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战争中,1968年的春节攻势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对于此役胜负和意义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在这场战役中,越南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军事代价,但却获取了令人吃惊的政治和舆论胜利,从而推动了越南战争的进程。在相持了多年后,越南方面为什么在1968年突然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略攻势?为什么越军的这一惨烈攻势会赢得如此成果呢?这一个个问题至今仍令相关研究者们着迷。而今,我们通过分析美越双方的资料,再度回望这场战役,应该能够得出更多的启示。
大卫VS歌利亚?
越南同美国的较量就犹如大卫与巨人歌利亚之间的较量一般,一个是刚刚独立没多久的弱小国家,另一个则是当时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极,实力相当悬殊。自北部湾事件之后,美国不断扩大越南战事,并逐渐向战场投放了大量的兵力兵器,越南方面在物质上的劣势也就愈发明显。尽管中国和苏联也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但越南战场的总体态势依然是美强越弱。从兵力上看,到1967年底,美军在南越的战斗部队已经达到了48万之众,另有盟国部队68800人。同时南越伪军在1967-1968年间的兵力则在55万左右。相比之下,1968年的越军总共才52万人,其中南方解放军的主力才22万左右,另有5万多当地部队。当然,更大的悬殊体现在装备上,美军方面可谓是天上飞着B-52,地上开着M-48,身上穿着防弹衣,手里端着M-16,更别说各种型号的重炮和花样繁多的电子侦测器材了,那真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据统计,在1968年-1969年的顶峰时期,驻越美军有24个坦克营(2750辆各种装甲车辆,其中坦克就有950辆)和83个炮兵营(1412门各型火炮)。而南方解放军几乎就没有重炮和装甲车辆,北越军队1968年时也才180辆坦克(其中包括T-34型和PT-76型坦克),150辆装甲车以及850门各型火炮。有了这样的条件,美军便仗着其强大的实力积极地实施着“搜索并歼灭”的攻势战略,对越军在南方的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同时又开始实施轰炸北越的所谓“滚雷”行动。出人意料的是,尽管处于劣势,越军依然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积极应战,连续粉碎了美军的多次大规模扫荡,致使战事日渐陷入久拖不决的态势中。不过,到春节攻势前,越南战场上的总体态势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美国依然占据着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越南方面必须要寻找更好的战争策略。而要取胜,无疑就要抓住敌人的弱点!要知道,即便是歌利亚那样的巨人也有他致命的额头,即便是如阿喀琉斯那样的盖世英雄也有其脆弱的脚跟。那么,作为世界一极的美国,其弱点又在哪里呢?
首先,美国受制于国际战略态势。歌利亚同大卫的较量几乎如同封闭空间里的拳击赛,歌利亚大可以全力投入与大卫的较量中。但美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当时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苏联,因此不可能将全部力量投入到越南战事中来。毕竟,这是国际战争而不是两个人的单独格斗。而这一条件在削弱美国的同时,又让越南得以获取来自社会主义大同盟的强力支持,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给予其大量的援助,增强了其持久抗战的能力。在此情况下,如果战事不断拖延,美国很可能陷入越来越大的被动之中,其统治集团是不会老在这单亏本的买卖上持续投资的。
其次,美国人的精神承受力有限。在1968年之前,美国已经出现了反战运动。尽管上层依然对战争前途较有信心,但下层民众的反感却日益升温,而这些影响在某些特定时期又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说大选年。这是美国人的“阿喀琉斯脚跟”,而且至今依然存在。相比之下,越南人的承受能力反而更强。需要指出的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美国民主珍惜生命”或是“美国人有钱所以怕死”那样简单。同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的脆弱就可以被无限夸大,也不能认为越南人的勇气就是毫无极限的。事实上,美国下层人民处在一种比较矛盾的心态中,他们一面并不希望被送到国外去充当霸权战争的炮灰,但同时却又沉浸在美国霸权所带来的丰厚利益中。如果战争进展顺利且收益丰厚倒也罢了,可要是进展不利,久拖不决,美国人的耐心就容易被消磨掉,转而投入反战运动。更要命的是,日益发达的公共传媒更会让公众情绪水涨船高,也难怪有人认为美国在越战中输给了媒体而不是越军。
