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天,有一位名叫何载[1]的同志来到石钢。他风度优雅,待人和气,自称北京市委工作人员,来厂里了解情况。
何载常下现场,了解生产情况,同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交谈。我当时给主管生产技术工作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当秘书,为何载提供过一些生产方面的数字和资料,还曾陪他到炼焦车间、回收车间参观生产流程。在回收车间,工人们对何载说:我们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遭受了许多苦难,是共产党毛主席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现在大伙有个心愿,想买张毛主席像挂在车间正面的墙上,这样可以天天见到领袖毛主席,可是跑了几趟新华书店都没有。何载听了很受感动,他理解工人们的心情,对他们说:我回城里帮你们找一找。过了几天,何载果然带回来一张毛主席像亲自送到现场,工人们见了特别高兴,热情地同他握手道谢。这张像就是后来广为发行的标准的毛主席像,通称伟人像,当时市面上还没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伟人像。
工人们反映高希哲工程师没有架子,经常到现场了解生产技术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听取工人意见,根据生产需要查找资料,和工人一起研究,帮助解决了不少技术问题。他们说:这样的知识分子能和工人打成一片,我们欢迎。何载对这个情况很重视,专门找高工程师谈过话。
何载有时在招待所整理材料,有几次他找我去帮忙。他一边口授让我一边记录,要求我在记录过程中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够确切就随时提出来;撰写材料过程中偶尔遇到某个数字手头没有掌握,就让我事后帮助去查找并告诉他。
他写的材料每篇都不长,大约千字左右,一篇一个主题,涉及生产、管理、工人状况、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有一篇材料讲团结、教育、改造和使用知识分子,回收车间高希哲工程师的表现就作为典型实例写进材料之中。
在作记录的过程中,我发现何载写的材料采取了通信的形式,即用写信的方式汇报情况,不过他让我把信的抬头第一行留出来。当时我心里有点纳闷,不知道信件送给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但也不便多问。
后来厂里有两位领导同志交谈时说到何载在中南海中央办公厅工作,奉命来厂调查,他写的调查材料要呈送给毛主席。这时我才明白,原来他担负的任务非比寻常,他所以自称市委工作人员,是为了便于在厂里调查研究。
后来,我从一些回忆文章中得知,毛主席曾多次派身边工作人员到基层单位去作调查,写出书面材料呈报给他,有时警卫人员回家探亲,也要求他们写回乡见闻,这是他了解第一线的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我想这个方法早在解放初期何载到石钢作调查时就已经在实行了。“知屋漏者在宇下”,调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对于领导机关决策的重要性,毛主席在有关调查研究的著作中其实早已充分地阐明了,他自己也是一直在身体力行的。
何载在石钢住了一个多月,离厂前他把撰写的十几篇调查报告打印出来,写了一个前言,汇编成册,并且留了两本给石钢党委。我看到过这个汇编,可惜现在首钢的档案中找不到了。
[1]注:何载,男,陕西宝鸡人,1919年出生,1936年参加革命。建国后调进中南海,先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任秘书、主任等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中央组织部干审局长、秘书长,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法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著有《延安的光辉》、《毛泽东对我的教育》、《第二次革命》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