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颠扑不破的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续)——与秋石客先生商榷
马克思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秋石客先生认为不仅如此。他从“存在”反推,提出了一个“生产发展到什么历史阶段阶级就不存在了”的问题。
秋先生说:
“显然,马克思并没有说出明确的答案。他指的肯定是生产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人们怎样界定这个高级阶段呢?看来很难界定!列宁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意思是当生产发展到电气化的阶段,阶级就应该不存在了。而客观现实严肃地告诉我们,生产的发展已远远达到了电气化,而阶级呢?却继续活生生的存在着!”
要回答秋先生提出的消灭阶级的问题,有必要从阶级存在所需的条件说起。
一 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两个必备条件
列宁说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究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还是面对经济极度衰败的现实为鼓舞士气有意拉近共产主义距离而提出的一个行动口号?这里不作多论。但是,可以肯定,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发展”绝对不是秋先生所说的单纯的生产工具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果是这样,那么,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肯定也有阶级,因为原始社会有最低级的石制工具和木制工具,而共产主义社会则会有比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更先进的工具。但是,马克思主义明确这两个社会是没有阶级的社会。可见,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存在是不直接与“工具发展”相对应的。
那么,马克思在这里讲的“生产发展”作何解释?
我们知道,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因素的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条件.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1)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2)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 ;(3)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3)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工具是重要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是劳动者通过使用体力和智力开发、加工出来的。如果人类不应用智力开发制造工具而仅凭体力获取简单的生活资料(食物),人类便会永远停留在动物的阶段,也永远不会产生阶级。正是由于人类应用智力发明了工具并不断地改进工具,才使自己脱离了动物阶段而成为人而建立了人类社会而不断发展进化人类的社会。但是,生产工具的出现并不必然产生阶级。譬如石器时代。主要的工具是石器和木器。制造工具的原料十分充足,随处皆有;制造工具的技术也十分简单,基本上人人皆会。使用工具所获的生活资料则十分有限,仅仅勉强可以维持起码的生存,一边获取就一边消耗掉了。剥削占有别人劳动果实的现象不可能发生,因为谁都没有剩余“产品”可以提供给别人占有。也正是这个原因,原始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是劳动者,不劳动的剥削者在原始社会根本就没有生存的余地。
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使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私有财产的原始社会秩序被彻底打破。由于金属工具的应用使得生产力有所提高,人们劳动所获得的生活资料除了维持生存外有了一定的剩余。根据原始社会自发形成的谁劳动,谁享用成果的原则,剩余产品归劳动者所有,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接受也必须接受的理所当然的事,财产私有制就在这种“合理”的社会共识中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产生了,并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下成为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贫富差距的出现是必然的。有了贫富差别的存在,人的逐富心理产生和追逐财富的行为出现也是必然的。
由于制作金属工具的技术比较复杂,所需的原材料也不像石块木头那样来得容易,所以,金属工具也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拥有的了。拥有工具的越来越富,拥有工具愈多的愈富,没有工具的则愈来愈穷。
那么,最快的致富方法是什么呢?这就是奴役、剥削别人的劳动。最先的奴役对象由战俘开始,由于人的劳动可以创造剩余产品,杀掉俘虏就成了一种愚蠢行为。于是,战俘作为创造财富的工具被分配给获得军功者。这也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接受的而战俘则必须接受的事。奴隶占有制就这样产生了,并逐渐扩大队伍,逼使越来越多的贫困者走进了这个行列,形成了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的阶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人和可供役使的牛马之间的关系,处于这种地位的奴隶的反抗性也就可想而知,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
由上可知,阶级产生、存在的必备条件有两个:一是劳动必须能够创造剩余产品(使用金属工具的历史阶段即可满足这个条件);二是生产关系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是实行私有制。如果要消灭阶级,那就必须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马克思“阶级的存在仅仅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真实含义了。马克思的“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应是进入使用金属工具的历史阶段以后的私有制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
由于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发展到劳动可以创造剩余产品的使用金属工具的历史阶段后,生产力(工具)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能创造剩余产品,都能满足阶级存在的这个条件。如果想通过破坏这个条件促使阶级灭亡,唯一的办法就是后退到使用石器工具的历史阶段,而这种后退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尽管资产阶级在克服危机时也“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但是,这种消灭绝不可以使生产力从机器生产时代退回到石制工具时代。而马克思主义是反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
在这个意义上说,影响阶级存亡就完全取决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了。私有制存,阶级存;私有制亡,阶级亡。于是,促使阶级灭亡的历史使命就落到了公有制的头上。用公有制消灭私有制。私有制消除了,尽管生产力还在发展,但阶级却无法存在了。
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会认为“要想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剥削和压迫,必须首先消灭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只要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一个无阶级新社会的基础就诞生了,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引秋石客先生语,非马克思原文)”的理由。
秋石客先生指出的“生产发展的历史阶段再高,也消灭不了阶级,恰恰相反,只能使阶级差别更加扩大”的现实状况,所反映出的不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缺陷,而是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的前提下,如果生产发展了,促使阶级差别缩小了、促使阶级消灭了,那就证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是谬误是伪科学。
二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须前提
尽管马克思极力主张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甚至宣称“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但是,马克思并不认为私有制一产生就应刻消灭它,而是肯定它在一定历史时段内的存在对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包括十分残酷的奴隶制,他也认为“这也是一种进步;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对于资产阶级私有制则高度评价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 ”
