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捐赠等途径把大学办成名校,而中国企业总想扩张,用投资的理念去办学。结果,独立学院从一开始就变成了赚钱“神器”,教育基本上成为独立学院投资商的噱头,师生往何处去,只能是自生自灭。(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早就知道,独立学院的学费贵,贵得没有多少道理。独立学院虽然没有国家财政每年现把现拿钱支持,但是政策支持的力度非常大,廉价的教育用地,已经大大降低了建设独立学院的成本。再有国家规定,民办学校的微利性是个原则,既然不允许赚大钱,那么,用适度的学费来支付教职工的工资和学校的水电费等,才是正途。怎么适度?目前没有定论,不过每年三四倍于一本二本大学学费的标准,应该是过度了。更何况,有的合资办学,已经是十倍于一本二本大学学费,绝对的暴利。
现在,独立学院暴利的真相有了数据支撑。全国292所独立学院,其中201所举办者有房地产及各类投资企业背景,约占独立学院总数的68.8%;地方政府或部门举办的25所,高等学校举办的55所,央企及地方国有企业、行业协会举办的11所,分别占独立学院总数的8.6%、18.8%、3.8%。近七成独立学院由房地产等各类投资资本在掌控的事实表明,开办独立学院不仅不会亏本,而且会大赚特赚。
多数投资资本以独立学院办学的名义、“圈地”搞房地产开发,让独立学院的教育属性大大变味。众所周知,教育用地与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价格存在几何级别的价差,且在税费方面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让投资资本有空子可钻。举例说,湖北省有一所独立学院在申请转设过程中,整体资产评估为7亿多元。其实,该学院出资人注册资金为7000万元,实际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学校资产增值主要是土地增值与学费滚动产生的资产。投资方按照办学协议将评估后的30%无形资产划为母体高校,其余部分归个人所有。笔者身边的例子是,郑州大学下面的升达和西亚斯两个独立学院也比较典型,经过十多年滚动发展,这两所学院的资产早已几十倍于投资成本了。
业内人士看的非常清楚,有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已经换了一轮投资方,最初的投资方利用政策杠杆、花几百万元把学校建起来,三四年之后就转手卖掉,已实现自身财富的滚动积累。现在有些独立学院投资方不问青红皂白,每年9月底学生报到以后先把钱抽掉百分之多少,装进自己腰包,至于学院的教育发展,跟他无关。
至此,原形毕露的独立学院就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一方面是投资方变本加厉的逐利冲动无法遏制;另一方面是独立学院并不独立的多重尴尬,每年既要为母校上交巨额管理费,还要接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评估和审批,这么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悲惨图景,怎么能让数以千万计的莘莘学子放心学习?又怎么让我们对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予以认可?
说句不客气的话,今天独立学院成为“怪胎”,难道不正是高等教育改革不见成功只见失败的又一例证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