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越南资料看德浪河谷之战
在较长的时间里,国内对于越南战争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多数是来自于美国方面,使得我们对于越南战争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再者,由于受美国越战影片以及中越关系波动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和民众对越南战争更是形成了一些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
毕竟,战争是双方的较量,只看单方面资料是无法了解真相的。因此,了解越南方面的资料对于解读越南战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好在有互联网技术的帮助,笔者终于找到了一些越南方面的资料,发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细节。这里,笔者打算结合对越南资料的翻译来谈一谈越南方面对于德浪河谷之战的认识,以便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场有名的战役以及那场影响世界的战争。
波来梅战役
在越南方面看来,德浪河谷之战其实是波来梅战役的一部分,因此要谈德浪河谷之战,就必须先谈谈波来梅战役。
波来梅战役发生在1965年的中央高地,这里处于越共B3战场的范围内(在南越方面看来,这里是其第2战术区)。此地的战略位置比较重要,美国和南越方面如果占领这里,那就能够比较有效地阻止北越方面的部队通过这里向南越的沿海平原地区渗透和进攻。反之,如果越共方面占据这里,那么就可以更为方便地向南越实施渗透和游击行动。自1964年起,越军第2团和第409特工营与南越部队的5个营在中央高地屡次交手,并取得了很多胜利。为此,美国方面决定派出自己的部队进驻此地,以稳定这里的局势。
1965年6月,约翰逊总统采纳了威斯特摩兰将军提出的著名的“搜索并歼灭”战略。得到“尚方宝剑”的威斯特摩兰将军决定调动美军主力部队摧毁越共的主力,而中央高地就成了他选择的战场。于是,美军精锐的第1骑兵师在这年的9月被逐步调至安溪基地,还特意设立了24个特别区,准备在中央高地与越军一决雌雄。
越南人民军也注意到了美军的这一举动,他们随即改变原先的部署,打算在此同美军进行一场大的较量,消灭美军有生力量,给美国人一个教训。为了发起此次战役,越军调来了三个步兵团(分别为33团,66团和320团,都是有过战功的精锐部队),一个特工营,一个炮兵营,一个防空机枪营,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地方部队配合作战。在指挥层中的配置上,越南方面任命朱辉珉为此次战役的总指挥,阮友安为朱的副手,邓武协为前线指挥部政治局主任(其实指挥部里还有好几个人,不过笔者翻译能力有限,也就不多说了)。
根据越军的计划,他们首先将派遣33团(欠第2营)围攻波来梅据点,吸引美国人来增援,而320团则负责在半道上打击敌援军。此外,66团和33团2营作为预备队以应对美军的反击,地方部队则负责牵制敌人,以配合主力作战。
这里,我们要讲一讲波来梅的这个据点。波来梅位于嘉莱省西南,距省会波来古30公里,距安溪11公里,其西部为西原解放区,是南北运输走廊,越军的后方基地。南越军队在波来梅建立有一个前哨据点,以破坏越军的南北运输。因此,越军打算以此作为引美军上钩的诱饵。
10月19日,战役开始了,33团按计划围攻据点,而美军和南越军果然沿着21号公路赶来增援。23日12时30分,南越增援部队2个别动营、1个步兵营、1个装甲骑兵中队,在美第1骑兵旅的掩护下,沿21号公路向波莱梅开进。 17时到达558高地时,遭到越军伏击。在美骑兵旅支援下,南越增援部队突破了伏击圈,继续向南前进。由于伏击计划没有实现,24日拂晓,越军以1个营继续佯攻波来梅,其余部队沿德浪河谷向柬埔寨边界的朱邦山转移。从27日起,美第1骑兵旅以3个营的兵力,并得到1个炮兵营和骑兵中队的加强,以宽大正面向西作扇形搜索,企图消灭转移中的越人民武装。一位越军指挥官(不知道是谁)称,越军已经打击了消灭了伪军的主力,并迫使美军前来,围困波来梅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越军将调动320团和33团击退敌人的凶猛反扑。
