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中的精华,瑰宝中的瑰宝
——谢杨总赠所集注之《八大家诗醇》、《历代哲理诗钞》
马望野
==================================================
元旦前夕,子才老总应在下贺年卡之请,寄来了新近出版的所集注的《八大家诗醇》和《历代哲理诗钞》。书刚一上手,未及细琢磨,马上就觉出了其分量不轻。如果说,《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是儿童启蒙的必备课本,那么,《八大家诗醇》、《历代哲理诗钞》,便是记者、编辑、教师以至作家从业的必读课本。名冠千古的八大诗家,著作之繁博,后人即使不是专研而欲全加浏览,也并非易事。选精拔萃,迅获要领,乃众学子所企盼之一大急需。《八大家诗醇》应该说是能够满足了这个迫切要求的。由此也可以看到杨总之苦心孤诣所在。而《历代哲理诗钞》,更是别出心裁,将中华历代饱含哲理的优秀诗篇,集于一卷,启迪良多。不论是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还是刘锡禹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之八》),抑或郑燮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即使是佚名(一说为唐·布袋和尚作《插秧诗》)之“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田》)。。。。。。等等,都无不闪耀着朴素而深刻、唯物又辩证的思辨光芒,不仅脍灸人口,而且聪敏人脑。所以,我在复信杨总时,以“精华中的精华,瑰宝中的瑰宝”称赞这两个选本。那么,在下的认识是否在理?老实说,我心里并无十分把握。这里还是将原书的序跋剪贴下来,请有兴趣的读者去了解一下集注者的本意吧。
(2013/01/30)
[甲]
之一
++++++++++++++++++++++
《八大家诗醇》编辑说明
杨子才
++++++++++++++++++++++
一、千年诗坛最杰出之诗家,前人已有定评者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元好问。他们是历代诗人的冠冕,其作品乃民族之瑰宝,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二、“多则惑,少则得。”这八位先贤的诗作,数量巨大,常人难以尽读。笔者将他们的诗作逐一精选,汇为一册,订名为《八大家诗醇》,以应时需。
三、“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必居其下。”驰骋疆场,克敌制胜如此,驰骋诗坛,探骊得珠亦复如此。手持《八大家诗醇》,日课月诵,转益多师,不断从前贤留下的精品中汲取滋养,乃是今日学诗写诗的必由之路。
四、本书以具备一定历史、文学知识的读者为服务对象,因而对所收诗作只做简要注释,不在文辞词语上一一笺注。
五、本编选诗以短篇为主,长诗只收入《蜀道难》、《兵车行》、《石鼓歌》、《长恨歌》等传世名篇。
六、有些诗作原题过长,给人头重脚轻之感,收入时由编者作了浓缩简化。
七、解放前后出版的八大家的多种诗歌全集、选集,均为编辑本书所参照之书目。
[甲]
之二
++++++++++++++++++
《八大家诗醇》前言
杨子才
++++++++++++++++++
(一)
数年前,笔者闲中阅读《曾国藩家书》,得见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封谈论诗歌的家信中说:“尔要读古诗,汉魏六朝,取余之所选曹、阮、陶、谢、鲍、谢六家,必与尔性质相近。至于开拓心胸,扩充气魄,穷极变态,则非唐之李杜韩白,宋金之苏黄陆元,不足以尽天下古今之奇观。尔之质性,虽与八家不相近,而要不可不将此八人之集悉心研究一番。(它们)实《六经》外之巨制,文字中之尤物也!”从这番话可以窥见曾国藩对“八家”诗歌之中肯评价与高度推崇。
