治的左右分野,如果没有不可调和的撕裂了的社会现状,两个人也许会成为青年人的共同偶像。然而,事实上,大多数的情况是,韩少的支持者会抨击孔和尚“粗鲁”,孔和尚的拥护者会讥笑韩寒“轻浮”——这是一个立场决定意识的时代,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时代,你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你对一个人的看法,而且自己还浑然不觉。
最近一段时间,两个人都非常热闹。先是孔庆东由于三骂南方报系,引来数百家媒体的围攻,后来新华社亲自出马披挂上阵,拉起批孔大旗。孔庆东继续战斗不息,言语直逼新华社,数万网上左派一呼而上,挺孔批孔网络大论战,极为热闹,后来新华社撤掉了批孔的文章,斗争总算告一段落。最近,韩寒连发三篇文章,谈起了民主革命与自由,引发右派内部恶斗,更有署名“麦田”者质疑韩寒文章为代笔,引发韩寒反击,同样极为热闹。
下面,我就正式开始对二人的对比论述,由于我的立场亲左,因此很难在评论中掺杂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我会尽可能保持客观公正。
韩孔二人最大的区别其实不是政治立场,而是年龄。是的,一个80后和一个60后,在许多问题上已经存在了不可挽回的区别和分野。
韩寒出生于粉碎四人帮之后,从小接受的便是质疑否定毛泽东的教育,更是全面经历了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时期,亦即外部力量解构中国革命和中国内部妖魔化中国革命的“洗礼”,在韩寒的成长过程中,听到看到的,全是“民主自由宪政人权”的西方价值,这反映了整个八零后乃至九零后群体的思想基础,不能怪他个人。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教育的影响,韩寒的意识形态框架不可能突破宣传施与他的教化和伤害。
孔庆东出生于文革之前,幼年经历文革,青年经历改革,曾经的他,也是那一批站在天安门广场呐喊的学子中的一个,如此丰富的经历,让他对于毛泽东时代有切身的体会,更有了直接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机会。同时,由于幼年时代所受毛泽东时代的教育影响较深,他有时也不可避免地用那个时代的思维思考分析问题。
二人的另一个区别是,学历。
虽说学历不等于能力,但是,从二人的学历来看,并非完全没有意义。韩寒没有上过大学,这一点,即便再怎么被包装成为“反抗教育制度”的典范,但从他本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虽然韩寒说,自己中学看了大量的书,但是,我认为,在知识储备这一方面,韩寒是逊于孔和尚的。
孔庆东是1983年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我看过他在高中写的作文,意味隽永,文采斐然,绝对配得上北大苗子的称号。在北大,孔庆东所阅读的书籍,我想是韩寒永远难以企及的,用孔庆东的话说,他在大学读的书,许多人一辈子都读不了。扎实的功底,护佑着他取得了学术上的巨大成就。即便是右派,也无法否认孔和尚的文学功底和学术贡献。
二人学历上的区别,从我购买的两本书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韩寒的《青春》,收录了他几年来的时事杂文,其中不乏犀利得令我捧腹大笑击节赞叹的语言,比如他讽刺上海高速的屡次更名,讽刺单双号限行等等……但是,读韩寒的文章,的确觉得调侃有余而底蕴不足。相反,我看《国文国史三十年》的时候,眼前所浮现的,根本不是那个评点天下,快意笑骂的孔和尚,而是一个温文尔雅,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者。《国文国史三十年》这本书,不温不火的给你展示了从黄遵宪到胡适鲁迅郭沫若的文学史,其中不乏幽默讽刺现实的段子,但是更多的是从笔尖流出的才气,这种才气,必须是以海量的阅读量和独立的思考为后盾的,而他又可以深入浅出,可见功底之深。
学历的差距,并不能抹杀韩寒的创作力和他独有的才华。我们不能要求韩寒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毕竟,他的主业,是个赛车手。
说到韩寒和孔庆东的另一个区别,也是我要写的最后一个区别,就是二人的政治立场。之所以是最后一个写的,就是因为,这一区别是最为明显的。
文人的政治立场,最好的标志,就是他们文章的用词。韩寒动辄“公民”“自由”,显然便是普世价值派的语言风格,孔庆东更是“汉奸”“反党反社会主义”挂在嘴边,不可避免地带上左派的烙印。
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想多说,因为政治立场与人品文品其实并无本质关系,多说无益。
下面,说说二人的相通之处。