战局的确如越军所预计的那样发展,美军开始在这一地区不断搜索,准备把越军抓出来一举消灭。11月1日,美1个空中骑兵连在波莱梅以西8公里处对越军掩护医院的1个营进行了突击,双方互有伤亡。11月3日,师属空中骑兵中队又在朱邦山以北的越柬边境袭击了越人民武装的一支运输纵队。战斗开始后越军1个团赶来支援,战斗持续到深夜,在武装直升机火力攻击下,越军被迫撤离。至11月9日,骑兵第1旅经过两周连续战斗后,撤回安溪休整,由第3旅接替在波莱梅的作战任务,而德浪河谷之战中担当主力的两个营正是隶属于这个旅。
11月13日,越军指挥部准备迎击美军新的进攻。在此前的11日,越军的952营又袭击了敌军,给敌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朱辉珉认为,美军此时很可能急于反扑,以扳回局面。此时的越军指挥部就在朱邦山南麓,而周围有越军66团和33团1营的部队,他们此时受阮友安和邓武协的直接指挥。此时,协同作战的H15营于13日转而去执行其他任务,因而未如西方所认为的那样参加了德浪河谷之战。
战事进展到此时,越军基本上还是掌握着战局的发展,他们如计划的那样围点打援,虽然第一次伏击的成果不太如意,但痛击南越军的目的达到了,美军主力也的确被他们调动了,不过其之前确定的沉重打击美军主力的目的并没有实现。而美军方面呢,战役进展到这一步,他们渴望歼灭的越军主力总算冒头了,可虽然美军乘着直升机大肆出击,期间交战的次数也不少,但同样也没有达成搜索并歼灭越军主力的目的。可以说,这时的交战双方都憋着一股劲,打算找个机会给对方一记重击。
真可谓是“天遂人愿”,就在14日,双方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德浪河谷初战
11月14日上午10:48分,美军骑兵第7团第1营在摩尔中校的率领下乘着直升机出发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如威斯特摩兰将军设想的那样:搜索并歼灭越军!在波来梅战役打了半个多月后,德浪河谷之战的帷幕这才缓缓拉开。
第1营这次机降过来的大约有450名士兵(其编制人数总共为765人),即便算上后来参战的第2营,美军地面部队恐怕也没有超过1000人。越军方面倒是有近2000人参战,也就是66团和33团1营所部。从表面看,好像越军占据了人数优势,但如果把美军所拥有的巨大火力优势算进来的话,这点人数优势也就不算什么了。更糟糕的是,越军的部队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投入进来的,第8营和33团第1营就没有参加14-16日的战斗,而第7营和第9营也没有参加17日-18日的战斗。这样一来,越军的人数优势还将打上折扣。
言归正传,当美军1营的第一批部队在X光区降落时,越军有些措手不及,他们可没想到美军突然闯过来。此时的美军着落点距66团第9营所部的位置也就200多米远,而当时第9营的营长在团部接受去邦美蜀作战的任务,代理营长指挥的营指导员(原文是指营里的政工干部,按照中国方面的军制来看,营一级的政工干部就是指导员)又在12连而非营部。可以想象,第9营面临的局面有多混乱,此时一个负责训练的副营长肩负起了指挥全营的责任。11时,营指挥官跑到了11连,而11连则联系到了12连的部分人马,他们用1门82毫米的迫击炮打击美军。而越军的混乱给了美军站稳脚跟的机会,一批批美军就在这段时间里乘着直升机陆续到达着陆区。
在中午12:20,Herren命令他的第1排在中尉Al Devney带领下和第2排在中尉Henry Herrick带领下互相并肩推进,并且第3排(在中尉Dennis Deal带领下)跟随推进并作为后备储备力量。此时Bravo连(后面简称B连)的3排已经在五分钟前同越军交手了。