在曾国藩之前,清乾隆帝弘历曾选编过一部《唐宋诗醇》,但他只收入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之诗。此书因为是“御选”,在清代影响甚大。今日平心而论,乾隆只选六家而不是八家,说明他的“诗眼”逊于曾国藩。他排除诗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历史上“苏黄”并称),不外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低估了黄庭坚诗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个大约是因为黄庭坚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牢骚太甚,“一肚皮不合时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所忌讳。而他不收元好问这位中国少数民族诗人中成就最高者的诗篇,则不仅是低估了元诗的博大精深,而且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共同的文化建设来说,也实在是一个可称为“盛世之悲哀”的偏见。此外,对于诗歌创作成就至为巨大的陆游,乾隆虽然收入了他的诗作,却出于巩固满清王朝统治的考虑,删除了陆诗中最精彩的抗御外侮的大量诗篇。这样就无异于阉割了陆诗“万首诗歌万雷霆”的灵魂。因此,《唐宋诗醇》选诗六家,而可见神貌者只有五家。对后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大缺憾。
(二)
笔者想编《八大家诗醇》,不始于苍颜白发之年。由于平生爱好诗歌,从青年时起,在下就陆续购买并逐一研读过八位前贤的诗作。2003年10月,笔者出版《萤窗咏史诗》,就对他们各以一、二首七言古风加以评说。兹分录如下:
李 白
天才之绝李谪仙,《将进酒》兮《蜀道难》。
地才之绝杜子美,三吏三别《兵车》篇。
人才之绝白居易,《琵琶引》兮《长恨》传。
鬼才之绝是李贺,“踏天磨刀割紫云”。
四杰数公最真率,“天子呼来不上船”;
四杰数公最雄杰,敢叫力士执靴巾;
四杰数公具只眼,早识子仪盖世贤;
四杰之中最悲苦,长流夜郎瘴岭山;
四杰之中最凄楚,岁暮天涯飘零身。
衰世才大必遭忌.杯水难容横海鳞。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杜 甫
唐代“三穷”诗俱好,杜甫盂郊与贾岛。
孟郊穷兮困于钱,家徒四壁衣食少。
贾岛穷兮困桑门,托钵为僧长江老。
杜甫穷兮困于时,世乱无从展怀抱。
心愿致君于尧舜,鼙鼓声闻成虚渺。
干戈直欲尽生灵,血流川原肥劲草,
三吏三别总伤情,陈陶潼关尸满道。
飘泊西南天地间,衾稠换米几人晓?
茅屋已破秋风中,犹思广厦庇弱小。
千诗忧国复忧民,白头未见战事了。
途穷饿死湘水滨,魂伴屈原歌楚调。
韩 愈
生当衰世道沉沦,韩公矫矫出风尘。
精卫衔石欲填海,女娲炼石誓补天。
谏迎佛骨匡时弊,一贬潮阳走千关。
转而伏案效班马,泣血毛锥荐轩辕。
不因高名轻疏野,惟将直气折侯门。
洒墨江海波涛涌,鱼龙长鲸避九渊。
陈言务去串珠玉,文起八代超前贤。
只嫌为诗逞险奇,逊于白傅句清圆。
白居易
欲济苍生雾茫茫,浊世忠骾只堪伤。
岁岁攻书使眼枯,年年为吏老江乡。
调头不问鸡虫事,萧条白发且飞觞。
一诗才成令纸贵,万户传抄遍洛阳。
山川风物怜屈宋,流金泻玉几万行。
身后留得七十卷,可与日月争辉光。
《长恨歌》兮童子吟,《琵琶引》兮胡儿唱。
苏轼
天令英物尘世来,卓然独立如泰岱。
生不逢时频遇灾,贬逐天涯蛮荒界。
九劫十难励节操,豪气凌云超尘外。
诗继李杜一大家,文章光芒追百代。
登高望远举首歌,声达九州并九塞。
扫却五代柔靡姿,一洗绮罗香泽态。
奔腾直下如江河,汪洋闳肆鲸跃海。
元气淋漓感天人,穷理尽性无滞碍。
山川风云供驱驰,草木花石任采摘。
叹公旷世之奇才,悲公一生苦常在。
公之遗泽无际涯,南北东西人爱戴。
黄庭坚
驭风骑气飞玄都,精金美玉绣黼黻。
敢下九渊探骊珠,搜奇揽异穿月窟。
偏能点铁令成金,专会夺胎换其骨。
虽说字字据诗书,古奥硬涩欠洒脱。
笔下行草凌九霄,位列四家称雄杰。
三湘十月逐飞鸿,贬过五岭抵百粤。
蛮荒万里烟瘴中,一去不归泪成血。
陆游
(一)
