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是新时期出台的爱粮节粮、杜绝餐饮浪费,粮油科学加工、储运,厉行节约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粮食局统计粮食产后损失在700亿斤以上,主要是农户储粮损失或收打、运销环节的抛撒,数字惊人,还不包括餐桌上的粮食浪费,餐桌上浪费金额达到7000亿元,折合粮食等于浪费了一个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
对粮食产后损失颇有评论,那时预计粮食农户储存环节损失在5% ,后来说10%,虽然几经努力减损,推行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但是收效甚微,全社会节粮爱粮意识淡漠,餐桌浪费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粮价偏低是主要因素。
空洞的说教无济于事,餐桌浪费媒体曝光也是短期行为,粮食不如矿泉水值钱,这不公平,也不合理!也是诱发浪费的主因。很多人反对粮食涨价,理由就是会让好多人吃不起。
笔者认为不对。普通的矿泉水一块钱一瓶,好的饮料要四五块十几块一瓶,有的人一天要喝好几瓶,那么一天吃一斤粮食,多花点钱,怎么会吃不起呢?
从生产角度看,生产一斤粮食要好几个月,而生产一瓶矿泉水只需几秒钟,粮食不如矿泉水值钱是不公平、不正常的,也是造成餐桌浪费的必然。
尽管如此,其他日用品涨价国人能理解接受,唯独粮食一抬头,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什么粮价是百价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不然目前粮价与10年的粮食价格基本持平,有几人予以评说,谁真正从农民角度考虑过提高粮价的问题,只是关心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接受能力,其实人们用于粮食消费的支出比例少的寥寥,泔水桶中的米饭和馒头在哭泣多年。
粮食真的过关了吗?尽管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有的省份抑或实现“十一连增”,粮价偏低始终没有解决,种粮亏损,比价太低,城乡收入继续拉大,粮食生产流通深层次问题存续时间较长,始终没有有效解决,虽然全社会一起呼吁,收效寥寥。
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受挫;产销结构发生质的改变,主产区大多变成主销区,调出变成调入;除小麦外,大米、玉米都需要进口补充;四是粮食市场及价格无序,忽高忽低,甚至背离价值。五是制约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因素愈来愈多,耕地、气候、成本、补贴、政策等等。
目前看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意种粮是突出问题,甚至是后患。拿今年小麦市场价格来说,市场价1.25——1.30,这是用粮企业的收购价,其实三道环节才形成这个价格,即种粮农民——小商贩——较大经纪人——粮库或面粉厂,农民初始售价仅在0.95——1.00元之间,难怪农民兄弟一个劲咋呼要求启动托市收购呢,区区粮食日常消费支出,就是低收入人群应对也绰绰有余。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尽管连年增加,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但仍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相差3、4倍多。农产品和粮食增收,农民收益不高,种粮农民增收乏力,有资料显示,尽管国家一再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近两年的小麦、玉米、稻谷平均最低收购价仅是14年前价格水平的90%,1997年国内小麦、稻谷的价格就已经达到了2000元/吨的水平。而十几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物价水平、人工工资均出现大幅度增长,唯独粮价“温文尔雅”,“独善其身”,被扭曲或误解,某些年份或时期还下行。
近年来粮食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价值,价格的反季节不规则性和小麦、玉米价格的倒挂,整个粮食市场和价格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左右下,在通胀滞涨预期加大的背景下,显得扑朔迷离,不可琢磨,农民从中不是主要获利者。
据报载,农民出售农产品价格,仅为最终销售价格的30%左右。也就是说中间环节拿走了农民收入的七成。笔者认为这又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确实存在。这里主要是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流通环节中梗阻太多,二次增值结算根本不能惠及农民,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游离中间,收购主体间接收购,不是直对农民。农民吆喝没增收,城镇低收入人群怕吃不上饭,在这中间浪费却不断,到底是粮价高了还是低了。
加快粮食补贴方式的改革。调整目前农业补贴方式,当前粮价比较平稳,是农业补贴调整的“拐点”或是最佳时机,改种粮补贴为出售商品粮补贴,农民或土地集约使用者卖一斤粮,国家给予一斤的补贴,较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从另一个渠道增加种粮农民收益。
有效遏制粮食食品浪费,一是提倡节约粮食,养成好的习惯,同时采取技术手段,农户科学储粮,减少产后减损。不搞粮油过度加工,提倡吃粗吃健康。同时在全社会呼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珍爱粮食,形成氛围。二是逐年提高粮食价格,物有所值,提高粮食的价值和地位,让物化劳动体现价值,不至于随意轻易浪费或挥霍。
(孙晓明)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粮食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