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取消《大学汉语》(“大汉”)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一措施引发了社会广泛争议。而此前不久北京等地高调声明将在中考、高考时大幅度提升语文分值,那么作为顶尖的人文社科类高校,人大为何却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呢?
社会热议,不外乎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各自缘由,不必多言。孰是孰非,在下也不敢轻下断言。
可以理解的是,人大对这一课程的调整安排,应该是属于它自主办学的权限之举。正如人大所言,事实上许多高校早就采取了类似措施。人大此举之所以引发热议,在于其特殊的时间节点,也在于其对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质询采取了明确的态度加以回应。在教育体制陈腐僵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高校办学理念日渐沦丧的今天,人大此举似乎可圈可点,意义非凡。
那么,高校“大汉”到底应该必修还是选修?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大汉”是高校基础科目,它肩负着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汉语言文化素养的重大责任,自然应该是必修科目。持这种观点的朋友,其殷切之情可嘉,只是他们对现今中国社会教育现状尤其是汉语教学的真实情况大概并没有多少具体的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先后任教于初中、高中,从县级中学到市级中学,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之久。在中学阶段,无论是从实际教育意义,还是从中、高考分值设置上看,语文毫无疑问都应该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学科。然而多少年来,语文学科却已经逐渐(被)边沿化,语文教师的地位也日渐尴尬。对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稍有了解之人,都应该知道这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应试教育这一条陈腐僵化而又愈益顽固的绳索的束缚下,语文——不论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都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灵性,只剩下了语言文字的躯壳。而充塞其间的,便是陈腐僵化而又愈益顽固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处境已是如此,高校教育的“大汉”学科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自然可想而知。
当然,教育的问题远非教育本身的问题,正如经济的问题远非经济措施的改革所能解决、文化圈娱乐选秀和“抗日神剧”类节目盛行远非广电总局一纸禁令所能解决、医患矛盾日益尖锐远非加强医院安保措施所能解决、信访日益激烈群体性反抗事件日益加剧远非加大维稳力度所能解决……在意识形态、思想教育领域的长期严厉掌控之下,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语文”的理念早已成为一句空洞乏味的口号。而极富讽刺意义的是,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权贵意志和金钱万能及其所滋生的一系列所谓“黑暗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在我们这个社会却早已经渗入人心。它以毋庸置疑的残酷事实向人们诠释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目,从而主导着我们的“教育”,左右着作为“生活学科”的语文这一学科的命运,因而巧妙地诠释了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语文”这一名言的真实内涵!
人大宣称“大汉”变必修为选修之举,是为了“尊重个体”,此话说得实在轻巧。看似尊重学生,甚至还会被某些人誉为高校弘扬“独立、自由”办学思想之大胆举措,然而事实上它不过就是一个噱头而已。说白了,就是对权贵意志和金钱万能的社会现实的无奈俯就;是对高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办学理念的进一步放弃!
大学教授强令女儿弃中文转学金融以求“钱途”,其目光的短视及作风的武断自然令人不屑。但作为个体,当他面对残酷现实而做下如此抉择之时,其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相信多少也能为他人所知;而作为大陆顶尖人文社科类高校的人大,赫然将《大学汉语》变必修为选修,实在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昭示着:“中国人民大学”轰然倒了下去,“中国大学”赫然树立了起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