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的唯一出路
——兼驳周喜峰“马克思主义局限性”观点
中国改革至今,资本主义经济早已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引发一定社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平息一部分人的不满,“和谐”价值观被一些人郑重其事地提了出来。“和谐”的理念被贯彻到社会各个领域,与各种美好事物联系起来,到处宣扬。
“和谐”当然是好事,是对的。但如果仅仅把“和谐”当作一种麻痹手段,让群众容忍社会上的某种邪恶,那无疑是极其愚蠢、错误的事情。这不但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反而会让群众产生一种被欺骗的逆反心理,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错误行为。
仅仅依靠“和谐”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中国社会真正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必须从根本处着手,必须在制度上弥合社会的对立与分歧。绝对不能依靠隐瞒和欺诈群众的方式和手段。一切侮辱群众智慧的行为,最终都会招致灭顶之灾的。
其实,在资本主义经济已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客观环境下,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马克思主义才是唯一最好、最有效的选择。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最为科学和透彻。只有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手段和方式,才能唯一地弥合中国社会的分歧,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只不过,一直以来,出于某种原因,马克思主义都是被歪曲或者误解着的。的确,从某种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革命和斗争的理论和学说。但是,在共产党已经取得政权的情况下,革命与斗争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执政的共产党只需依靠自身的执政优势,去实现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就可以了。而实现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无论在何时都是一种积极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事情。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与斗争手段,只在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妄图去夺权共产党政权,破坏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时,才发挥作用。
所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和关键之处,就是执政的共产党政权,要能够顶住已经成熟起来的资本家阶级的胁迫和压力,大刀阔斧地去建设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是当前中国争取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唯一出路。否则,阶级斗争就绝对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发展到颜色革命、街头暴力革命的程度。
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业。但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正是以擅长创造奇迹而声名在外吗?从毛泽东成为中共领导人时开始,中共就一直不断地创造着世界奇迹。现在,是需要中共再一次创造奇迹的时候了。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会,更是一种使命。
在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从而去促进社会和谐的时候,执政的共产党领导必须克服资本家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和误导。从改革开放的一开始,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和误导就没有停止过。否则,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就不会发展到如今这种程度,中国的社会矛盾也不会严重到像今天这样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需要政治强权去压制民间意见的地步。
有些强大的人和势力,只想发展资本主义。他们不想要社会主义的同时,却想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他们在宣扬“和谐价值观”的同时,也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各样的反对、误解和歪曲。
一些学者发明唯生产力论,伪装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求中国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另一些人则提出马克思年代的资本主义与现今年代的资本主义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当今中国的主张。还有一些代表官僚利益的阶层,则提出以毛泽东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错误主张。更有一些人妄言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不适用。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四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需要辩驳一下的是前三种,因为有很多都被这些刻意的歪理邪说所迷惑。而对于第四种,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理会。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真理性是无与伦比的,任谁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男孩。几只苍蝇的嗡嗡叫改变不了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撞上马克思主义,这些苍蝇自己都会粉身碎骨。
一、资本主义的裂痕是“和谐”价值观弥补不了的
本文其实是应周喜峰先生的要求而写的。几年前在网上接触到周喜峰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善良、美好、包容、认真、自信,而且非常执着的学者。他的言行就像他的著作名称一样:《和谐信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启航》。每每在他的群中谈起马克思主义,他就指明马克思主义是有局限性的,要求我去批驳一下他著作中的一篇文章《从和谐价值观阐明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适用条件》。正好,对于社会上的“和谐”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的适用性问题,笔者也是有一些话要说的,因此就答应了周喜峰先生的要求。
非常不错,周喜峰先生对“和谐价值观”的探讨是比较深入的,有许多自己的“突发奇想”。比如:“价值是和谐关系的总和,局部的和谐创造局部的正价值,同时也可能产生整体的负价值”;“由于在商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商品联系起来,可以认为和谐价值被凝聚在商品中。由于劳动者通过劳动生产商品,可以认为和谐价值被转化为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条件下,和谐价值可被转化为劳动价值”等等。说实话,对于这些绕口的新说法,笔者不太感兴趣。感觉多此一举,对于课题的研究有画蛇添足之嫌。他的“和谐价值观”涉及的面太广,又想创新,又想涵盖一切,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中华传统文化,把这些领域的一些结构关系和事物用他“和谐价值观”重新描述。但一方面他对这些领域本身的理解不够,另一方面在论述和证明上还有明显不足。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中华传统文化等,每一个领域都是何其庞大的体系,岂是简单的17万字可以充分描述的?