尽管美国有着这两大“软肋”,但在春节攻势前,美国统治阶层还没有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在进入一个“泥潭”,而驻越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更是信心爆棚。另一方面,美国下层民众虽然已经开始对战争感到不满,但当时美军还有着强大的外表,让一些人认为似乎经过几年的较量,越共已经被压得抬不起头来了。这些情况对越方是不利的,也是越方急于采取行动扭转局势的原因。
深度谋划
很多人都曾把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同中国的抗日战争做比较。如果简单借鉴中国的经验,同强敌作战似乎就该是长熬久拖,持久抗战下去,不能为某几场行动而损失过多。从这点上来看,越南方面发动春节攻势似乎是冒险主义的军事决策。但我们必须明白,越南毕竟不比中国,它不但是一个弱国,更是一个小国,如果简单地从物质上进行长期相持消耗,那么很难保证自己能熬得过财大气粗的美国。因此,越南的抗战既要打持久战,但又不能坐等形势变化,因为每相持一天,越南民族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从长期来看,持久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代表在所有时期都该一味地消极保守。相反,在某些时期要适当地积极进取,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去干。如此,越南方面才能将战争的主动权争取过来,尽早结束战争。这里,我们还应该考虑到苏联和中国的支持,它们就如源头活水,使得越方能够在发动大的攻势后依然保持住自己持久抗战的能力。这就给越南方面提供了积极进取的条件,使得他们少了很多顾忌。
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记载,越共政治局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早在1967年6月就召开了会议来谋划,考虑在1968年发动一场大的攻势以扭转战争局势。此次攻势的发起时间后来被定在越南农历春节,因此得名为“春节攻势”。之所以把攻势选在1968年实施,就是因为这一年是美国的大选年,这时候打起来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越南方面对此次攻势的期望并不限于军事层面。因此,这场攻势到底能拿下几座城市,消灭多少敌人,损失又有多大等军事指标从一开始就不是越南方面考虑的最首要的问题。文进勇等越南参谋部人员据此将战役的攻击重点从农村和山区移向了南越的大城市,且以西贡、顺化和岘港等重镇为主。这样,越南战事就会更全面地进入全球大众的视野,影响力将大大超过从前。越方打算通过此次攻势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并进一步挫伤美国人继续战争的信心,从而推动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迫使其承认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政治地位(甚至是建立以民族解放阵线为核心的南方联合政府)。可以说,这是一次双重攻势,越南人不但要从军事上打击美国军队,更要从政治上重击对方,既伤其身又破其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计划制定好后,越南方面还专门将此事告知了正在中国养病的胡志明主席,并请求其给予批示。胡志明在了解了情况后,批准了战役计划,并给出了6点意见:1.计划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客观地予以看待。2.要努力使胜利尽早到来,但也要考虑到抗战的长期性。3.既要看到我们的众多优势,也要提防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4.虽然主要是争取军事胜利,但也必须注意动员民众的力量。5.应当注意扩展游击战争,增强游击队的力量。6.要保持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胡志明的这份批示充分反映出其老辣的战略眼光和谨慎的态度,其中还专门提醒他的战友们注意把握此次攻势与长期持久战略的平衡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战术是可以灵活,但绝不能“无法无天”到破坏战略的地步。大卫可以一击毙杀歌利亚,可越南还必须得熬上数年,一口气把老本拼光了是不值得的。
不仅如此,越共中央政治局还在67年10月的商讨战略计划的会议上对春节攻势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了预估。他们想到了三种结局。第一种结局,也就是最好的结局,即春节攻势彻底胜利,迫使美国接受和谈,并答应越方的所有要求,就此结束战争。第二种结局,春节攻势开始时在很多地方取得胜利,但美国军队仍然占据许多主要军事基地,而后他们会从国内调来大量兵力反击,重新夺回失去的各个要点,战争依然继续下去。最后一种结局,也是最糟糕的结局,春节攻势彻底失败,美国方面不但守住既有阵地,还将战火扩大到老挝、柬埔寨以及越南北方,人民军和南方解放军被迫全面收缩防御。从这里,我们也应该可以看出,越南方面发动春节攻势绝非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有认真考虑的,甚至也想到了最坏的结局。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某国的经验标准死板地套到越南战争中。如果对手是如日本人那样的蛮勇者,这种精神打击当然无用;而如果越南方面没有来自中苏两国的大力援助,则发动春节攻势也是不适当的。这一战略也就是在越南战场那种特定情况下的特定产物而已。
春节攻势的决策就是如此作出的,那么攻势的结局又如何呢?
