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老子:玄之又玄

杨连旭 · 2008-04-16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老子:玄之又玄

杨连旭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对而言,关于这个段落的理解是难奥的,确实令人有玄之又玄的感觉。

                             (一)

以往,通常的注解是:

“因此,经常处于无的境地,以观察道的奥妙;经常处于有的境地,以观察道的广大。无和有都来自于道,只是名称不同。它们都是幽微深远的。幽微深远无穷无尽,包罗了一切事物的根本。”

卢国龙先生的《诗译道德经》是:“人在无欲沉思时,洞悉常道入幽冥;见道生物中有成。无分幽冥和生成,同出常道真体性,虽然名目有差异,同样幽微而难名。幽微无尽玄又玄,包罗万象蕴妙灵。”

林语堂先生的《圣哲的智慧》是:“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的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东方桥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是:“所以,常处于‘无’,以观照‘道体’的奥妙莫测;常处于‘有’,以观照‘道用的广大无际。无和有,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来自于‘道’,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幽微深远到了极点,那就是所有的道理和一切变化的根本来自于‘道’。”

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价》是:“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南怀谨先生的《老子他说》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无’之于‘有’,这两者是一体同源,因为作用与现象不同,所以从无名之始到有名之际,必须要各以不同的命名加以区分别。如果要追溯有无同体,究竟是怎样同中有异的?那便愈钻愈深,永远也说不完。”

诸如此类,大同小异,无法列举。

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原文中根本就没有“道”字出现,而在注解时却偏要头头是“道”,岂非牵强附会。况且,通常人们所注意的《老子》中的“道”,还没来得及出现呢,在此又何“道”之有呢。

我们还是先掌握原文中的古字今义吧。

1.故(形声,从攴〔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名词“缘故、原因,事,事情,变故,计谋、巧伪,故旧、老友”;动词“亡,死亡”;形容词“旧的、原来的,衰退的,衰老”;副词“故意,特意,原来,本来,仍然、仍旧,必定,一定”;连词“原因,根由”:《说文解字》“故,使为之也。” 连词“因此,所以”:《吕氏春秋·仲春纪·贵生》“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

2.欲(形声,从欠,谷〔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名词“愿望,欲望,目标”;副词“将要,快要”;动词“想要,希望”:《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要想做天子,百姓的动态,就不能不考察)。”

3.以(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副词“只是,通‘已’,已经”;名词“原因”;动词“认为、以为,使用、任用、用,做,率领,有,通‘已’:停止”;介词“因为,由于,在、从,在……时候,拿、用、把、凭,和、跟、同,按照、依照,依靠,凭借……身份”;连词“而、又、并且,因为、由于”;连词“来,用来,以致”:《孙子·计篇》“故经之以五,效之以计,而索其情(因此,从五个方面分析,用来检验战争的准备,判断战争的胜负)。”

4.观(形声,从见,雚〔guàn〕声;本义:仔细看),名词“外观,景象”;动词“看、观看,欣赏、观赏,游览,显示,游学、观摩”;动词“细看,观察、考察”:《孙子·计篇》“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5.其(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代词“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他、她、它、他们;我、我的,那、那些,其中的”;副词,“恐怕,大概,可要、当,岂、难道”。连词“假如、如果,或者、还是,尚且”;助词。

6.妙(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少,少亦声;美妙少女;本义:美,好),形容词“年少,美好、美妙;形容词“神妙,奇妙。”:《韩非子·五蠹》“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

7.徼 ,动词“巡察,抄袭”;名词“边界、边塞,边关、边卡”;名词“边涯、界限”:《中庸·第十四章》“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安分守己、以待天时,小人上窜下跳、以求钻营)。”

8.此(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cǐ〕的本字;本义:踩,踏;指示代词,这),副词“乃,则”;代词“这就、这样就,这样、这般”;代词“这”。

9.两(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量词“双,重量单位”;数词“成双的两个,两个方面、双方,二”。