我们刨去他理论中与马克思主义无关的东西,他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局限性在哪里呢?
他说道:“根据和谐价值的观点,价值被定义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自身三者和谐关系的总和,和谐程度的增加被定义为正价值,和谐程度的减弱被定义为负价值。现设定如下条件: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在此条件下,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程度的增量可被忽略,商品生产者(劳动者)和商品消费者心身健康而产生和谐程度的增量也可被忽略,商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和谐程度可被认为保持增加,价值量可被认为由劳动时间决定。
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情况下,和谐价值并不能被转化为劳动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完全没有意义。举例说明: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有效和谐地运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当代资本主义运行中劳动价值论被均衡价值论所取代。与劳动价值论相比,均衡价值论中抛弃商品中价值概念,以价格论替代价值论,以均衡价格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根据和谐价值的观点,价值并未被凝聚在商品中,因此,均衡价值论接近和谐价值观。
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历史时期,和谐价值可被转化为劳动价值,马克思创建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剩余价值学说,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历史时期,和谐价值并不能被转化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学说毫无意义。马克思把商品作为思考社会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这偏离了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轨道,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必然存在局限性”。
综合上下文字,周喜峰先生的大概意思是:“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是“和谐的”、好的,“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因为其所具有的革命与斗争特性,是不具备“和谐价值”的、毫无意义的,只有资本主义的均衡价值论才具有“和谐价值”。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轨道”不应该是“商品”,而应该是“和谐价值观”,所以“马克思主义存在局限性”。
显然,周喜峰先生的这种逻辑观点,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简单、蛮不讲理。从各个方面来说,周喜峰先生的这种思想认识都是错误、不成立的,甚至有点可笑的。
1、如果资本主义的均衡价值论“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历史时期”具有“和谐价值”,那么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也应该具有一样的“和谐价值”。因为资本主义的均衡价值发挥作用的基础和社会环境、条件都是一样的。
事实上,“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不是也是不够“和谐”、不具有“和谐价值”呢?今天中国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是不是已经很尖锐了?是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就和谐了?显然,一切远不是这么简单。周喜峰先生的逻辑是不成立的,错误、幼稚的。
2、马克思主义如果可以在“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有效促进社会和谐,那么也可以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历史时期”,具有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和谐、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方式都是一样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新的没有雇佣劳动的社会生产方式。无论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还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历史时期”,显然都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显然,周喜峰先生和其他善良的相信“和谐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的人们一样,都误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在本质上不是让社会去搞阶级斗争,而是从根本上去消灭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是准确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分化、存在阶级斗争的现象,从而确立一种理论、方法和道路,去消灭这种阶级分化、阶级斗争的现象。
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下,出现了残酷的武装暴力革命斗争,那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错,也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错,而是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阶级的错。如果这些资产阶级的统治者认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不再把人民群众和广大的工人阶级当牛做马,不再以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方式去发财致富,而是去顺应潮流和民意,满足人民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那么暴力革命斗争就不会发生。无产阶级爆发革命斗争是无可奈何的。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已经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不采纳马克思主义的出路和办法,广大的劳动人民根本就无法生存下去,人民连猪和狗的生活都不如的地步。而之所以这种斗争成为必然,更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本身就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这样残酷的去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他们不这样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他们自己就会成为劳动人民的一员,成为失败者,变为被压迫者。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问题。也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办法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形成一种强迫广大劳动人民贫穷困苦、无法继续生活下去的状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现在美国和欧洲等所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即便现在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良好的,社会各阶层是相对和谐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也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唯一出路和正确选择。
二、马克思的理论不适用于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吗?
