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否定”是相当于“两个不能否定”而言的。
《 人民日报 》(2014年08月27日24 版)发表张建星文章,文章中抑毛扬邓引起民愤,认真读了张文后,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网民的反应中,某些左派朋友把《人民日报》一块骂了,对此,我认为不妥,因为极右派一直在咒骂《人民日报》,这么说来,难道左派与极右派有共同点?
只要极右派还在咒骂《人民日报》,那么左派朋友就应该就事论事,是谁的文章批谁,哪个观点错误批哪个,不应该顺着极右派的节奏起舞。
张文最引起民愤的是下面这段话:
“许多公开的资料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证明并描述了毛泽东的孤独,特别是晚年的孤独。而邓小平不是。无论是他“文革”被打倒,还是再次被打倒,他始终没有失去妻子,失去家人,失去亲情,失去无比温暖的亲人之爱和天伦之乐。”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在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而毛和邓,通常被当成两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为《人民日报》副社长,难道张建星不了解这一点?恰恰相反,可能就是因为他太了解了,所以才采用这种隐晦曲折的手法,借“110周年”之机,以纪念邓的名义,在党中央的机关报上,说出了极右派最想说的话,同时也在挑起部分民众对邓的不满,不管他有没有这种主观故意,最起码已经产生了这种效果。
毛孤独吗?不孤独!他一生为人民,人民永远怀念他,这一点,极右派虽然对他恨之入骨,但是对这一点还是比较清醒的。
前些年茅于轼曾经说过:“如果从人数上说,怀念毛泽东的人仍然占多数。”接着,王朔也说:“中国人对于给自己戴上枷锁者唯唯诺诺,对于给自己打掉枷锁者却分外仇视,当今大多数中国人莫名其妙的拥毛反美就是明证。”
茅于轼后来公开说:“我看全国至少有95%的老百姓在怀念毛泽东,这些人是改革的最大阻力,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茅于轼还说过:“改革在中国造就了约占总人口5%左右的富人,他们是中国的中坚力量,而另外的95%中的很大部分,则因为信仰毛泽东思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叶檀:至今还在怀念毛时代的人,就让他们糊涂下去吧。这些人数量占比大,说明国家此后必有劫难。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主编周兆呈在今年5月31日就宪政问题的争论对话贺卫方:贺卫方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特别愿意承认左派背后有相当程度的民意基础,民意基础一方面来自于1949年后的长期洗脑,长期的个人崇拜带来的一种对毛本人的想像,认为他是民族英雄,对美国说不、说他们是反动派、纸老虎,这种想法根深蒂固。所以对许多人来说毛还是他们的偶像。我觉得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不管上述几位自由派的大佬如何贬低毛泽东,他们都没有否认这一点,大多数人仍然在怀念毛。相信作为人民日报副社长的张建星不会不了解这一点。那么他在此时此刻发表这种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张建星故意渲染毛去世前的孤独,并且拿邓的“没有失去妻子,失去家人,失去亲情,失去无比温暖的亲人之爱和天伦之乐。”本来想暗示某些东西,但是恰恰让人们想起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牺牲的6位亲人。也许他真的在晚年是孤独,但是在占中国人口95%的人看来,他永远活在人们心目中,而这95%的国人都是他的亲人,纪念堂前的人山人海,还有网上纪念的一亿网民与其他人的数字对比就很说明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这一命题直接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党执政根基的巩固、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凝聚统一等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入认识其重大意义。
“两个不能否定”是进一步统一对党的历史的认知,把全党全国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情况下,张建星抛出这篇文章,影响是非常恶劣的,首先,借“孤独”否定毛和“前30年”,同时,在明知道大多数人怀念毛泽东的情况下,在党中央机关报上有意抑毛扬邓挑起怀念毛的民众对邓的不满,进而引发否定“后30年”的思潮,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客观上是与“两个不能否定”唱对台戏。
因此,人们不禁要问,张建星究竟要干什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