割地纳贡年复年,文恬武嬉西湖边。
书生空有忧国泪,“圣主”庙算是苟安。
“遗民忍死望恢复,幽燕京洛满胡尘。”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二)
壮岁投笔效驰骋,愿将热血洒征程。
“逆胡未灭心不平,孤剑床头锵有声。”
垂老忍看金瓯缺,三更梦下飞狐城。
放翁千古奇男子,万首诗歌万雷霆。
元好问
天禀幽并豪侠气,心隐家国沦亡情。
九死一生刀光里,“战地风来草木腥。”
“野蔓有情萦战骨”,“包胥无泪哭秦庭”。
周流燕赵与晋魏,零落凄怆血泪程。
其身愈穷笔愈奋,四海赢得诗文名。
辽夏金元称翘楚,慷慨沉雄金石声。
论诗绝句三十首,骚人千载座右铭。
由于早已研究和赞赏“八大家”的诗歌,因而一见曾国藩对八家之评说,笔者便决心在有生之年完成《八大家诗醇》之编写。
(三)
我们中华民族,除了万里长城,还有两大文化工程——历代连绵不绝的史书撰著与诗歌创作,是举世望尘莫及的。珍惜和传播这两大历史文化遗产,是国人的共同责任,也是固本强国之所必须。
笔者读书,翻检历代典籍.曾见文有《唐宋八大家》,可诗则缺如。而李、杜、韩、白、苏、黄、陆、元八家之诗,虽然历代已有定评,认为均是大美之作,但因其创作数量巨大(八家中仅陆游就有诗九千余首),读书人一生因“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所累,尽管“皓首穷经”,往往亦不能尽读。有鉴于此,为普及计,笔者乃不揣浅陋,竭暮年之力,日积月累,从八家诗歌中精选出1l16首(李白145首、杜甫20l首、韩愈101首、白居易126首、苏轼139首、黄庭坚123首、陆游149首、元好问132首),在八十二岁时完成了本书的编写。自知疏漏在所难免,尚望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以期补正。
杨子才
2012年6月13日
[甲]
之三
++++++++++++++++++
《八大家诗醇》后记
杨子才
++++++++++++++++++
编校完此书,心中感慨重重。
上距中国诗坛“八大家”的最后一位金代元好问逝世(1257年),时间已过去了755年,中国居然没有一本“八大家”的诗歌选本;下距清代曾国藩于1863年提出李、杜、韩、白、苏、黄、陆、元八家之诗,乃“六经外之巨制,文字中之尤物”,“不可不……悉心研究”,读了可以“开拓心胸,扩充气魄,穷极变态”,“尽天下古今之奇观”的著名论述,时间也已流逝了149年,可中国仍然没有一本“八大家”的诗歌选本!这令人感到悲哀。但这种缺失的产生,究其原因不外三端:一是历代战乱频仍,“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生民逃死尚且乏术,自然无暇顾及此事。二是经济贫困,高雅文化长期滞留于社会上层。“五侯鲭”虽美,无缘百姓家。三是20世纪20年代,有人将古典诗歌列入“孔家店”的门墙一律打倒,使诗道一蹶不振,百年式微。
幸运得很,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这个战火余生之人,得以在60余年的和平环境中生活,又性爱诗歌,因而能够逐个研读“八大家”的诗作,并将他们与历史上的万千诗人相比较,从而确信“八大家”乃中国诗坛之冠冕。于是萌生了编撰《八大家诗醇》的心愿,并在八十二岁时完成了这件前人早该做却一直未能做的事儿。
时下写书不易,出书更难。此书编就之后,蒙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孙怀山暨中国文史出版社沈晓昭总编辑、好友张泓慧眼识珠,看到了此书对于宏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学、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给予了诸多帮助与支持。特别是好友张泓,为出版此书精心策画,多方奔走运作,完成了老朽我无力完成的事项。我这个战争年代幸存下来的老战士,心中十分感激!
中国早该有这本书,现终于有了。它算得上是瑰宝中的瑰宝。只要世界上还有中国人,还有汉字,这本书就有人要读。在此书与世人见面之际,我谨向孙怀山、沈晓昭、张泓三位先生鞠躬致敬!
