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给如脱缰烈马的改革戴上“笼头”
对改革进行再改革的十条刚性原则不可动摇
改开搞了30多年,无论说它取得多辉煌的成就,但也面临这非常严重的问题!这绝对说明30多年的改开,有很多地方说不通,也说明改革绝不能再照老路子走下去!习近平任总书记后,不负全党和人民重托,极有担当,极有政治原则和极富政治智慧的,给已如脱缰烈马的改革戴上了“笼头”。这“笼头”具体体现为十大刚性原则:
一、党要全面领导改革---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自改开以来实行的政治改革中,最惊天动地的就是“党政分开”。说什么党是政治组织,不能直接执政等等,而随着全面实行“一长制”,很多企事业单位基本取消了党的领导。可中共是一般政治组织吗?党不管改革了,可改开出现的问题,就不算在共产党头上?而中共丧失对改革的领导权,改革能不走邪路?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为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力量”地位,为强化党对改开的全面领导,为发扬中共特有的、强大的“一元化”领导的政治优势,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主要职责:研究确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则、方针政策、总体方案;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改革问题;指导、推动、督促中央有关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组织落实。
中央还设有财经领导小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等。各个中央领导小组之间,没有层级之分,都是党中央设立的领导机构。但从工作分工来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等,也有改革方面的职责。
中央成立深改组,这是中央成立的专门领导改革的指挥部,也是党中央组织大战役的总前委,这绝对保证了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而中央深改组和其他领导小组的组合,就确实保证了,既由党来全面设计改革,全面部署改革,全面协调改革,全面领导改革;又保证了党对改革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领导。改革,也才能“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二、明确改革方向---保证不发生颠覆性错误
改开搞了30多年,有两大问题被弄得十分混乱,即,什么是“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讲不清楚这两大问题,缺乏对事物的规定性,仅靠“瞎摸”,很多明火执仗的抢劫,很多无法无天的胡作非为,都打着改革的旗号越干越有理!而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对这两大被弄得十分混乱的问题,在理论上做出了清晰界定,在方向上做出明确指示。
1、习近平科学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当选总书记还不到两月,就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了极其重要的讲话。核心就是讲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就在论述道路中,习近平明确给特色社会主义重新定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更理直气壮的、掷地有声地界定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2、习近平给中国的改革做出科学定义。以往进行的很多改革,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实际干着与国际资本主义接轨,甚至是明目张胆地复辟资本主义。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时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联合早报:习近平划定改革底线---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调研时,鲜明地界定了改革的方向和性质:“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014年7月1 日,中共机关刊物《求是》发表重要理论文章《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文中明确指出: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对此,习近平鲜明地指出:“这是偷换概念,曲解我们的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化改革要在法纪轨道运行
严明纪律,遵纪守法,历来是中共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可自改开以来,借打破“两个凡是”的幌子,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善于打擦边球”,“法不禁止即可为”等谬论横行,甚至成堂而皇之对抗中央政令的口实,以致 “政令难出中南海”。
1、习近平强化党纪重振朝纲。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一亮相”,就誓言强化党的纪律性,并特别强调:打铁先要自身硬。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就任总书记才两个月,就在中纪委二次会议指出: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明确要求改革“不准抢跑”。2013年11月底,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指出:“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这“六个不要”,就是“准确”“有序”推进改革,就是强化纪律。
执行纪律强化刚性约束力。习近平言必信,行必果。大力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力,抓捕贪官污吏的手腕越来越硬,对违纪的处理越来越及时,对执行纪律的态度越来越坚决。让中央的执行力得到全面加强,让党纪的“高压线”作用凸显。对于改革中不计成本的瞎摸;谁胆子大,谁就吃得饱;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甚至借改革之名,行犯罪之实等诸种乱象,得到强力遏制。
2、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细究起来,30多年的改开,几乎所有重大改革,都是违法违宪;所有的重大改革,都于法无据,以致很多改革,简直是胡作非为,是鱼肉百姓!
