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想起一则很多年前听过的冷笑话:“你有猪吃得多吗?”“没有。”“你有狗跑得快吗?”“没有。”“所以你猪狗不如。”“。。。”笑话归笑话,不过笑的背后,每每引人反思。设想当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一些对人的评价,竟然类似是参照了猪狗进行的,那么这种时候,就更是需要深深反思了。
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辩论中有个推论:“最优秀的人无用”。一眼看去,这个推论就是个悖论:既然最优秀,怎么会无用?既然无用,又怎么能称“最优秀”?再一想,更为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字面上或惯性思维上的形式逻辑,而在于推论的背景和处境。《史记·日者列传》说:“非其地,树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这边是不是优秀?那边是不是有用?两个判断之间,是能不能适配对应的平行关系,而不是可以互相求证的逻辑关系。
现行用人标准,为什么要以德为先?因为除此之外,人的能力,更多只有门类之分,少有高下之别——门类不同,自然缺乏一比高下的合理基础。就像中国象棋不同的棋子有不同路径、不同功能一样,现实中,当各自岗位分工不同,也许某人比别人更能适应某项工作,也许某人确实对某项工作适应不足,遇到这种情况,也就不能轻易断定这两人能力孰高孰下,甚至引入道德品性的评判,进而基于可能有失偏颇的论断,用错人。
用错人怎么样?第一,损伤事业、浪费资源;第二,更可能毁掉一个人的生气。事业永远后继有人,可以弥补,这有点像美国科幻电影《解冻》里面的那句绝对黑白灰的台词,“死再多的人,也会有人补上”;然而,对于个体来说,生气可能说没有就没有了。所以,要是有人觉得宁可不被“长大”,也不愿被放错地方,那么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人世间的错误有很多种。错了就可以改正的错误,其实不算错误。有些错误是没法改的,越改越错的厉害,其中涉及个体基因、兴趣、态度等多重因素,以及它们同个体自身处境的契合程度。发现这样的错误,比发现错了便可以改的错误重要。换言之,一个人的能力,不等于与别的、特定的一些人对口的能力,而是在最适配自己的地方,把自己的所能,发挥到极致。人不一定要往高处走,但必须朝更适合自己的地方走。
无论处在什么岗位,首先“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组织原则。事实上,有很多处境都并不是发挥自由意志的地方。不过,这同时意味着,作为肩负更大责任的用人者,也要懂得保护正确的自由意志。一方面,大家多少都像机器、都是巨型机器上或大或小的部件;另一方面,大家又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物。如何不用错人、少用错人?用人的人和被用的人,都可以做些思考的。
(2014.01.06)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