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这篇《大学老师讲课不需要谁居高临下教》一文的开头提到:“《辽宁日报》 ‘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报道,引发了热烈的舆论争议……这封信争议很大,有人称赞其针砭时弊,有人觉得是言过其实和立场先行,以点带面干预大学自由”
【评】首先我很想知道,说“以点带面干预大学自由”的人都有哪些人?我想对这些人说,《辽宁日报》提出的问题到底是“点”还是“面”好像不好说吧?退一步说话,就算是“点”,就不应该提出公开批评了?非要蔓延成“面”、无法制止的时候,才可以批评?这逻辑似乎混蛋了点儿。
曹林怪谈之(一):“我们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对大学课堂都很熟悉。客观地看,这篇来信所谈到的一些问题,在大学课堂上确实存在,我们或多或少也曾遇到过那种在课堂上发牢骚、讲段子、作喷子的老师。大学开放自由兼容并包,应该容得下各种人各种声音,所以学生们虽然比较反感,但多没有太当回事,多是一笑了之。”
【评】1、大学老师是否应该在课堂上发牢骚、讲段子、作喷子?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吧?学生是否接受、是否在意,跟老师是否该做是两个概念。学生不介意的事多了,还有些学生不介意在课堂上看少儿不宜的电影呢,难道老师们就可以这样做了吗?一句话,课堂有课堂的规矩,老师有老师的原则,这不能以学生的意志和喜好为转移。更何况学生们都已经反感了,还不足以引起警觉和关注吗?难道非要逼到学生罢课或投诉才去反思?又有多少学生敢于去得罪老师呢?就算学生如曹林所说的“多是一笑了之”,也只能说明学生们的无奈和无力反对罢了,这能说明老师的做法就是正确可取的吗?批评这种现象有错吗?
2、曹林所谓“应该容得下各种人各种声音 ”,就是说包括颠覆中国的人和声音也要包容?一个主任编辑,发言能不能谨慎点?另外,讲段子也要看讲什么段子好吧?有没有抹黑中国的段子?曹林敢站出来担保没有吗?说到“言论自由”,很想跟曹林等人明确一个概念,在任何国家都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任何国家任何大学都不会允许老师在课堂上无底线发言。
曹林怪谈之(二):“首先,不要低估大学生的智商和判断力,现在已经不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全盘接受的年代了,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有了质疑和批判的能力。对于胡喷瞎侃的老师,学生们或者会站起来辩论,或者会用嘘声去鄙视,我上大学时还写过一篇题为《教授,我来剥你的皮》的评论炮轰那些不好好授课的教授。”
【评】1、《今晚报》对曹林这段话的“打脸”是最给力的了。曹林自己在《当新闻学院院长是需要资格的》一文中说:“刚走进大学的年轻人缺乏判断力,思想上几乎是一张白纸,价值观和思想可塑性很强”;现在又说:“不要低估大学生的智商和判断力,现在已经不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全盘接受的年代了,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思想”……谁能告诉我,这曹大编辑到底想说啥?根据曹林的“高论”,请问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是有判断能力还是没有判断能力啊?大学生到底是一张白纸呢,还是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啊?
2、曹林可以写“教授,我来剥你的皮”,就不许辽报说“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
曹林怪谈之(三):“不要高估了教师在大学课堂上的影响力,互联网上的牢骚和段子比大学课堂严重多了,如今年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网络中,网络对年轻人的影响大多了,某些教师只是拾网络牙慧罢了。”
【评】曹林是在将大学教师和互联网比烂?还是在把大学教师“胡侃”的原因推给网络?大学生是否是一张白纸我们先不讨论,但大学教授肯定不应该是一张白纸吧?大学生是否有判断力这个问题,曹林还在纠结,但大学教授应该有判断力吧?网络上的一些段子,是否适用于课堂,哪个教授会不清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问题,我们现在在讨论大学教师的问题,你曹林把互联网扯出来是哪门子的花样呢?再说,没有人说大学生所有的影响都是来自老师,但这不等于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胡侃乱喷了吧?不等于老师有问题不可以批评了吧?