尽管十分震惊,但第9营并没有慌乱,各部自觉地组织作战,这让美军B连1排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时的美军B连2排更倒霉,他们紧紧地追击着一个班的越军,而且是越走越远,最后陷入了越军的包围之中。这可把美军急坏了,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军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解救第2排,但除了付出惨重伤亡之外,他们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美军第1营的主力大部到位,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美军指挥官摩尔立即指挥部队构筑简易防线,形成了360度的环行防御。摩尔的这个判断还算是及时和准确的,这一举动救了他的部队。不过到此时为止,原本想寻歼越军的美军逐渐成了越军的目标。遗憾的是,笔者没有能够找到66团另外两个营的动作,但相信他们也绝不会闲着。从美军方面的记载来看,他们遭到的打击很猛烈,恐怕不是一个第9营能够办到的。当然,到目前为止,越军66团8营还没有赶来参战。
战至17时,美军的炮火已经给越军造成了相当的压力,11、12、15连(根据后面的描述,15连应该是第7营的部队)不得不向西北方向退却,而13连则与第7营主力会合在了一起。这样,第9营同美军的战斗暂时告一段落了,越军认为第9营在这段时间的战斗中击杀了150名美军士兵,还打下了一架敌军战斗机。此时天色已经变暗,为了防止越军夜袭,美军让空军的飞机不断投放照明弹,并让炮兵用火力实施封阻射击。
这天夜里倒没有什么大的战斗进行,越军只是对被围的美军B连2排发动了几次攻击,但未能得手(从后面的情况来看,这估计也是越军故意为之)。到了15日凌晨5时30分,越军第7营出击了,他们的部队里还有装备了1-2门82毫米迫击炮的第15连。在经过前一天的战斗后,越军对美军火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决定采取近战,以避开敌人的强大火力。他们悄悄地摸了过去,在距离敌人150米的时候突然用迫击炮开火,连射14发炮弹。同时第1连和第2连迅速杀上去,很快地冲入美军阵地,这么做无疑是为了迫使美军接受近战,遏制其火力优势。越军的这次打击相当有力,美军防线几乎被撕破。
眼看美军防线就要崩溃,美军空中管制官查理·黑斯廷斯中尉急忙向总部呼叫:“断箭!!!”这是美军在越南战场上首次使用此暗语。“断箭”的意思即表明美国部队在跟敌人作战,有被击溃的危险。很快,在南越的美军所有作战飞机无论军种都像此地蜂拥赶来。美军飞机之间各相隔300米距离,从2000米高度到10000米高度成台阶状依次等候地面管制员指引目标进行投弹。美军冒着炸死自己人的危险不断投弹,由于方位的错误,两架F-100“超佩刀”战斗机将燃烧弹扔到了自己人的头上,幸亏摩尔及时发现:“我放开喉咙对空军的前进空中管制官查理·黑斯廷斯叫道:‘把那个狗娘养的叫走!把他叫走!’”。如果第二架飞机也扔下燃烧弹的话美军整个营指挥部包括摩尔本人在内将会全部阵亡。第一架飞机扔下的燃烧弹摧毁了摩尔一个班的工兵并且点燃了一些弹药,所幸扑救及时弹药没有发生爆炸。虽然非常险恶,但美国空中力量的疯狂做法还是遏制了越军的攻势。
在美国空军的努力下,危局总算渡过了。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越军第7营于10时左右撤出了战斗。虽然越军的攻击在就要接近成功的那一刻失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打得非常出色。对美军来说,此时其友军第2营已经赶到了战场,他们也渡过了危机,并开始营救被围的B连2排。幸运的是,这次营救总算是把第2排幸存的人员(幸存人数说法不一,有的说只阵亡了9个,有的说幸存的才只有7个,笔者倾向于后者)给救了回去,甚至还有空将尸体运走。让人有些不理解的就是,对于这么一个排,越军为什么没有将其一举歼灭呢?从德浪河谷的作战情况来看,越军虽然实力有限,但还不至于连这个排都无法彻底消灭。个人认为,越军这又是在围点打援,为的就是要打击前来援救的美军援军,这样就能够迫使美军在比较有利于越军的条件下前来挨打。事实上,美军为了援救这个第2排花费了相当大的力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他们忙了半天而救到的人却还不到第2排总人数的零头。援救第2排的行动真可谓是费力不讨好!