得失几何?
关于春节攻势的过程,网上和书上都说得够多了,笔者不打算赘述,而是直接来谈战果部分。春节攻势历经三个阶段(直到9月底才结束),战区遍及南方的许多城市,战果也并不容易统计。目前网上流行的战果多半是第一阶段的。美国及其盟军(包括南越)在第一阶段(1月30日到3月28日)的作战中共阵亡9078人,有1530人失踪,受伤者多达35212人。越南方面没有第一阶段的具体统计数据,据陈文茶将军回忆,战至8月时至少伤亡了75000人(包括第一和第二阶段以及在春节攻势前就已经开始的溪山战役),估计第一阶段的伤亡同敌人相差无几。不过,越军事前定下的三大攻击方向没有一个得手,反倒是用来迷惑牵制敌人的溪山战役在经过170天较量后取得了胜利。虽然越军的损失并不如国内某些研究者说得那么耸人听闻,但越军在军事上的失利却是板上钉钉的(溪山除外)。更糟糕的是,由于在攻势期间过度暴露,在南方各个城市地区的地下党组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致使越共在南方城市地区的力量元气大伤。在随后1969年-1970年间,南越的农村解放区也在美伪军的疯狂扫荡下不断萎缩,抗美救国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如果简单地从军事和物质层面看,春节攻势确实算是一次失利,但事情往往不是如此简单。之前我们就一再谈到,此次攻势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是否能够攻城掠地,而是多重的。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放大视野,那么就会发现越军并非一无所得。事实上,春节攻势确实打击了美国人的精神,挫伤了他们继续战争的信心。对美国上层来说,此次春节攻势不仅说明美国在过去的乐观是一个幻想,而且现在看来,对方远比任何人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另外美国长期以来企图赢得越南“民心”的做法简直是在做梦。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研究报告:南越有44个省,但美国的绥靖政策却在40个省中宣告失败。南越民族解放战线的兵力也是预先估计的两倍多。这样,战争不但可能持续下去,而且还可能使美国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而对美国下层来说,当春节攻势中的一幕幕惨烈场景通过先进的媒体传播到美国国内时,美国下层人民深受刺激。据说在溪山战役期间,远在9000英里外的每个美国家庭都能看到战场上血腥的场景,有些人甚至还看到了自己的亲人死去的画面。残酷的事实和淋漓的鲜血让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认识到越南战局并非如官方吹嘘的那样。如此一来,美国的反战运动便如越南方面预计的那样一浪高过一浪。这两方面影响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在春节攻势后,美方非但没有因为取得的军事成果而兴高采烈,反而由之前的“逐步升级”改为“战争降级”,而且还把强硬的司令官威斯特摩兰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也给撤了。春节攻势第一阶段刚刚接近尾声,约翰逊总统便考虑停止对北方的轰炸,并同对方和谈,而且在这年5月份就付诸行动。随后,新上台的尼克松总统又开始逐步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为美国最终从越南抽身做准备。这一切都推进了战争的进程,而越南方面所要达到的正是这个效果。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1969年-1970年美方还能占到一定的优势,那为什么不继续施压,将南方越共彻底铲除呢?要知道,美方不是没有这么做过,接替威斯特摩兰的艾布拉姆斯将军最初还曾发动多次主动的扫荡行动,因为推行缓和策略和“战争越南化”政策而闻名的的尼克松总统一开始时也还企图以强硬的“疯子战略”迫使越南妥协。事实上,美国统治集团在越南战场的“欲火”直到兰山719行动惨败乃至72年春季攻势结束以前都未被完全扑灭。然而,即便是在1969年-1970年间,南越解放军也没有被彻底赶出南方战场,包括320团、乌明森林根据地等在内的越军力量依然艰难地战斗在南方。诚然,1969-1970年间是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但此时的美伪军同样也很难。无论美伪军如何努力,他们始终无法将越军从南越广大的农村地区彻底驱逐出去,其所谓的绥靖政策最终以失败收场。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越军正在柬埔寨休整,时刻准备杀回去。这一切都给美伪军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足以令其难以安寝。美军和南越伪军之所以会在1970年-1971年间先后发起侵柬和侵老的战役,就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很难维持已有的成果,所以才狗急跳墙,妄图以直接入侵他国(此前,美国方面尽管早就知道“胡志明小道”途经柬老两国,可就连好战的威斯特摩兰也只是做了计划,而没有将入侵行动付诸实施)的方式迅速而彻底地切断“胡志明小道”,从而保住南越政权。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当时已经每况愈下,布雷顿森林体系日渐崩溃,已经不能够投入更多的物质力量来进行战争了。对美国上层来说,这一因素远比反战运动更有杀伤力,足以迫使其放弃战争。因此,美伪方面在1969年-1970年的南方战场所取得的优势注定是短暂的。
看到这里,这春节攻势真正的大赢家究竟是谁,难道还不够清楚吗?