杨子才
2012年7月8日
[乙]
之一
++++++++++++++++++++++++
《历代哲理诗钞》编辑说明
杨子才
++++++++++++++++++++++++
一、本编定名为《历代哲理诗钞》,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六十一首,唐五代诗四百七十八首,宋诗二百九十七首,辽金元诗一百三十二首,明诗一百一十首,清诗三百零八首,
民国诗四十七首,共计一千四百三十三首。
二、何为哲理诗,国人迄今无界说。笔者从实际出发,将吟咏下述内容者,均视为哲理诗,择其佳者收入:阐明事物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之诗;揭示假丑恶、歌颂真善美之诗;揭示国家民族治乱兴衰、存亡续绝原因之诗;阐述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关系理念(包括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之诗;揭示旧时代道德沦丧、正义缺失、公平难觅、世路坎坷之诗;阐发某一特定生活哲理之诗。
三、本编对涉及孔孟、老庄及诸子百家与禅学的哲理诗,都择其善者,适当收录,以展现多样性的历史真实。
四、富于哲理的诗句,每首诗一般只有一二句。因此,本编所录以短诗为主,长诗除少量哲理味浓郁者外,概行舍去。
五、本着剔除芜杂、择优而录的原则,对带有封建糟粕之作,已加删削。但有的诗玉石相杂,读者当可鉴别。
六、为适应令人需求,对文字过于艰深难解之作,本编亦不录取。
七、对只是枯燥说理,诗味过于寡薄之砟,本编也已排除。
八、本编一些诗作所述哲理(如隐逸、宿命论等),在今人眼中已不足为训,但它们在历史上曾长期存在。从研究思想发展史来说,此类诗作仍有参考价值。
九、凡过长的诗题,均由编者作了浓缩。
十、本编以具有一定历史、文学知识的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因而对所收诗作,除少量生僻者作简要注释外,其余均不作注释。这样,可以大大压缩篇幅,降低出版成本,使购买者少些破费。
十一、本编所依据之书目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诗》《全辽金诗》《元诗选》初二三集、癸集和补遗,《明诗别裁》及《明诗选》《清诗汇》及历代众多诗家之诗歌专集。
[乙]
之二
++++++++++++++++++++
《历代哲理诗钞》前言
杨子才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轻时,我在广东潮汕守海防,一次叉一次经过零丁洋,前往南澳等岛屿。每次在零丁洋劈波斩浪,我都会背诵文天祥的这首诗,并深为他诗中的哲理所震撼——文天祥正因为勘破了生死大关.才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使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成为一代民族英雄。
随着时间流逝,读书日多,我发现在历代诗歌中,含有哲理的篇章比比皆是。涉及人的生死、苦乐、进退、得失、荣辱、贫富、贵贱,世事的难易、正邪、清浊、善恶、美丑、真伪,乃至于国家的治乱兴衰、存亡续绝,古人都曾用哲理精湛的诗句加以破解。至此我心生一愿:将古人留下的哲理诗搜集编撰,汇为一册。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到今天(2012年春节)完成此书时,我已满头霜雪,垂垂老矣!