越军第7营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但敌人的火力着实让越军犯难,因此他们选择在15日-16日的夜间展开进攻,不过有着两门82毫米迫击炮的第3连并没有加入战斗。美军为了对付越军的夜袭则不断以重火力回击,他们此刻最担心的恐怕就是越军利用夜幕同自己的部队再次搅在一起。这一夜,美军击退了越军的进攻(或者说是渗透袭扰)且只有6人受伤,但越军方面的损失恐怕也不多。
这一夜过后,X光区的战斗也就告一段落了。在X光区的战斗中,美军声称击杀了634名越军(开始时说是834,后来摩尔迅速地将其更改了)。不过,越军方面统计的数字则要小得多,66团团史称此战其只有55死亡,另有100人受伤,其中30%来自于第7营。如果越军公布的伤亡数字属实,那么可以认为越军并没有打算一举拿下摩尔的部队,开始时第9营是自保式的交战,而后的第7营也不过是袭扰敌军而已,也难怪被围的美军第2排没有被歼灭。66团第9营损失之所以最多,估计是因为在突然遭遇敌人后产生的混乱,因而打得比较糟糕。在德浪河谷不到三天的战斗中,美军阵亡了79人,伤了121人。不要小看这个数字,越军之前打了半个月也没有能够让美军阵亡这么多人。在战斗中,越军可谓是收发自如,尽管一开始有些措手不及,但也能迅速应对。而一旦发现战事不利,越军便立即收住攻势,迅速地撤出战斗,这就尽可能地减少了伤亡。而美军方面的反应也还算到位,尤其是摩尔的指挥和空中力量的有力配合,若非如此,第1营的结局只怕会更惨。
但是,德浪河谷的较量并没有就此结束,一个更好的歼敌机会很快又会送到越军的面前。这一次,美越两军将经历一场短促而惨烈的血战,德浪河谷之战的高潮这才到来了。
第二回合的血战
在11月16日,美军第1营得到增援,他们是从残留的第7骑兵团第2营和第5骑兵团第1营挑选出来的兵力。那天下午,第7骑兵团第1营从战斗中撤出。由第7骑兵团第2营和第5骑兵团第1营接替防御位置。次日,11月17日,这两个营开始撤出防线并且开始了战术行军到达了一个新的着陆区域。这次行动的一部分计划是第一次使用B-52轰炸机在空中直接支援地面作战。美军地面部队必须在下午1点进入安全区,之后便开始B-52轰炸机轰炸。第2营已经有2天未眠,而且在这种地形上行军比被预期的困难的多。如果按照现在的形式他们无法预期抵达安全区域。从X光区到新的着陆区阿尔巴尼之间的行军中,这些暴露的单位很容易受到剩余的北越军伏击并有可能被全部歼灭。
事实上,越军也看准了这个机会,而他们手中还有一支预备队即66团的第8营。据阮友安称,他们留着这支部队就是做预备队用的,因而在德浪河谷前三天的战斗中都没有动用它。从对第8营的使用上,我们也能看出越军最初对于美军第1营并没有想要将其一举歼灭的意思,否则不会在前线兵力紧张的情况下还硬压着第8营不动。不过,此时的越军认为真正的机会来了,打算对行进中的敌军予以重击,所以就把一直没有动用的第8营拿了出来,让他们在半道上设伏。可以说,越军指挥官们的战术眼光相当毒辣,他们盯准了美军的“软肋”。不过,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越军没有让第7营和第9营前来增援,毕竟三天的战斗并没有让他们伤亡多少。笔者认为,越军之所以没有让另外两个营赶来参战,可能是出于两点考虑。第一,经过几天的激战,尽管部队人员损失有限,但弹药装备的消耗却不小,越军这几个团都是从北面过来的,作战物资的储备本就不足,何况之前已经打了大半个月了。因此,两个营的越军需要补充一下弹药,起码在短时间内是不能参加激战了。第二,越军打算用这两个营来迷惑美军,毕竟美军有着空中侦察力量,而第7营和第9营又是刚刚同美军交手过的,美军应该会防着他们尾追。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美军恐怕没有料到越军还有一支预备队已经在路上等着他们上钩。
17日下午16点,等候已久的第8营接到了团部的命令,而后迅速出动。33团1营原本打算来支援此次作战,但他们却迷路了,一时无法赶到,因此第8营在战斗开始时将独自同美军打上一阵。第8营此时有三个步兵连以及一个战场支援连,同时他们还有6挺12.7毫米的高射机枪,弹药充足。各连队在预定位置就位,而且组织两队人进行突击,第一队人马由第6连(缺第3排)组成,第二队人马由第7连和第6连3排组成。第6连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悄悄地接近了美军,在与敌人只有40-50米的时候,连长下令开火。第8营的机枪打得也很猛烈,同时采用了巧妙的战术和部署,使得遭到机枪打击的美军立即陷入混乱,而且还无法确定越军机枪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美军损失惨重。