曹林怪谈之(四):“大学课堂的开放与自由有自我净化功能,并不像中学是教师主导填鸭式的,真理越辩越明,自由的讨论和声音的争鸣会让年轻人对某些社会问题看得更清楚。”
【评】大学生从曹林曾经说的“一张白纸” 呼哧一下变成“信息净化器”了。好吧,曹林的意思是,大学生们都是“信息净化器”,所以,任何垃圾信息都可以在课堂上灌输,老师可以毫无原则的讲课,可以把生活的不满发泄在课堂,可以发表支持“占中“及港台藏疆“四独” 言论了是吗?大学教师到底应不应该有原则和底线?
曹林怪谈之(五):“应该相信大学自治的能力,如今每所大学都有教学评估机制,学生给老师评分,一个老师如果整天在课堂上发牢骚、讲段子和胡侃乱喷,学生肯定不会给高分。”
【评】大学有教学评估机制,就不需要社会监督了?大学老师讲得好,怕什么听课呢?很讽刺的是,舆论围攻《辽宁日报》的人,大多是整天把“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挂嘴边的人。另外,之前我一直没有提曹林的障眼法和偷换概念。曹林企图把《辽宁日报》批评信的主要内容放到批评老师“发牢骚、讲段子”上,写到这里,我突然开始怀疑曹林是否真看过《辽宁日报》的那篇文章,那篇文章的重点是仅仅在说大学老师上课发牢骚的问题吗?
曹林怪谈之(六):“洋洋洒洒的来信,都是评论和批评,却没有具体的论据,到了哪所高校,听了哪个老师的课,这个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没有翔实的报道,只有抽象的评论,这种批评如何能服人呢?评论永远不能走在新闻的前面,没有新闻,就没有事实的基础,评论很容易让人产生“立场先行”的反感。而且,不提具体学校,不提具体老师,不提具体讲了什么,既让人无从核实记者所言的真假,也让高校老师失去了为自身辩护的机会。空洞抽象地提向“高校教师”这个符号,只会让所有教师跟着被污名化。”
【评】曹大编辑知道什么叫新闻吗?《辽宁日报》反应的课堂上老师的表现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新闻”。为了防止和纠正课堂上的不良现象,《辽宁日报》负责任的把这些现象归纳起来,以公开信的形式发了出来,这有何不妥?谁规定的媒体揭批某种现象时必须有具体单位和姓名?公开信中提出的不良现象,对大学而言,就是一个警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辽宁日报》也只是善意的提醒,而曹林却要求媒体一定发“大字报”点名批评,这个很有意思。
曹林怪谈之(七):“如果媒体和记者老老实实当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避免成为当事人,会避免很多争议。”
【评】刚才,曹林说不怕争议,真理越辩越明,现在又“劝告”媒体和记者要避免争议,真看不懂了。而且,媒体和记者不是机器人好不好?媒体和记者也有维护社会正气的责任,也要有爱国爱民的正义立场,这没错吧?
曹林在文章最后也说了一堆让人哭笑不得的话,他总体的意思就是说媒体只能是“传输机”的功能,不能发表评论,只能传递评论,不具备任何分析能力和权利。以曹氏逻辑来看,媒体不需要有评论员了吧?他还提到了“角色分工”,说“媒体最好不要替代教师和学生去当角色“,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好笑,媒体泛泛的归纳总结并公开了几种大学不良现象,就说是 “替代教师和学生当角色”。照此逻辑,曹林写那篇《新闻学院院长是要有资格的》,他替代的是组织部部长的角色,这篇《大学老师讲课不需要谁居高临下教》则替代的是教育部的角色,不知曹大编辑是否同意他自己的逻辑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