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真是无尽的苦难!”这是我读完《最后的帝国——沉睡的与惊醒的“满洲国”》一书最强烈地感受。
该书的是一位德国人,恩斯特·柯德士,纳粹时期的一名记者。出生在中国,有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中国人民有着朴素的感情。“满洲国”成立时,受德国政府派遣来考察,这本书就是他此行的见闻录。
书中告诉了我一些惊人的历史事实:“满洲国”底层的苦力寿命不到40岁,他们二十岁左右开始出卖体力而生存,三十岁左右体力下降便挣扎在死亡线上,最后往往是倒毙街头;
一个美国记者要拍摄中国内战的纪录片,他向一位军阀求助,没想到这位军阀爽快地答应了。于是这位军阀手下1000名士兵分成两部分真枪实弹地打起仗来,最后活着的5名士兵共得到了2000元的奖励;
“满洲国”上层的几个中国人与日本人在一起闲谈时,宣称只有底层的人才劳动,上层的人是不屑于动手的,结果被日本人嘲弄;
无论是“满洲国”还是之前的张作霖军阀政府时期,货币贬值榨取老百姓的财富都是反动政府惯用的手段。书中举例说,农民们把粮食卖给统治阶级后,政府银行马上暗地策划通货膨胀,导致现钞迅速贬值到原来价值的2%;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为了答谢一个人力车夫把他从拥挤的人群中引出来,坚持邀请下馆子,车夫称自己的装扮存在“问题“,于是他们就到了最低档的餐馆,两人边吃边划拳,引来不少苦力加入进来。最后散场时,老板找这位外国人为这段时间发生的费用买单,也未做推迟——相当于上等宾馆里一杯饮料的价钱。第二天,闹了肚子,不得不请一位欧洲医生治疗。
……
这样的纪实性文字,带给我的感受,不是“苦难”这个词所能包含的,也不是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所能带给我的。让我奇怪的是,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德国人。几年前,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发现馆中历史当事者的文字记录多出自日本人,而中国人当事者的记录似乎仅只有一份(希望我看漏了),就是这份记录,还是当事者口述他人代笔的。
国将不国的时候,底层老百姓过得真不是人的日子。而这时候,那些识文撰字儿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我们的许多苦难往往要从外国人哪里才能看得更清楚?
记得一部影视作品里蒋介石是这样回答游行学生的:国家的事情,自有政府处理,学生的任务是好好读书。
2013-11-12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