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失公平,高考难公平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又要举行了。因为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十个年头,惯于抓住一切机会对“特资改革”进行歌功颂德的当局媒体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近日相关的文章便就多了起来。其中,“平等”是一个重要话题。比如,某市委机关报的一篇长篇评论的标题就是《高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平等机会》。文章写道:“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教育选拔机制,高考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公平、公正的绝对印象。高考考场,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努力与回报的关系是纯粹而简单的。”如此看来,中国的教育是多么的美好啊!
然而,客观现实果然如该文之所言吗?否!中国教育的客观现实与该文所描绘的状况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相隔十万八千里。
诚然,如果单从“高考考场”看,考生的资格是相同的,试卷也是相同的,评分标准也大体相同……。从这方面说,高考制度确有其“公平、公正”之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得到社会认可并坚持了下来。也是从这个方面说,学生个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从这方面说,“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有一定道理。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考生的学习成绩如何,首先的和主要的并不取决于他们个人“耕耘”和“努力”的状况,而是取决于家庭环境和所处社会环境的教育质量,只有在家庭环境和所处社会环境教育质量相当的情况下,考生们的“一分耕耘”才能“换来一分收获”,他们的“努力与回报的关系”才有可能“纯粹而简单”。否则的话,情况就要复杂得多。而这些反映的是教育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恢复高考制度四十年来的实际情况看,考生能不能进入“高考考场”,能够进入的成绩又将如何,首先取决于他们的家庭贫富状况。因为在实行“市场化改革”后,教育是以金钱作门坎的,是严格地分等级实施的。那些“贵族学校”、“重点学校”及至“重点班”、“培优班”之类,全都是富人子弟的专利。广大穷人因承受不起“上学贵”的负担,就只能送孩子去读那些金钱门坎相对较低的“普通学校”,“薄弱学校”。想想看吧,在这样两种教育质量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的学校里读书的孩子,他们能坐进高考考场的比例会一样吗?即使能幸运地坐进高考考场,他们的“一分耕耘”能够同富家子弟一样“换来一分收获”吗?他们“努力与回报的关系”能够与富家子弟一样“纯粹和简单”吗?在这里,在这时,“公平”恰恰变成了不公平,“公正”恰恰变成了不公正。无视这种严重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却大谈而特谈“公平、公正”,只具有讽刺的意义。
从恢复高考制度四十年来的实际情况看,考生能不能进入“高考考场”,能够进入的成绩又将如何,还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城市还是农村,是东部还是西部地区——虽然二者也都在中国的版图上,但是由于当局依照“特色理论”持续强推“让一部分地区富”的“大政策”和城镇化的结果,致使二者间教育质量存在着天渊之别。因而同样的“一分耕耘”是难得“换来一分收获”的,“努力与回报的关系”是既不“纯粹”也不“简单”的。
总之,在大谈而特谈恢复高考的意义和教育的平等时,却不要忘记了教育领域里的这些活生生的不公平、不公正现实。这些与社会主义的标榜是格格不入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