10.者(《说文解字》:“别事词也。相当于“这”),助词;代词,“……的时候,的、的人、的事情、的东西,个,样”。

11.同(会意,从冃,从口;冃〔mào〕,重复;本义:聚集),名词“同盟之国”;动词“聚集,会合,统一、齐一,共同参与,跟随、附和,和谐、和睦,赞同,同意”;形容词“相同、一样,共,共同”;副词“一起,一齐”:《孙子·谋攻篇》“上下同欲者胜。”

12.出(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名词“物体向外突出的部分”;量词“古戏曲的一段落”;动词“离开、脱离,发出、发布,超出、高出,显露、出现,开支、支出,拿出,由外到内”;动词“生产、制作,出产、产生、出现”:《吕氏春秋·季春纪》“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13.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代词“尔,你的”;助词 ;连词“和、与、就、才,如果,而且,因而、所以”;连词“却,但是”:《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14.异(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名词“奇特的事,本领,东西等”;动词“分开,惊异、诧异”;形容词“优异、杰出,奇特、独特”;形容词“差别,不同,区别”:《吕氏春秋·季春纪·论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

15.谓(形声,从言,胃声;本义:告诉),动词,“说,告诉,认为,以为,评论、议论”;动词“叫作,称作”:《孙子·谋攻篇》“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16.之(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动词“到……去”;代词“他(们),它(们),此,这个,这种,你、您”;助词“的,得”。

17.玄(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名词“玄孙”;名词“农历九月”:《国语·卷二十一·越语(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 动词“悬”:《班固·终南山赋》“玄泉落落,密阴沉沉。” 形容词“眩’迷惑”:《荀子·正论》“上周密,则下疑玄矣。” 形容词“寂静,清静”:《淮南子·主术》“天道玄默,无容无则。” 名词“天”:《楚辞·九思·哀岁》“昊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 名词“水”:《楚辞·九叹·离世》“玄舆驰而并集兮,身容与而日远(以水为车与船并行,身随水起伏而日益远去)。” 形容词“黑色的”:《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形容词“远远的”:《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18.又(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名词“右手”;副词“却”;副词“再,复,更加”:《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乐(主人有好酒,嘉宾再干一觞)。”

19.众(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名词“众人,大家,军队”;形容词“多,众多”:《孙子·九地篇》“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20.门(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名词“宗派、派系,门类、类别,家族门第,出入口”;名词“门路、途径”:《周易·系辞上传》“成性存存,道义之门(造就的德行反复涵养蕴存,就是道义的途径)。”

                            (二)

仅从列举出的古字今义中依然很难解读,因为准确解读原文还必须搞准原文中的两对词“常无”与“常有”,“其”和“玄”。

从句式上看,此间的“其”显然是代词,那么它又代的是什么呢?只能是前文的“天地”和“万物”。

此间的“玄”字非常之重要。因为正是此处的“玄之又玄”竟然演变出了以后名噪一时的玄学流派和思潮。

在老子时代之前的古文献中,“玄”字主要表示黑色。《尚书·禹贡》中有“厥篚玄纤缟(那筐里是黑绸和白绢。)”和“禹锡玄圭(禹被赐给黑色的美玉。)”。《周易·坤卦第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老子》中的“玄”字取义呢?还含有“深、远、厚”,如“是谓玄德”。

所以,此间的三个“玄”,第一和第二个应该是表示黑色这个本义,第三个则取义为“深、远”。

显然,此间的“常无”与“常有”在句中的地位与前文中的“无名”与“有名”一样,是宾语提前,放在句首而予以强调的。随后的“欲”字,则是为了重点突出“常无”与“常有”所运用的范围。因此,“常”字的取义不能是“经常”,而应该是“固定,永久”。

那么,“常无”与“常有”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固定的没有”和“永久的有”。

这又是什么呢?