更糟糕的是,33团1营也在这个时候赶到了战场,接着就从敌人的背后发动了攻击。如此一来,美军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因而不得不狼狈地实施撤退。这一天的战斗进行得非常混乱,由于美越两军搅在了一起,几乎难解难分,使得美军的重火力很难保证精确。但美军方面还是使用了重火力,其中还包括让A-1攻击机这类空中火力。结果,战斗中有很多美军死在自己人的手里。由于美军采用这种残酷的打法,而且其援军也陆续赶到,遇袭的第2营逐渐摆脱出来,最终稳住了阵脚。而后,美军一边防守,一边又让直升机冒着炮火来增援。越军方面打得也很卖力,但他们一旦见到形势逆转就立即调整部署,不再撕咬下去了。
战至18日上午8时,双方总算结束了混战。这一仗下来,美军阵亡了155人,又有121人受伤。尽管没有战场控制权,可美军还是声称自己击杀了403名越军,而且说这是根据统计到的敌军尸体数量而得来的,搞得好像自己是胜利者一样。当然,越军方面也有不同的说法,邓武协将军回忆称,他在检查战场的时候发现双方士兵的尸体纠缠在一起,一些战士牺牲时手里还紧握着手榴弹,有三名越军战士的周围躺下了几十具美军尸体!
越军的伤亡这里且不说,但他们显然取得了很大的战果,说是胜利者也不为过。仗打到这一步,越军之前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仅仅17日一战,越军竟然取得了比在X光区三天的激战中所获得的战果还要多的收获。从整个作战过程来看,越军对战机的选择和把握是非常出色的,各部队打得也很漂亮,打得迅猛,撤得干脆。战后,参战部队中有很多人得到了嘉奖,作为此战主力的66团尤其如此。
这里要补充的是,南越军的部队在美越两军血战德浪河谷的时候也出动两个空中机动旅的力量和美军第3空中骑兵旅的炮兵一起去支援正在阿尔巴尼着陆场作战的美军部队。越军方面对此也做出了反应,他们立即调动320团迎战,成功挫败了敌人的行动。而在18日的16时30分,越军33团又接到战役指挥部的命令,而后就派出团属炮兵和第2师的两个营突袭美军在猎鹰(也有称其为哥伦布)区的美军。据说此次突袭让美军阵亡3人,伤13人,并摧毁了南越军队的3门105毫米重炮和1门81毫米迫击炮,还缴获了750发炮弹和30发迫击炮炮弹。对这个战果,个人表示怀疑。
战役结局分析
德浪河谷之战是美越两军主力进行的一次重要较量,美军在作战中使用了很多直升机,第一次在比较大的实战中试验了机降作战,且有不错的表现。而越南部队也对直升机的威胁越来越重视,随后从中国和苏联大量输入各种打击直升机的武器,并进一步调整了战术。同时,越军在此战中多次使用的贴身近战战术也被证明是相当有效果的,确实能够有效地限制美军优势火力的发挥,美军甚至不得不冒着自伤的危险强行投弹才能勉强应付。可以说,经过此次作战,美越两军在战术上都有相当的收获。
关于此战的胜负,国内的很多文献认为美军虽然吃了亏,但利用其强大的物质力量扭转了局势,并给越军造成了成倍于己的伤亡。因此,德浪河谷一战常常被认为是以平局告终,也有人认为美军才是最后的赢家。
根据美方资料统计,在德浪河谷近4天的战斗中,美军阵亡了234人,伤了245人。越军方面,根据邓武协将军的记载,越军阵亡了208人,伤了146人。不过,根据66团的记录,他们死了157人,伤了239人。笔者倾向于邓武协将军的记载,因为他是总揽战局的指挥官之一,而66团其实只是参战部队之一,估计66团的损失数据是指整个波来梅战役的损失数目,而不是德浪河谷那四天的损失数目(如果是这样,那么17日的战斗中,越军就阵亡了153人,伤46人,从这个死伤比例可以看出当日的战斗是多么惨烈)。而无论是哪个数字,都与以前广为流传的美军方面的单方面战果统计相距甚远。其实,如果越军在4天内真的如美国人所说的那样阵亡1037人,那么再算上受伤的,66团可就彻底“残废”了。而事实上,66团还参加了接下来的几场战斗(波来梅战役其实是11月28日才结束的)。
