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对’是政权经典论述之一,指1945年7月初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称为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窑洞对’
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住的窑洞里作客,当毛泽东问及黄炎培来延安所见所闻的感受时,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对黄炎培的这一席耿耿诤言,毛泽东庄重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从历史事实总结兴亡规律,有着不同凡响的见地。毛泽东的回答抓住了历史运动的实质,即过去的历史为剥削阶级改朝换代的运动,由人民觉醒建立的自己的政权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打破历史的乖蹇。
约在80年前巴沽宁提出了革命的悖论:自由,平等,共享如何从国家和资本·双重暴政的罅隙中生长? 消灭少数人的统治,由现在的劳动,劳动者支配过去·物化的劳动·资本,人性获得真正的解放。可这之间的过渡——国家·政权,由少数人代行多数人的意志却无法避免。
毛泽东的回答是破解这一悖论的唯一正确途径。从赴京赶考,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毛泽东一生都在履行自己的诺言,并且付诸于实践。毛泽东从马列主义寻求到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真理,有了改变少数人统治,剥削,压迫人的历史运动规则的武器。这是他老人家的自信和雄心,一生不松懈,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把心血,思想,名誉,生命,身家全部奉献给了人民。这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渊源,也是毛泽东思想上坚定的信念。这绝非是毛泽东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伟大的马列主义者在实践窑洞对的诺言,对人民的诺言,体现了老人家对历史的责任。
synbada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ynbada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