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
2012-3-2
对于我来说,茶就是药。它产自南方,离我们生活也是比较远点,一直以来,没有什么认识。
我们小时,生活上就是粗茶淡饭,哪有那些茶的感受。我从小就体弱,但却有激情,总要尝试各种事物,知道茶是不好喝。只是,那时条件有限,不好说对茶有什么好感。不过,因为爷爷曾经给人家干过买卖,做过柜台生意,对茶很有感情。父亲在外工作,有机会买一些茶,以至于家里总有一些茶,小心地放在竹筒或用纸包好,存着。只等来客人,或人一进门端上茶水,嘘寒问暖,或吃过饭后,给人沏上茶水,消食化气。算是待客之道。
平时,我们没有机会喝茶。多数情况是,过节过年时节,因为小家伙儿们各种功能弱,吃些肉菜,容易积食,大人就让我们喝茶,以解胃实之累。给我的感觉,就是苦涩,那就是药,有什么好喝的?
对于酒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最常见的是家乡的小酒,因为那时用白薯干、白薯须须酿酒,更有用坏了的白薯,喝酒时经常喝到白薯蓧子味儿。也喝过“八大名酒”之一,杏花村的汾酒。汾酒烈而柔,度数高,但不上头。唐山附近的酒就是“梗阳”,喝着也是不错。后来,喝小摊儿上的各种杯装酒,什么样的都有。有的喝了后,上头,有的很杠,有呛人的感觉。到现在,喝过“五粮液”、“郎酒”、“茅台酒”……才知道,各种酒都是提高食欲的,因为有酒劲,能使人有“不胜酒力”的感觉。大吃大喝之后,人们开始肥胖,病多起来。于是,这茶又重新被人们认识了。
卖茶的要包装,提高档次,吸引顾客。现在,真让人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各种茶的包装极尽奢华之能。却将茶叶、茶文化的“本质”挤没了。让人有“买椟还珠”之困。
茶之为用,从一开始就是消除病态的药。神农嚐百草毒,以茶解。2009年去武夷山,那里最初推荐的“管家婆”,也是帮助人们祛除病态的。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茶,制作方法在绿茶与红茶之间。白茶自古就有“百病之药”的美誉。
来到人家“茶家”,热情好客的主人们,立刻以隆重的礼仪接待人们。介绍茶的功效,饮茶的事项更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推荐各种茶,品味其中的不同,“管家婆”满嘴的苦过后,却喝水水甜,吃啥啥甜,这就是回甘。再喝“银俊眉”、“金俊眉”,果味儿飘香。这才分辨出玉兰香气、桂圆的味道来。原来,茶可以是这样韵味充盈啊。
从史书得知,自古中国就喜茶。大概南方水体不好,需要茶来过滤。到了唐朝,上层社会用茶,制茶、碎茶、筛茶,以至于饮茶,已经形成一套讲究的程序和繁复的用具。自辽金,到藏人,西方英国午后茶,都是因为“肉食者”需要,消化油腻的需要。因此,形成贵族的风尚,茶文化的讲究。宋朝斗茶,也只是一种男子的技艺比试。元朝贵族,清朝世家,更是深化了茶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文人的人文情怀的表达,形成了廉洁、达观的观念,相对比酒肉朋友,斗茶、品茶就有截然不同的境界和韵味。
好多“笔记”有茶事记载,陆羽的“茶经”更是分出三六九等的茶、茶具、用水。对于那些敏感的人来说,通过比较,真的能分出各种茶水的不同境界。《红楼梦》有刘姥姥的牛饮;有妙玉的不同茶具、方式。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后吃茶,黛玉饮茶,也有不同的诗词韵味。
茶是要分出不同的,老年人适宜红茶,减肥的人适宜喝绿茶,草原人适意喝奶茶。真正养人的还是粗茶淡饭啊。
饮茶,有条件的应该讲究“茶道”。通过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氛围,规范人的道德行为。但,不可过;过犹不及。
饮茶讲茶道,就是体味不同的情趣,改善人们心理追求,实现茶解百毒的目的。健康最重要,不只是身体没病;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有贡献聪明才智的意识形态。所以,茶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