因此,从损失数目上来看,德浪河谷之战确实是越军打得比较好的一场。无论是从永久性损失数量上,还是在总伤亡数目上,越军都要少于敌人。虽然总体来说,双方的伤亡其实相差不多,但美军为此投入了非常强大的火力,这笔消耗是远远大于越军的。据说以色列国防部长访问越南时曾在波来梅战场发表演讲说:“驻越南的美军掌握着很多其他国家的指挥官们只有在梦中才能够得到的强大力量,但在超过90%的战斗中,主动权却掌握在他们的敌人手里。”
当然,一场战役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伤亡数目对比,否则美国就该是越南战争的胜利者了。但即便是从战役目的的达成上来看,越军也不见得是失败的。越军原本打算给予美军重创,以便在中央高地继续占据优势。从整个战役的经过和最终的结果来看,越军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美军以重击,但并未就此取得在中央高地的优势地位,也没有能够在德浪河谷的两场作战中实现对美军机降部队的围歼。不过,这倒不是苛责越军的理由,因为他们与美军的实力确实太过悬殊了,能够取得这样的战果已经是非常漂亮的了。对于越军而言,只要能够给予美军打击,并保存自己,就能够同美军长期相持下去,而当时的美军以及美国是无法承受得起这种长期消耗的。
反观美军方面,威斯特摩兰将军一开始就有在中央高地对越南游击队实施“搜索并歼灭”的战略,企图重创乃至全歼越军,以求在短期内挫败北越的渗透。但事实却是,美军付出了相当的伤亡,却并没有歼灭多少越军,而且也未能实现对中央高地的彻底封锁。要是次次都这么打下去,那么美军就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游击战的“泥潭”,最终必然输掉这场战争。
这就如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博士所总结的那样:“对于正规军而言,不胜即败;对于游击队而言,不败即胜。”因此,所谓的德浪河谷平局其实本就意味着美国人输了。当然,此时的威斯特摩兰将军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67年的达多战役前后,他甚至还抱有美军能够速胜的妄想。在这种情况下,驻越美军的数量开始大量增加。对战争的双方来说,更为血腥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结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越战
研究战史最忌讳的其实就是偏信单方面的资料,笔者在这里列出越南方面的资料并非只是针对某些片面的观点,更是要提倡从更为公正客观的态度去进行战史研究。
当国内某些媒体和专家依然在讲坛上重复着类似“美军轻松干掉十倍越军,而后被国内舆论打败”的观点时,这些来自越南方面的资料多少能够公正客观地让人们了解那场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战争。
PS:以上资料主要来自于维基百科网站里的越南文资料,有兴趣的同仁可以花时间自己去翻译试试。
维基百科里有很多方面的资料,越南战争中的多场战役的越方资料都能在那里找到,当然也不是所有战役的越方资料都能够找到,但这些也能够帮我们很大的忙了。以下是其部分资料的网址:
德浪河谷战役:
http://vi.wikipedia.org/wiki/Tr%E1%BA%ADn_Ia_%C4%90r%C4%83ng
顺化战役:http://vi.wikipedia.org/wiki/Tr%E1%BA%ADn_M%E1%BA%ADu_Th%C3%A2n_t%E1%BA%A1i_Hu%E1%BA%BF
溪山战役:http://vi.wikipedia.org/wiki/Chi%E1%BA%BFn_d%E1%BB%8Bch_%C4%90%C6%B0%E1%BB%9Dng_9_-_Khe_Sanh
1968年新春攻势: http://vi.wikipedia.org/wiki/S%E1%BB%B1_ki%E1%BB%87n_T%E1%BA%BFt_M%E1%BA%ADu_Th%C3%A2n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