而依法治国,依法改革,则成了习近平抓改革的铁律。他在诸多场合强调,不能想干啥就干啥,要依法进行改革,“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特别是习近平主持召开深改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法纪历来一体,自打习近平强化刚性法纪后,全国各地违法乱纪推出的所谓改革新政基本停止,对以前打着改革旗号的违法犯罪正在追究!
四、明晰改革攻坚对象—攻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开进行了30多年,极不正常地出现了一批利益集团,包括权贵利益集团、垄断利益集团、地产资源利益集团及大土豪集团。这些利益集团的勾结越来越广,获取社会财富的趋势愈演愈烈,腐败的能量越来越大。
1、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无论进行革命,还是改革,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革命和改革的对象是什么?毛泽东非常清楚:“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走资派在哪?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习近平对改革进行的再改革,改革对象在哪?2012年底,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就任总书记才一个月,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是他的胆魄,更是历史的紧迫。在中纪委三次全会更严厉指出:“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批评了那些信奉拉帮结派“圈子文化”的干部。而围绕利益结成的“圈子”,不折不扣的就是利益集团。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又指出“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
2、攻坚利益集团面临极大压力。对改革进行再改革,要动利益集团的钱袋子、命根子,自然会遇到强烈阻挠和拼命抵制。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光省部级以上官员就抓了100个,可谓攻势凌厉,但从习近平“仍未取得压倒性优势”的表述来看,“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有多难。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沉重压力,习近平明确讲到:“反复掂量过,最终选择了人民的期待” ,“谁怕谁?”。习近平在攻坚利益集团固化上,不仅以雷霆万钧之势,坚决抓捕利益集团的犯罪权贵,还对中央政府逾1500种项目最终决定权,地方政府逾1.7万项行政审批权,实施大批削减和下放等。历史将证明,不管“利益集团”多顽固,要固守住“藩篱”,必被撞得粉身碎骨!
五、增大改革“含金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为什么越改,老百姓越反感,越心惊肉跳,甚至越激烈抵抗。一方面老百姓缺乏获得感;一方面老百姓不乏被剥夺感。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改革进行再改革。
1、改革的“含金量”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对此,习近平在深改组第四次会议提出“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在深改组第七次会议提出“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在深改组第九次会议提出“努力使各项改革都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都能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和期待”;而深改组第十次会议就是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成最“走红”的热词;在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这指明了改革的题目从哪来?改革的成果怎么判?
2、新出台的改革让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中央深改组出台的所有重大改革,特别突出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仅第11次深改组通过的改革决议,进行的司法改革,是让百姓打官司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关键举措,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特别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更是乡村教师的期待,农村孩子的期待,广大农民的期待。而推出《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更是人民的长久期待。
六、实施全面改革----在协调推进中力争最大综合效益
改开以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改革缺乏配套,这就容易出现顾此失彼,就极大影响改革的实际效果。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
诸如,推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全国都分田到户了,可没有了集体经济,原有的水利设施废弃了,新的水利没人搞了;农业在与外资的竞争中,因缺乏规模优势败下阵来;在化肥、种子等农业的关键环节上,受制于外资,以致农村和农业成了中国“最薄弱、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而只要搞小农经济,中国再有100年都不会有农业现代化。 从社会层面看,取消了人民公社,使社会管理组织出现巨大真空,农村的养老、治安、扶贫、留守妇女儿童等问题大量凸显。分田到户后的村委会主任普选,由于没有配套改革,选出的村委会主任很多都是黑恶势力,都是“土豪劣绅”!
为此,在2013年11月14日,三中全会公报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改革”,意味着新成立的深改组将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全面做出决策和部署。除此之外,公报还提到了法治、反腐、军事、党建等方面改革,也将纳入全面改革之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指出:“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
2014年7月1日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这里的统筹谋划,就是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而协同推进,就是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如畸轻畸重,则难以单刀突进。
八、尊重基层群众实践—紧紧依靠群众进行改革
改革不能是少数人拍脑门子决策,不能是公知精英们设计,应紧紧依靠群众进行改革,只有人民参与改革,成为改革的主体,这才是人民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才有深厚的伟力!
