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约克郡发电站排出大量废气。图片来源:网络
两会前的媒体注意力似乎都被柴静吸引。从央视辞职一年后,柴静带着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复出,视频推出当天就在内地一知名视频网站获得600万次播放量,24小时全网播放量近亿次。
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个人,引起大家关注顺理成章。记得笔者多年前曾经看过一张转载自西方媒体的照片:因为污染严重,市民在街头散步居然也戴着N95型口罩。那类似猪鼻子的口罩挂在脸上,让人不由惊心动魄。但又觉得这样的情景永远不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因此这惊心动魄也就没有一丝的真实与存在感。没想到如今的北京街头也时常能见到戴着这种类似猪鼻子、绰号「霾星人」的N95型口罩的人,这使得街头的景象十分惊悚但又有一丝滑稽,似乎身处黑色剧中,恐怖、荒诞而又无力。
在《穹顶之下》中,柴静为观众讲述了这样的纪录情景: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来15种致癌物质;环保部门在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以无人机巡航,揭开鲜为人知的工厂非法排放「褐煤」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深夜的北京延庆,柴油车排放不达标并大面积造假现状……
随后,《穹顶之下》中试图给出一个判断与解决方案:中国雾霾问题严重,根源在于「能源体制」,即中石油、中石化两大能源央企垄断,造成了高污染以及对天然气的排斥,于是「只有把能源交给市场」,这样严重的污染与雾霾问题「才能解决」。
不过,《穹顶之下》又有这样的纪录情景,私人加油站提供的燃油质量更糟。这似乎又否定了片中关于两大能源央企在炼油、加油领域构成垄断,造成了高污染的说法。观众深思之后,不由会想:如果私人炼油厂比中石油、中石化炼的油品质量要糟很多,那么「把能源交给市场」不是只会使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吗?
中国的污染与雾霾成因,难道仅仅归结为政府管制、技术落后、市场机制、甚至人的道德品质……就能对症下药,然后解决吗?似乎不是这么简单的1+1=2问题,笔者认为上述原因并没有触摸到问题到本质。
那么,污染与雾霾问题的本质到底是甚么呢?
简单点说,雾霾问题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结果:1980年代以来,中国选择以廉价劳动力作为比较优势加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分工就是充当世界工厂,向西方提供工业品,这样就只能承担雾霾的代价,要知道环境污染正是制造业的伴生物。这一格局不变,雾霾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许多人喜欢拿西方的蓝天白云说事,但殊不知环境的好转是去工业化的结果。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历了一个大规模产业转移的过程,比如到上个世纪末,日本就对外转移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而美国转移出去的高污染产业占40%左右。与产业转移相伴的,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以美国为例,20世纪初其工业占GDP的比重为53%,到了世纪末则下降为22.5%,第叁产业在美国占了绝对性的主导地位,比重达到76.5%。欧洲国家也呈现类似的趋势。
与西方向境外转移制造业的情形相反,中国承接了大部分西方转移出来的制造业。统计显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一直是吸引外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引进的投资中至少有20%属于高污染行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制造业的转移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的过程,雾霾的转移也经历了一个从西方到东方的过程。
当然还有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普通百姓也选择了更为便利与舒适的西方工业化产生的生活方式,比如从曾经的自行车大国(一个低碳生活大国)到了如今小县城也塞车的离低碳生活渐行渐远的国度。这也就是奥巴马非常忧心并希望阻止的中国人绝对不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因为那将是「世界的灾难」,享受有美国人就够了!
因此,虽然有时,中国香港及台湾、韩国、日本会抱怨说,中国北方的雾霾已吹到他们哪儿,但本质上看,中国的雾霾其实开始就是西向东,而非北向南。
中国要彻底消除雾霾和其他环境问题,就必须努力打破这一格局。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命题,不是一篇短短的博客文章所能够说清楚的,但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既不能走西方以邻为壑的老路,也不能被锁定在中低端制造业的产业链上。我们要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认真规划我们的未来——如果不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雾霾中的话。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