一种似乎更为流行,看上去更为学术性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马克思年代的资本主义与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已经完全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是今日世界的资本主义拥有强大的金融体系,虚拟经济的价值远远大于实体经济,因此马克思的理论不适用于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明显是一种既无知,又强词夺理的观点。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剩余价值论。无论是不是虚拟经济,无论虚拟经济的体积有多么庞大,其价值的最终来源都主要在于实体经济劳动者的劳动。经过掌握在资本家手中的这种劳动的积累,虚拟经济的庞大并不奇怪。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创造的财富,即不能归劳动者所有,不能用于贫穷人民的消费,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又不需要,就只好积累起来,形成庞大的虚拟经济了。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雇佣劳动的,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有用和有效的。
而且,马克思年代的资本主义与今日世界的资本主义除了金融体系的虚拟经济过于庞大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区别吗?没有!虚拟经济的价值就没有剩余价值,就不是来源于劳动者的劳动吗?不是!因此,说马克思年代的资本主义不同于今日世界的资本主义,从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适用于今日中国的观点,纯粹就是胡说八道,没有一点点的学术内涵与技术含量!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学说,是作用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再通过人民群众建设自己的新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就是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我们中国那些御用的官僚马克思主义者们,则把一切生产关系的变化诉诸于生产力的发展,似乎只要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会自动变化,共产主义就会自动实现一样。这是典型、纯粹的机械唯物论主义调,其目的就是要补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那一课。
在今日中国,一些人,特别是那些所谓主流的、权威的,被政府信任和倚重的马克思主义专家们,在提到马克思主义时,都不再提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涵:雇佣劳动与剩余价值论,不再提及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而是单单提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这些专家们一方面说阶级斗争理论不够“和谐”,不适于建设,只适用于革命;另一方面又说现在中国的生产力不够发达,要补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课,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
事实上,如前我们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恰恰就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建设理论,而非单纯的革命理论。革命的目标在于建设,而建设的根据就是剩余价值论。建设一种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生产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根本关键。只有成功建设出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才能最终消灭阶级以及阶级分化,才能得以最终完成阶级斗争的目标和使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就是阶级分化与斗争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就是要消灭这种革命与斗争的根源,弥合社会分歧,促进社会和谐,让社会走向大同与完美。
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不可实现吗?
这些官僚马克思主义者,在把共产主义的实现诉诸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又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与那种按需分配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空想共产主义混为一谈。他们在论证这种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不切实际,国有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只能导致一种奴役的同时,又拒绝去探讨科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只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作现今中国唯一可采纳的生产方式。
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其最主要的特征并非是按需分配,而是没有剥削和压迫,即没有了雇佣劳动,劳动者自己当家做主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分配,首先是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按劳分配却是实实在在可以马上实现的事情。以按劳分配为制度特征的生产方式、企业制度,在马克思的年代就存在。在当前中国,只需对之进行一定的完善与发展既可以了。按需分配的社会,即便在所谓的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状态下,也是难以实现的,同时依然会存在劳动成果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而按劳分配则是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成果的主人,这简单又可行。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资产阶级的法权,即私有财产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要没有剥削和压迫。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的明明白白。毫无疑问,只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才不会分化为阶级,才能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只在没有剥削压迫的按劳分配的社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之后,才是有可能出现的一种社会状态。
我们主流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和官员、专家们,刻意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歪曲成空想的、错误的按需分配的空想共产主义,明显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的印象中,引向一种错误的、荒谬的境地,以达到最终埋葬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显然,从今日中国的左翼思想状况来看,这些官僚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目标达到了。基本大多数的所谓左翼,都坚持着这样一种错误的共产主义思想。甚至为了达到这种错误的共产主义,要以毛泽东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地步。
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明显地主张应首先实现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然后才有可能实现一种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目标。中国毛泽东时代,基本制度特征就想跨越这种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直接要通过国有计划经济制度,向那种按需分配的空想共产主义过度。甚至不惜以严酷的文化大革命为形式和代价。但这种努力最终没有成功,事实上也不可能成功。
总之,只要社会存在雇佣劳动关系,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有根本性的适用价值,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唯一出路和正确方式。那种为了少数官僚和资本家阶级的个人利益,而去刻意歪曲、误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最终也是会给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
:黎亚彬,2017,5,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