“没有”,就是什么也没有,无名、无状、无声、无色、无味……也就是无象;

“有”,就是什么都有,有名、有状、有声、有色、有味……也就是有象。

因此,

所谓“常无”,就是指无象思维,类似于现代意义的直觉和抽象的思维;

所谓“常有”,就是指有象思维,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形象思维。

所谓“同谓之玄”,就是“它们都叫黑色的”。

由此就产生了问题,思维方式怎么能称为黑色呢?其实,这并不奇怪。

因为思维方式本身是内在而不外显的,看不见、摸不着,有关产生和形成的机理至今人类也不能说已经掌握,依旧有一层神秘感。而对于不清楚、不了解、有神秘感的事物,至今人类也有称之为黑色的习惯和传统,什么黑幕、黑社会。

在现代方法论上,就有黑箱这个概念,特指其内部结构尚不能够或不便于直接观察到的,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现实系统。由此,也就有了方法论中的黑箱辨识方法。

《老子》将思维方式内在机制无法直接观察的神秘性称作黑色,大概是黑箱方法的始祖。

用抽象的方法考察事物的奥秘,用形象的方法考察事物形状。《老子》为什么如此区分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呢?

因为事物的奥秘为其内在的结构机制,不要说以当时,就是现今的科学技术手段也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考察,只能以抽象而直觉的思维进行推理判断和感悟分析。而对事物外在的形态性状,人们却完全能够从现实中进行直接把握。

事实上,自人类产生思维至今,人类在研究事物中也是依然使用这两种思维方式。

小到事物的内部结构,现今人类虽然已经能直接把握到了“ 夸克”粒子,但也必须以物质无限可分性的抽象和直觉思维的成果为指导进行深入分析。

大到宇宙,虽然已经观察到了银河系以外的天体,但宇宙究竟有多大,结构怎样,如何起源,还必须以抽象和直觉的方式进行思维。

但是,对于现实中已具有直接研究技术的事物,人类完全是用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进行实验分析。

所以,原文完整的现代表述是:

因此,

要分析人还无法直接把握的事物内在结构和原理,就用抽象的思维方式;

要考察人已经能够直接把握住的事物性质和规律,就用形象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思维方式,

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活动中共生的、却又是作用各不相同的,

同样具有神秘的不可知性。

如此神秘悠久的思维方式,正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奥秘的方法和途径。

在此,《老子》总结概括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同时强调指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范围。

这是《老子》的方法论之一。

我们说,思路决定成功。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思路正确,才能方法正确;只有方法正确,才能结果正确。所谓分析问题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所谓解决问题就是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愚笨和聪明,就取决于两个标志,即记忆和思路。记忆是基础,思路是创造。譬如作文,比如图画,首先要有文字基础和素材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构思,这才可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文字基础和素材基础就来自于记忆,构思就是构造思路。一般的,文字基础和素材基础相差无几,可构思的结果就相差悬殊啦。

那么,思路是怎样产生的呢?来自于思维,来自于思维方式。

                          (三)

人类的创造力就来自于思维力,思维力就来自于思维方式。其实,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长,成为如《老子》所言的宇宙一极,就在于人类思维具用无限的创造性。

其中,主要是直觉思维。

人类的那么多幻想、科学上的那么多猜想,无不是抽象直觉思维的结果;科学就是对幻想和猜想的求证,这求证过程又必须由抽象直觉思维来主导。

1977年,参加国际物理学第七届年会的物理学家们集体起立为1976年9月9日逝世的中共毛泽东主席默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肖〔SheldonLeeGlashow,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美国科学院院士,1976年获奥本海默奖, 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获Erice科学和平奖〕在追述了科学如同剥葱一样逐层深入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之后,提议说:应当“把组成物质(即基本粒子)这些所有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已故的毛泽东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性”。

他说:“因为这与中国的毛泽东有联系。按照他的哲学思想,自然界有无限的层次,在这些层次内一个比一个更小的东西无穷地存在着。因此我想取用他的名字”。

两年之后,格拉肖又在美国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国际社会和科学界呼吁:把基本粒子下一个层次的物质组份命名为“毛粒子”。他说:构成基本粒子下一个层次的物质组份,既不应当像当时中国物理学家们称为层子,也不应当如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等人称为夸克,而应当称为为“毛粒子” 〔Maons〕。因为这一世界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是与毛泽东主席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