一句话,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私有制的存在不但具有合理性也有必要性。既然如此,消灭私有制就有了前提条件——必须在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消失以后,在私有制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制度以后。
马克思说:“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这就是说,消灭私有制还必须有大量生产资料作基础,而要提供这种基础,就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因此,私有制的存在是否还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否有了了废除私有制的生产资料基础,成了探讨消灭私有制的主要论题。
三 消灭私有制正当其时
消灭私有制正当其时,这是马克思处于他那个时代做出的论断。对此,向资产阶发起挑战的《共产党宣言》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危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说明资产阶级所有制已经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需要,而资产阶级应对危机的办法“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为了摆脱危机苟延残喘不惜毁灭产品毁灭生产力,发展到这个阶段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有阻碍作用已经十分明显,说明这个制度已经到了应该消灭的时候了。产品过剩则为消灭这个制度提供了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这种应对危机的办法“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越来越少的手段的最终结结果是没有手段,所以马克思又指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共产党人向资产阶级公开宣战,提出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的主张。这个主张不但是正确的,而且也是及时的。
四 个人阶级角色的转换不是整个阶级的角色转换。
由于秋石客先生误解了马克思说的“阶级的存在仅仅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所以,他就列出了社会上一些具体现象力求证明阶级的存在不仅仅和生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而且还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相联系”。
秋先生认为:“所谓社会关系影响阶级关系,具体突出表现在由于社会关系不同而改变阶级地位,如某人虽然出身被统治阶级的底层,但由于和统治阶级的上层发生了关系,上层可以用权力等手段,改变某人的社会阶级地位。实际上,在以往的任何社会,血缘关系都对阶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所谓思想文化影响阶级关系,具体表现在由于思想文化不同,有的人虽然出身剥削阶级,却走向了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一边,参加了革命;有的人虽然出身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却走向了剥削阶级一边,参加了反革命。”
上面两种现象反映的都是个人阶级角色的转换,不是整个阶级的角色转换。尽管个人角色转换了,然而,他原来从属的那个阶级还是那个阶级,不会因为少了他而发生任何变化;他现在从属的这个阶级,还是原来的这个阶级,不会因为多了他而发生任何变化。何况,马克思说的是“阶级的存在”而不是“阶级的转换”!
秋先生说:“所谓上层建筑影响阶级关系,具体表现是大量的。毛泽东处在上层建筑中心,阶级就走向消灭,邓小平处在上层建筑中心,阶级就走向新生。”
以领袖人物代表上层建筑很不妥。在他们两个的领导下,资产阶级由被消灭而复活,不是因为他们处于上层建筑中心的缘固,而是因为他们实行了不同的所有制。毛主席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资产阶级被消灭;邓小平恢复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资产阶级再复活。恰好证实了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存在和社会生产关系有联系的论断的正确。
秋先生说:“所谓生活资料所有制影响阶级关系,具体表现在一切剥削阶级的反动行为,都最终为了获得最多的生活资料所致,如果没有了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一切剥削阶级的反动行为都成了无源之水。”
消灭了生产资料(资本)私有制,就是剥夺了剥削阶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使剥削阶级失去剥削的别人的“本钱”。他们要想多获得最多的生活资料,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劳动量。就这一点而言,生产资料公有制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五 消灭阶级的历史阶段
现在,我们再回到秋先生提出的“生产发展到什么历史阶段阶级就不存在了”的问题上来讨论。秋先生认为马克思“没有明确的答案”。我认为,马克思有明确的答案。
首先,马克思明确了消灭阶级必须从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开始,并通过《共产党宣言》明确了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斗争已经开始。
有人用马克思说的“它(无产阶级)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质疑:为什么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虽然暂时消灭了资产阶级,但很快又造成资产阶级复辟?
其实,马克思对这个问题早已做了回答。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单独从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也就是说:一个或几个国家消灭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进入了社会主义即并不等于进入了第一阶段共产主义,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进入期。为什么?分析起来,有下面两个原因:一是消灭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不等于消灭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在,资产阶级思想还在,资产阶级的影响还会长期存在;二是无论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是国家间的独立存在,而是国际性的整体存存。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会受到其他国家无产阶级的支援;同样,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也会得到其他国家资产阶级的帮助。因此,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了对资产阶级斗争的胜利,势必会受到国内的资产阶级残余势力与国外反动势力里应外合的反击。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变色,就是在内部的资产阶级残余与外部反动势力的内外夹攻下而遭到失败的。
那么,什么时候无产阶级才能取得向资产阶级斗争的决定胜利,在全球范围内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让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进入社会主义?这就取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努力!全世界无产者团结愈紧密,斗争愈坚强,取得胜利愈快;反之,胜利就会来得愈迟。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进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又要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消费资料的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马克思说: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著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份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劳动上的“各尽所能”和分配上的“按照需要”,表明共产主义的标志仍然体现在创造财富的劳动和分配财富两个方面:
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服从分工的情形消失意味着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热爱的劳动;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意味着劳动者具有高度的劳动自觉性;增长起来的生产力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份涌流,是按需分配的物质基础;按需分配不是各取所需,也是一种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生产发展到共产主义历史阶段 ,阶级就不存在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