两个人最大的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对社会严重不满。不只是他们二位,应该说,毋论左右,当今知识分子也好,普通群众也罢,都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或者愤恨或者无奈的不满情绪。中国就像一个高压锅,锅内沸腾着,不时地还要冲破“稳定”的枷锁,喷出几口恶气来,喷过之后,沸腾依旧。
两个人都认为,这个社会是一个病态社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一个需要改造的社会。
基于对社会的不满,二人便有了另一个相通之处——嘲讽。“韩式幽默”和“孔式幽默”都是不可复制不可照仿的幽默形式。而且,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二人的幽默,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果说,“嘲讽”两个字可以分开的话,韩寒是“嘲”,孔庆东是“讽”,如果说,两个字可以延伸为两个词的话,韩寒是“冷嘲”,孔庆东是“热讽”。
“冷嘲”和“热讽”的区别在于,“冷嘲”是超脱被嘲讽物体之外的,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的“嘲弄”,而热讽是将自己也算在被嘲讽的对象之中的“讽谏”。
说的通俗一点,“冷嘲”的目的是让人绝望,“热讽”的目的是让人改变;“冷嘲”之后不告诉要怎么办,“热讽”之后会告诉你,要怎么样才能不这样。
所以,韩寒的文章会比较“轻松”,凭借着讨巧的词汇和用语,博得读者会心一笑,让被嘲笑者无地自容,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孔庆东的文章,看后会比较“沉重”,笑过之后,合上书,读者会想很多,然后呢,然后就笑不出来了。
而今天的年轻人是拒绝沉重拒绝崇高的,他们只想笑过之后没有然后,因此,韩寒普受欢迎,不足为奇。
除此之外,二人最相通的一处便是,他们都是不自觉地被各自的政治力量推到前台。
孔庆东多次表示自己是“人民派”,主观上不喜欢被称为“左派”;韩寒更是从未明确表明自己的派系立场。但是,今天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称呼他们为“左派学者孔庆东”“自由派作家韩寒”等等,他们是“被左派”“被右派”的,他们的标签,其实都是别人贴上去的。
这里面最突出的还是韩寒,其实,韩寒最早出道的时候,跟右派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突然有了政治气息,大概是从2008年开始,那一年起,他的时评类文章多了起来,特别是“冷嘲”抵制家乐福之后,受到了右翼的普遍认可,于是,出于政治利益的炒作包装从此开始。时下中国右翼把持了大量的半官方媒体和几乎全部的网络媒体,于是,“公民韩寒”“80后意见领袖”这些“标签”横空出世,以至于凡是出现重大事件,许多韩少的粉丝马上会登陆韩寒博客,等待这位“意见领袖”的“最高指示”。
但是,韩寒却在主观上不愿意成为某一势力的代言,于是,2011年年末,他连发三篇文章,大谈“革命”“自由”“民主”。三篇文章我都看过之后,觉得,在基本意识形态上,韩寒没有摆脱80年代以来他所受的自由派教育的影响,依旧将“革命”理解为“少数野心家和大众情绪化的产物”——其实,他也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但是,只因为在文章中不同意极右派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图,不主张激化社会矛盾,这就引发了当年捧他的右派的不满,于是,一帮右派头面人物开始指责韩寒“不读书”,甚至开始“杀人灭口”,企图从人格上否认韩寒,质疑起他文章的真实性来。
孔庆东说过:“文学其实是残酷的,不是风花雪月的,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够承受。”的确,文学与政治不可能分割开来,也许,目前,身处各种争议漩涡的韩寒,可以明白孔庆东这句话的含义了吧。
说到这里还想多说几句,孔庆东本人是非常欣赏韩寒的。尽管二人的政治立场截然对立,但是,孔庆东在许多场合都表示过对韩寒的钦佩和鼓励。不知道是英雄惜英雄,还是出于对年轻人特有的保护情结,孔庆东对韩寒分外客气,即便是韩寒在南方都市报上公开指责左派为“傻逼”的当口,孔庆东依然在“第一视频”的节目中称赞韩寒“不愿意被帝国主义当枪使”“不成为第二个余杰”等等。我曾经很阴暗的期盼着,他们何时可以公开论战乃至对骂一番,现在转念一想,其实,论战对骂只会加重社会裂痕,最希望看到这一现象的,不正是那些对韩寒先捧后杀,用后即弃的“汉奸”们么?
“真正的文人”,都渴望独立,而“真正的文人”,都不可能独立,而正是在这种“渴望”与“不可能”的纠结中,才会诞生“真正的文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