格拉肖还现身说法,讲述了他自己对强子结构的认识转变过程。他说:在毛泽东生前我和温伯格•萨拉姆(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曾经两次访问过中国。每一次都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同他一起讨论基本粒子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矛盾这样一个现代物理学的前沿问题。毛泽东主席总是认为基本粒子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矛盾,在理论上是可以再分的这样一种哲学思想,而我自己和萨拉姆两个却坚持不同意见,认为基本粒子只是一种数学上的点状物,它们是不可能再分了。现在的事实是,新的物理实验已经把基本粒子分开了,毛泽东主席的科学预见已被证实为真理,它改变了我和像我一样曾经有过错误认识的人。

最后格拉肖向记者们表示,他将要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毛粒子“的研究工作中去。果然,他成功地预言了粲夸克的存在。

具有关报道:20世纪50年代,随着基本粒子群的发现及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物理学的发展碰到了“基本粒子本身是否也有其内部结构”的难题。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这一问题一时还无法解决。

于是,在当时的物理学家中间对“基本粒子是否能再分”的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和争论。一些人对此持肯定的态度;但许多人并不相信基本粒子还可以再分。人们并不知道基本粒子内部构成究竟如何。
    恰逢其时,毛泽东等领导人召集中国一些科学家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工业问题。据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粒子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回忆说:当时毛主席笑着说,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中子和质子也是由其更深的层次组成。毛泽东还谈到坂田昌一的“复合粒子模型”,他说: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家都能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我们呢?

在毛泽东的多次启发下,我国粒子物理学家们以“一分为二”和“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为指导,1965年就提出了比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等人在1964年提出的“夸克模型”更为先进的基本粒子结构“层子模型”。

此后,人们对基本粒子内部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

其实,早在1955年1月毛主席就向中国科学家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那么质子和中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和中子仍然是可分的。现在的实验虽然还没有证明,将来实验发展了,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

1957年11月,毛泽东又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谈到了矛盾的普遍性问题。他以原子为例分析说:“你看在原子里头,就充满矛盾,有原子核和电子的对立统一,原子核里头又有质子和中子的对立统一,质子又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又有中子、反中子。总之,对立统一无往而不在……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

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就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与希腊时代开始就认为物质分割总会有尽头即“原子”不同,中国哲学从诸子百家时代就认为物质分割永远不会有尽头,就产生了炁论。《庄子·天下篇》也提出了那个因被毛泽东引用而著名了的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其实,这都是抽象直觉思维的结果。

爱因斯坦自述,而且人们也承认,他创建相对论主要是靠直觉,即《老子》所言的“常无”思维法来完成的。“承认科学创造中的直觉作用,承认爱因斯坦非凡的思维洞察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个天才,他的攀登之路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开辟出来的。”(申漳:《简明科学技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第327页)

所以,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那么,怎样进行抽象直觉思维呢?请看《老子》第16和20章。

                     小结

《老子》在第一章中:

首先、明确了理论的判断标准,揭示出了真理存在的客观性;

其次、明确了名称的判别标准,揭示了概念范畴的客观性;

第三、指出了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人类的主观活动对客观自然发生影响和作用的现实性;

最后、总结概括出人类主观活动认识客观自然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

由此可见,本章可以称为《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论主张符合规律,就不是普通的学说。

名义名称符合实际,就不是普通的概念。

自然界在形成的初期是没有名称分类的,

通过对自然事物本质的认识,

人类对自然事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命名活动,

这就象母亲一样重新塑造了自然界的事物。

因此,

要分析人类还无法直接把握的事物内在结构和原理,就用抽象的思维方式;

要考察人类已经能够直接把握住的事物性质和规律,就用形象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思维方式,

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活动中共生的、却又是作用各不相同的,

同样具有神秘的不可知性。

如此神秘悠久的思维方式,正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奥秘的方法和途径。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金刚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