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人民日报》5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敲响“新闻想象学”丧钟》的短文。该短文针对《南风窗》杂志社就报道“村官腐败透视”一文存在问题致歉之事,批判了所谓“新闻想象学”。
鉴于相关背景事件真真假假目前尚无定论,故不作赘述。在此仅望文生义,借题发挥——主要是借概念一用。
以恶意炒作、散布谣言、煽动仇恨、教唆犯罪等等为目的而“想象”新闻,大概可以称为负面的“新闻想象学”,其危害显而易见,对此,上列短文的也已经讲到位了。下面要加以讨论的,是另一种“新闻想象学”,即相对而言,存在于某些领域新闻信息写作的正面的——严格地说是看上去正面的“新闻想象学”。
通常,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引致什么样的现实行为。部分人们习惯认为一切正面的东西就是好的、都是好的,有意忽略了处在“理型界”之外真实事物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多面性的事实。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之下,凡是面对自己、顺着自己、合自己胃口的那一面就是正面,其余都是反面、是负面,于是往往就产生了以“自定义正面”为标准,以传递正能量为幌子的无效权威。
信息时代,在各种色调都有权利自由构图的画板上,在既如群英荟萃、亦如群魔乱舞的时空里,话语肌肉重不重要?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们才讲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要把握舆论的主动权。然而,与此同时,也不该忽视并且必须强调一点:亮话语肌肉,也要实事求是。
如果自认为有理就无限制夸大附会、捆绑打包、意淫成效,那么此种话语肌肉有一天必然转化为话语泡沫。而这种泡沫,用严复讲的“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再引用白岩松的话——“如果都是正面报道,很多年之后,由于过多的正面报道,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认为中国一切都OK,危机感全部消失,最后国家衰落下来,今天的正面报道就是明天的负面报道。”——把其中最后一句断章取义用以形容这种泡沫,也是恰如其分。
这样看来,对于某些领域新闻信息写作的正面的——严格地说是看上去正面的“新闻想象学”,是不是值得身在其中的所有人时常警惕呢?!
俗语云,“得理且让三分”。世间很多道理既是讲出来、辨出来的,更是且必须是由现实效应证明出来、反衬出来的。有些情况,越较真越失真,越较劲越没劲,总之都不如不较,差不多就算了。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一边念着这句半新不旧的历史老话,一边忘记了它的现实意义。
正面宣传为主,当然绝对没有问题。但与此相对,并不是说对问题就要似乎约定俗成地视而不见。假如无休无止、没玩没了地放大某个正面典型,或习惯成自然地杜撰一系列子虚乌有的正面事件,不仅回避问题,还对那些试图探讨问题真相的声音置若罔闻,以为自居真理,其余皆离经叛道、洪水猛兽,那么这些看上去正面的“新闻想象学”,较之于前文提到类似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哗众取宠的负面的“新闻想象学”,正向的瞎编乱造和反向的瞎编乱造,二者在效用上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千万记得,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的结尾写到,“‘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论原则,任何的新闻信息写作自然也属作文,所以也可以适用“白描”。所以,想要通过回避真相、粉饰太平、装腔作势来赢得人心,甚至强按牛头饮水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因为逻辑上只要有一个人不买账,所谓得人心的结论就站立不稳,虽然这跟狗吠了一口就要追究被吠者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是两码事儿。
负面的“新闻想象学”,究其根源是利益驱动、价值错乱。那么正面的——严格地说是看上去正面的“新闻想象学”,其根源又是什么?竟又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所幸在自上而下集中解决“四风”的过程中,以正面的——严格地说是看上去正面的“新闻想象学”为典型的一些歪风总算稍稍收敛。
希望这些道貌岸然的歪风有去无回。
(2013.09.11)
注:本文最初发表在凤凰论坛,链接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16396701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