(一)
哲理诗源远流长。在中国,从诗歌产生之日起,便有了哲理诗。如《诗经·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哲理待已频频出现,但其中民间谣谚所占比重颇大。如“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它说明,哲理诗歌起源于民问——人民群众将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发为歌吟,便有了哲理诗。到了唐代,哲理诗的创作更进一步发展,大量涌现。不少著名诗人,都曾用力搜集民谚与歌谣,将其凝炼为富于哲理的诗句。如: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李白)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杜甫)
“权门要路是身灾,散地闲居少祸胎,”(白居易)
“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杜荀鹤)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
到了宋代,由于理学盛行,哲理诗更大行其道。诗人们着意“以哲理入诗”、“以议论为诗”;从增强诗歌的思想性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其中不少诗人,不大注意诗歌的比兴和意象的营造,因而他们写的哲理诗,往往空洞说教,过于直白。如诗人张九成,单就《论语》一书,他就作诗一百首,却因生动性差,能入选者不过两首。然而,宋代的大家如王安石、苏轼、陆游则与此不同,他们因为博通经史,善察人生.因而哲理诗写得既多又好。
此后,辽、金、元、明四代,哲理诗始终不绝,而佳作以袁宏道为独多。清代作为封建文化的总结时期,“诗满天地”,因之好的哲理诗多于辽、金、元、明四代,颇为辉煌。民国得清之余绪,哲理诗亦颇可观。
(二)
历代留下的哲理诗,凝聚着数千年来国人对国家、社会、人生的理型思考,是万千诗人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学中最具思想内涵的宝贵遗产。其中许多篇章所表达的哲理,如仁爱、奉献、忠勇、孝悌、公平、正义、诚信、务实、廉洁、谦和、勤劳、节俭、济困、扶弱等,更是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守护的精神家园。为说明这个丰厚内涵,试举如下例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况乃忠孝人,九死犹未悔。”(清·方文)
——“匈奴犹未灭,安用以家为?”(唐·徐铉)
——“愿得此身能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张叔卿)
——“六合群黎有补,一身万段何妨!”(宋·邓肃)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引逸诗) 、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引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禾春。”(唐·刘禹锡)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引谚)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f唐·李世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葡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唐·白居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贫贱骄物贫终在,富贵骄人贵必隳。”(唐·周昙)
——“是知济弱扶倾术。不属高谈虚论人。”唐·周昙)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唐·杜光庭)
精彩例句买在太多,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除上述可作人生座右铭的诗篇之外,本书新收的哲理诗,还有些是诗人们对旧时代社会不公、封建统治者酷虐残民的咒诅与讥讽,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的吟咏。哲理诗作为一个整体,这类篇章是不可或缺的。
(三)
国人历来主张“文以载道”,无论散文或韵文,都得重视思想内涵,言之有物。“诗以言志”,“诗以抒情”。但言志与抒情,都必须揆之以理。理正志必坚,理正情意真。缺了“理”,只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到头来并无价值。固此可以说,用形象思维、艺术语言表达的哲理诗,都应予重视和承传。而且生活本身证明.用诗歌吟咏哲理,能够“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委婉表达,收到一言九鼎的功效。历史上这类事例不少。清代有“曾剃头”之称的曾国藩,在屠杀大量起义农民、扑灭太平天国革命之后,曾有人劝他取清王朝而代之,自己做皇帝。但曾国藩是一个既熟读儒家经典又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人,他把“戒盈勿满”作为人生信条。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他写了这样一首七绝:“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屠羊说这个典故,出自《庄子·让王篇》。屠羊说本是卖肉的屠夫,楚昭王国破逃亡,因他救命而不死。楚昭王复国,要他做高官,他坚辞不就,仍操旧业。曾国藩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把道家“功成、名遂、身退”,以免祸患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正是这首诗,昭示了曾国藩所实行的“以淮代湘”,保全自己的重大决策。仅由此例不难看出,哲理诗所具有的无穷妙处与强大生命力。
在编撰此书的过程,得见一篇外国人所写、题为《人生三件事》的哲理短文:“人生三样东西一去不复返:时间、言词和机会;三样东西足以毁掉一个人:怒火、骄傲和不宽恕;人生三样东西永不应放弃:平和、诚蜜和希望;三样东西最无价:美、善良和亲友;人生三样东西最无常:成功、财富和梦想;三样东西成就一个人:真诚、承懦和勤奋;人生三样东酉最神圣:父母、孩子和信仰。”在外国,此类文章大约不难找到。但你若要寻找能够表达文中所述一条条哲理的诗歌,那就将会“踏破铁鞋无觅处”了。幸运得很,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这样的哲理诗车载斗量。这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事。这个对比也令人顿时想到,老朽我自找苦吃,费时费力,编就这本《历代哲理诗钞》,是值得的。所以值得,是因为有三点可以肯定:它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找到;它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有用;它将会在人世间流传。
作为前言,此文已过三千,就此止笔。
杨子才
2012年2月7日于北京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