成因败由
春节攻势的奇特结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告诉人们这样一个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又常常被部分人忘记的道理:战争是一场全方位的系统较量,而不是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的格斗游戏。或许在很多军人或是军迷眼里,一场仗打下来,最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就是歼敌数字多少,自己伤亡多少。诚然,这些因素确实与战争胜负紧密相联,但两者终究不能划等号。也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的战争史上才不乏以弱胜强,以寡敌众的成功战例。所以,我们若要读懂战争,必须结合多个角度,而非纠结于几个孤立的指标,否则就必然陷入误区。就春节攻势来说,它之所以能够成功,也在于越南方面处理好了这样几个关系。
首先,把握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要取得胜利,战略是关键,战术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总体战略。否则,战术胜利再多,若不能转化为战略效应,最终也难免失败。从战术上来讲,越南方面当然不应该对城市地区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因为城市地区是敌军主力聚集,防御力量很强的地区,这可以说是敌人战术上的强点。对于攻坚能力很弱的越军来说,在农村和山地运动歼敌显然比较符合战术需要,能够扬长避短。但在战略上,若要打痛对方,制造战略影响,就必须朝人口众多,影响力大的城市动手。在战术和战略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越军从实际出发,适当地以战略需要为重,选择西贡、顺化、岘港等大城市作为攻击的主要目标。结果,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最终达成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像春节攻势这类大规模的攻城行动在越南战争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都选择在特定时期实施。这就说明越军一直在把握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既不保守,也不冒进,比较好地处理了两者间的矛盾。
其次,协调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前面提到了,美越之间注定要进行长期较量才能分出胜负,因此要做持久抗战的准备。但这并不是一味死守的教条。一旦到了某些特定的时期,越军理应抓住机会甚至是创造机会痛击敌人,加速战争的进程。在1968年和1972年这样的美国大选年,越军接连发起猛攻,给予美军乃至美国以极大的压力,一击而迫其战争降级,再击则使其撤军越南。而为了保存力量,以利于持久抗战,越军也有灵活的处置。在攻势中一旦遭遇不利,越军也不会一味死守战略目标,立即组织撤退,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比如在顺化战役中,越军考虑到敌人势力太过强大,于是在坚守了一段时间后依然明智地撤离,尽可能地减少了损失。如此一来,越军才能在长期的抗战中坚持到了最后,而且还打得有声有色。越共军队之所以难对付,恐怕就在于当美国人想捏起拳头砸他们的时候,他们就玩起了太极,让其使不出力气;而一旦美国人稍有懈怠,以为对方只会小打小闹时,他们便又突然跳出来狠咬对方一口。碰上如此灵活多变的对手,确实让人挠头!
对于美方来说,虽然他们在反游击战的操作上有很多亮点,也有着强大的实力,但自进入越南起,他们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战略泥潭”。在越南,地形、天气都不利于美军的行动,却恰恰是游击战争的天堂。此外,如果我们跳出越南本身,转而从国际视野来看,就能发现当时的美国被一副更大的“战略枷锁”所套住。那时的国际形势注定美国绝不可能倾其全力一战,打起来多有掣肘。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越南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越南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否则越南就算有天然地理优势也难免重演过去被法国殖民几十年的命运。这一切最终导致美国在越南遭受惨败,而春节攻势不过是美国的这幕大悲剧中的一个高潮罢了。这再一次证明了保持战略正确的重要性。
就这样,越南战争成了美国军队乃至整个美国挥之不去的阴影。直至今日,当美国再度陷入伊拉克、阿富汗这类“泥潭”的时候,人们也总会提起越南的岁月。当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搞的焦头烂额的时候,人们可能要问,美国人真的从越南战争中学到了经验吗?还是仅仅用更先进的武器继续为自己的战略漏洞修修补补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