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电视和广播是一种娱乐产业的话,那报纸和网络则是十足的“愤怒产业”。
西方媒介学名著《娱乐至死》其实主要就是针对的电视产业,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现实中,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所谓“媒体即隐喻”的主要涵义。
《娱乐至死》批判到,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大家看看百家讲坛捧红的易中天和袁腾飞,就知道电视是怎样一种媒体。
如今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而网络则是一种典型的“愤怒产业”,“愤怒产业”这个词虽然是笔者第一次提出,但是网络兜售愤怒这种现象早就被人觉察到了,比如中国青年报就以“网民愤怒的利用已成为一种产业”为题写过一篇评论。
在网络世界,谁能抢得那些最令人发指的新闻,谁能激起人们彻底的愤怒,谁就是成功了,这个媒体的点击量就最高,写这个稿子的人就最出名,互联网新闻贩卖的除了“愤怒”,还是愤怒,只是愤怒的级别不同。
而根据笔者的观察,愤怒产业也分三个级别,愤怒产业的最高境界是“攻击好人”,比如攻击民族英雄,孙中山、毛泽东、岳飞,义和团,这些都是常被攻击的对象,也是网络编辑们最喜欢推送到首页的话题,比如袁伟时靠攻击孙中山和义和团起家,茅于轼靠攻击毛泽东出名,这些人都是互联网媒体热推的人物。
互联网不仅喜欢攻击民族英雄,还包含攻击民族荣耀,比如污蔑中国四大发明等,什么黄火药、黑火药了,污蔑中国历史,拿孟德斯鸠等西方个别人的只言片语来污蔑中国文明等,这是最高的境界,出名最快,第二个层次是“为坏人辩护”,“为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说话”, “为坏人辩护”,比如为那些已经公认的坏人翻案,为袁世凯翻案、为李鸿章翻案、为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如为美国说话,为日本说话,处处维护这些国家等,这是通过网络出名的第二个境界,第三才是报道负面新闻,让社会愤怒,这是最低的境界了。在互联网上弘扬正能量的基本上没人理。
门户网站兜售愤怒是网络戾气的根源,网络戾气让人感到了一种可以让人恐惧的力量。当你的文章或发生的事件不对他们的味口,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用污言秽语的信口谩骂或随声吠影的口诛笔伐。而互联网上兜售的新闻“至少一半以上让人‘冒火’”。
网媒受众的阅读习惯,与纸媒受众有很大不同。上网浏览新闻的人,更倾向于快速阅读,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很多网民看新闻时只看导语,甚至只看标题。网站编辑为拉动点击量,必须在标题上“大动脑筋”,形形色色的“标题党”随之诞生。
为什么在平民媒体上比较温和中肯的内容,到了网络上就如此刺眼呢,正规门户网站在与纸质媒体签订供稿协议时,往往约定原文不能改动,但标题可以适当修改,这让一些网站“大有可为”。学者林立洋对“环球时报社评: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这个著名“标题党”,这个标题进行了研究。他翻看了《环球时报》那篇原名为《反腐败是中国社会的攻坚战》的评论后发现,通篇没有出现“允许中国适度腐败”的句子,最接近的一句是“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
“两句话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给老百姓的感受差远了!”“中国约有4亿网民,但相当一部分网民缺乏耐性,能坐下来通读全文的人更少。”“当‘没耐心’遇上‘标题党’,自然不分青红皂白,骂了再说。”因此,网民很容易在一个带有戾气的标题下,看到戾气更浓的回帖。
“一个标题党为吸引眼球,发了个哗众取宠的标题,里面的回复无常识者众多,少数几个理性回复淹没在谩骂的海洋中,可以说是现在这个充满戾气的网络世界的缩影。中国青年报万人调查的数据显示:受访者中20.1%的人平时看新闻只看标题不看正文;66.3%的人会在看完标题后快速浏览正文;只有11.2%的人会详细阅读正文。
“耸人听闻”为什么大行其道。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所说,公众已经对某些问题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如果新闻符合这种印象,它就能迅速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事实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公众会借此表达社会情绪。网络时代的读者,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甚至是发布者,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新闻报道,其来源往往是某个网帖或微博。
在标题被网络编辑篡改后,沦为网络一次消费公众情绪、拉升点击率的机会。当然,这样的反应正是网编所期待的效果。
误导性标题,是当下新闻界的一颗毒瘤——它既制造着假新闻,误导着公众,以饮鸩止渴的方式损害着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还破坏着网媒与纸媒、网络编辑与传统记者的合作关系,更以“惟恐新闻不刺激,惟恐冲突不激烈”的嗜血偏好,加剧着社会的冲突。
平面媒体已经有了一套严格的职业规范,而网络媒体在中国发展的这些年中,尚未建立起一套职业规范。没有规范,就没有底线,没有底线,很多时候就会无所顾忌。在点击率和经营压力下,网络的考评机制甚至纵容编辑做耸人听闻的虚假标题,鼓励网编的流氓化、轻浮化、小报化、嗜血化。
标题党喜欢诡辩假标题不是假新闻,其实不然,标题是新闻的一部分,标题捏造了并不存在的信息,当然也是假新闻。而断章取义的夸大,则为假新闻的传播滋生了土壤;其二,误导着公众,不要辨称新闻原文没有变化,在只读标题的浮躁传播语境中,公众很容易被标题牵着鼻子走。
新媒介的产生并不仅意味着一种新工具或新技术,而且是一种社会“新尺度”,是一种具体特殊情绪属性的产品。
高连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世界经济主管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