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名可名!

杨连旭 · 2008-03-24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名可名!

                          杨连旭 

                             (一)

显然,“名可名,非常名”与“道可道,非常道”,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因此,注解也就理所当然地按照 “道可道,非常道” 的注解逻辑进行了:

林语堂先生的《圣哲的智慧》注解是:“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

东方桥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注解是:“名,是不能称谓的;可以称谓的名,便不是永久不变的名。”

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价》注解是:“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其它诸如“能够说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能够命名和认知的概念,就不是永恒的概念”等等,诸如此类,大同小异,都是以注解“道可道,非常道”的逻辑来注解出的。

由此可见,在这个逻辑的引导下,人们不仅不知“道”,而且还根本就不知“名”。

那么,现在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也就必定能知“名”。

古文“名”字,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在今天的观念中,有如下含义:

1.名词“名誉,名声”:《墨子·修身》“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名声不可能轻而易举得到,声誉不可能投机取巧树立)。” 《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名,是从属于实的)。”

2.名词“名义,名号”:《墨子·非攻(下)》“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我想在天下建立义的名声,用德行求得诸侯的地位)。”

3.名词“名称,名字”:《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4.名词“就叫”:《庄子·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忘掉万物,忘掉自然,这就叫忘掉了自我,忘却自我的人,也就是融入了自然)。”

5.名词“名分”:《吕氏春秋·先识览·正名》“名正则治,名丧则乱。”

6.动词“取名,命名”:《尚书·周书·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大禹平治水土,主持为山川命名;后稷教人民耕种,努力种植各种美味的谷物)。”

7.动词“说出,说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8.动词“记录,记载”:《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在一个地方造反,这个地方虽然不起眼,也必须写上它,以记载造反的这个人)。”

9.形容词“出名的,著名的,闻名的”:《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10.名词“实力、地位”:《战国策·赵策三》“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都是拥有万辆军车的国家,相互都有称王的实力)。”

11.名词“意义,作用”:《礼记·少仪》“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衣服穿在身上,却不知道它的意义,就是无知)。”

12.动词“判断”:《韩非子·难势》“以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既将盾说成是任何东西都刺不穿的,又将矛说成是能刺穿任何东西都的,这在判断上是不能同时成立的)。”

13.名词“威望、声望”:李斯《谏逐客书》“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4.名词“名号”:《孙子·势篇》“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15.动词“名叫”:《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6.动词“叫做”:《庄子·人世间》“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益多(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这叫愈救愈错)。”

17.名词“概念”:《庄子·则阳》“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就是概念与实际相符合的准则,精确微妙的标志)。”

18.动词“出名,有名”:《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

19.名词“姓名”:《吕氏春·秋孟冬纪》“物勒其名,以考其诚(器具上要刻工匠的姓名,用以考察他是否尽心)。”

20.形容词“精通”:《论语·子罕》“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伟大呀,孔子!知识渊博却没有什么精通的)。”

21.名词“功名”:《孙子·地形篇》“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所以进不求功名,退不避刑罚,只为保护人民,又有利于君主,这样的将领是国家的瑰宝啊)。”

22.名词“眉睫之间”:《诗经·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长得多精神啊!美目如清水啊,准备已完成啊)。”

23.形容词“明”:《墨子·兼爱》“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在天下区分清楚,恨人又害人的的人,是兼爱还是别的?)”

24.名词“名目,种类”:《论语·阳货》“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5.动词“称呼……名字”:《礼记·曲礼(下)》“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国君不能直呼上卿、世妇名字,大夫不能直呼世臣、侄娣名字,士不能直呼管家、长妾名字)。”

26.动词“号令”:《国语·卷三·周语(下)》“名以成政,动以殖生(号令是为实现政事的,劳动是为了生产财富的)。”

27.动词“使之扬名”:《尚书·舜典·大禹谟》“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整天惦念着这个,不懈宣扬着这个,经常颂扬着这个,身体力行着这个,只希望舜帝您千万记住他的功劳)。”

                           (二)

依照前例,此间字的取义,“可”是动词“符合”,“常”字取形容词,“非”字取副词,则“名”字就只能取义在名词范围。

关键是“名”字的取义。从字义成句看,“名”字的取义是名词“实力,地位”,引申即是“实际”。

由此,综合分析,我们断定原句的现代语言就是:

名义名称符合实际,就不是普通的概念。

那是什么呢?是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在应用中的名副其实。

那么,《老子》为什么在提供了理论标准之后,紧接着就提出了概念和范畴问题呢?

因为,任何理论都是以概念和范畴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概念和范畴的正确与否决定着理论的正确与否,而只有名副其实的名称才是科学的概念和范畴。所以,判定理论的正确与否只要首先判定其中的名称概念是否符合实际。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对概念的辩证本性的研究,是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形成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真理性又要返回实践中接受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是人的认识日益接近于客观现实的一般途径。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概念更深刻、更正确 、更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人们认识周围事物最初形成的概念是前科学思维时期的日常生活概念。这种最初形成的概念,通常是作为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并不具有很高的抽象性。科学思维中运用的概念即科学概念,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而且它总是处于特定的理论系统之中,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不同的学科对于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而在同一学科的不同理论中,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即科学概念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无条件的,而是多方面的 、有条件的。概念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的过程或是原有概念的内容逐步递加和累进,或是新旧概念的更替和变革。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 ,概念就必须是辩证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概念还必须是灵活的、往返流动的和相互转化的,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
  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在一系列概念的形成中,在概念的不断更替和运动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无数转化中实现的。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相互依赖、对立和转化,是永恒运动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近似反映 ,因而存在着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辩证法。

同时,理论的方法和主张在实践中的应用又必须是以一定的名义和名分进行的。这样,名义和名分是否符合实际,就决定着理论对实践的作用程度。

同理,本句也有另一种含义的表述:

名义名称符合实际,就不是永恒的概念。

那又是什么呢?就是随着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范畴。无论是概念,还是名称,都是发展变化的。以“枪”为例,古今的含义就是大相径庭的。

同理,我们也不认为这个注解是最符合《老子》本意的。

但是,无论是哪种意义,都表明了《老子》对名实问题的重视。这既是对理论标准或理论发展的深化和细化,又是对理论研究工作指导的深化和细化,还是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把握。

《论语·子路》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义不正那么说话就不在理,说话不在理则做事就不成功,做事不成功那么礼法制度就无法建立,礼法制度无法建立则民众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鬼谷子·符言》强调:“循名而为实,安而完(根据事物的名称说明事物的实际,按事物的实际确定名称)。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称和实际互为条件,互为内涵)。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所以说,合适的名称产生于客观实际,正确的实际产生于理性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产生于名称实际的共同本质,共同的本质产生于名称与实际的统一,名实的统一产生于合适的名称)。”

所以,《吕氏春秋》之《先识览·正名》中指出:

“名正则治,名丧则乱。使名丧者,淫说也。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名副其实就会井然有序,名不副实就会乱七八糟。导致名不副实的,就是歪理邪说。歪理邪说就使一切都变的云山雾罩、是是而非)。”并强调“凡乱者,刑名不当也(凡是引起混乱的,就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在《审分览·审分》中阐明:

“名副其实,是实现治理的关键。所以,要根据实际而审查名分,以得到真实情况;听到言论就审查归属,不能有任何放纵。名分要是多数是名不副实的,那么事情也就多数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君主不能不注意审查是否名副其实(正名审分,是治之辔也。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金刚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