1、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一亮相,习近平首次以总书记身份发表的1000多字讲话,就19次提到人民,并两次提到为人民服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1579个字的讲话26次讲到人民;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的讲话,除去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这样带有人民的名词除外,习近平总共72次讲到人民;在2014年国庆讲话中,40次出现“人民”一词,频次之高,可谓罕见。2015年 1371字的新年致辞,16次提到人民。仅在这些论述中,习近平从十二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民观”。
2、习近平强调改革必须紧紧依靠群众。习近平阐述的“人民观”中特别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对于依靠群众实施改革,习近平在深改组第7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特别“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
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关键让人民监督改革。凡暗箱操作的“改革”,都是脱离人民的“改革”,都属不为人民谋利益的“改革”。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改革,就一定能经受人民的监督,并能极大地动员起人民参与改革的热情。为此,习近平强调:改革“出台的方案一定要有可操作性,细化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完成时限、考核问责等。改革方案通过后,能公开的要向社会原原本本发布,以利社会共同监督落实。”
九、深化重量级改革----必须能啃“硬骨头”
改革不能专挑“软柿子”捏,不能老是算计老百姓。深化改革就是要克难攻坚,要能啃下“硬骨头”。
1、要敢硬碰硬,更要能硬碰硬。对改革的再改革,要突破利益集团固化的难点;对改革要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一方面要敢啃“硬骨头”,要敢碰硬。习近平在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必须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改革精神,拿出勇气和魄力,拿出胆识和担当,敢于动真碰硬。一方面要能啃硬骨头,能碰硬。习近平强调:“善于推进改革,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2、在硬碰硬中,啃下“硬骨头”。这不仅是说,更要去做。一步行动,有时胜过一沓宣言。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神经中枢”,中央深改组至今召开11次会议。先后共审议了至少50个文件,通过了不少“重量级”方案,也啃下了多年啃不动的“硬骨头”。司法体制改革先后通过的相关方案和意见多达12个;户籍制度改革是深改组、《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都是攻坚克难,都是打赢的硬仗。
习近平特别强调改革的“含金量”,就是强调“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就是要坚持向“啃硬骨头”要质量、要效果、要效率。
九、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纵观改开的36年,在指导改开的方法上,一直普遍存在着:拍脑门的“想当然”,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刀切”,疯狂攀比的“一窝蜂”,不切实际的“邯郸学步”,主观臆断的“揠苗助长”等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那是惊天动地,更动摇国之根本,国之伟业;
医生有好的愿望,但绝不允许“治驼致死”。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必须是动机效果统一论者,而动机效果的统一,就统一在方法论上。为此,习近平履新才一月,在主持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就提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在主持的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也是至此政治局进行的93次集体学习中,更首次集体学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更特别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还明确指出“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这学哲学的“三个更好”,落点就是“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提出学哲学,这是要从世界观上解决方法论。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维网称之为继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第五个现代化”。而这个“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是强调执政方法的科学化。
习近平强调指导改革要坚持运用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反对“一刀切”。在深改组第7次会议上更明确指出:“进行改革试点,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试点的实施条件差异较大,要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这还是强调改革要坚持运用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反对“一刀切”。习近平对方法论如此重视,这说明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猖獗,已到了必须端正的程度。
十、蹄疾步稳务求实效----改革要“九分抓落实”
以往的改革,有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对于人民期待的改革,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很多对人民承诺的改革,往往都是嘴上抹白灰—白说。而习近平抓改革一个深刻的变化,就是狠抓落实,不能大而化之,不能虚晃一枪,不仅政令必出中南海,还要掷地有声,件件抓落实。
对于部署和落实的关系,习近平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行动最有说服力”。对于“落实”,深改组可谓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第一次会议提出“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第二次会议提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第三次会议提出“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第九次会议提出“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要抓好改革方案组织实施中的方案统筹、政策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像《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并分别给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确保改革任务相互协调,改革进程前后衔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及时解决实施中的矛盾问题,努力把各项重要举措落到实处。
确立了这闪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光辉的10条原则,人民完全可以相信,在习近平的掌舵下,中国改革的大船绝不会出现倾覆,中国改革的大船一定会圆梦彼岸!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