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见惑
下面对“七恶业”的第一个层次——馋嘴或贪食、懒惰、好色或邪淫,以及类似的品性展开分析。这些都属于佛教所谓见惑中的身见。
1.官能的功与过
人的一切感受、思想、行为,都离不开感觉器官和支配它们的神经中枢。佛教把眼、耳、鼻、舌、身、意称做六根;把概念及直感的对象,或感觉、知觉、思维活动的客体,即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境或六尘;把以六根为依,对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称为六识。六根、六境、六识合在一起叫十八界。六根、六境和六识对于人类生命的活动和发展居功至伟。没有它们,一个人比行尸走肉还要可怜——连最简单的活动都不可能,就是一堆肉,与一块木头或石头没什么两样。我们的感官可以帮助我们趋利避害:眼睛和耳朵可以识别危险的东西;鼻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变质的食品,也可让我们远离可能有害身体的环境;气温下降时,寒冷的感觉让我们想起添衣,有的人天生没有疼痛的感觉,骨头断了也不能自知,这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当我们的身体缺水和营养时,我们会有渴和饥饿的感觉,我们想吃的久违的食品中或许恰好含有我们的身体最缺的营养素。另外,没有感觉器官,人类也无以追求和认识真理,无法感受美的事物,享受美好的生活。
但是,六根并不只是忠实的仆人,它们还经常充当我们的佞臣和内奸——道教有所谓三尸九虫的说法,若祛除有神论的成分,还是满有道理的。道教认为这些坏东西潜伏在人的身体中,专门教唆人们干坏事,让我们贪图美食男女之欲,产生诸多烦恼妄想,带来各种危害。因此,六根也是我们生命的大敌。
六根接触六境,会产生种种感受,佛教把它们分为三类——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自然状态下的人总是倾向于追求乐的感受。但有的时候,这种追求会把我们引向歧途,这正是“七恶业”根源所在。
吸毒者为满足六根的需要,不惜损害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的健康。例如吸食大麻,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损害。第一个方面是神经障碍。吸食大麻可以引发意识不清、焦虑、抑郁,有的甚至出现类似于躁狂症(精神病的一种)的症状和自杀欲望。再就是偏执狂、妄想,可以导致杀人事件的发生。第二个方面是记忆方面的损伤。滥用大麻以后,大脑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都逐渐减退,使人思维迟钝。第三个方面是运动功能的损伤。吸食大麻可以导致肌肉的协调功能、平衡功能的丧失。严重者四肢颤抖,会丧失操作复杂东西的能力。第四个方面就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美国传统辞典》把毒品(drug)定义为“一种化学物质,如麻醉剂或迷幻剂,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行为的改变并易吸食成瘾”
全国人大常委会 1990年12月28日 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给毒品下了这样的定义,“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后两个定义只界定了毒品的违法性、成瘾性,而未提到其危害性。
1967年,一位名叫莫德尔的西方学者给毒品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毒品是由其化学特性改变现存生物体的结构或功能的任何物质。这项定义强调了毒品具有活跃的化学成分,能影响人类的肉体或精神行为。这一定义,扩大了毒品这个概念的外延,不但把非法的物质(如海洛因、大麻等),而且也把酒精、烟草、咖啡,甚至某些食品都归入了毒品的范围,因为它们都含有能够产生消极的后果的活跃的化学成分。该定义提醒人们,任何一种物质的滥用都可能导致灾难的结果。我觉得,这个定义对于我们认识人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大家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吸毒者,只是我们不能自觉。
2.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如果你吸烟、嗜酒,你是吸毒者,因为烟、酒是合法的毒品。
如果你喜欢可乐、雪碧和果汁一类的饮料,而很少喝水,你是吸毒者,因为这一类饮料是甜蜜的毒品,至少过量饮用会变成甜蜜的毒品。天津有一个儿童自从出生就没喝过白开水,只喝果汁和各种碳酸饮料,结果长到五六岁就得了糖尿病。其实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无奈他的父母,一对从小生活困苦的夫妻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受苦”,于是培养出孩子对这些甜蜜毒品的依赖性,这孩子开始是被动,后来便主动地享起甜蜜毒品之“福”来了。
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30% 以上的疾病都和不当饮食有直接关系(我疑心这个比例太低)。从读书和个人生活体验中,我逐渐明白,只要一个人多学点营养学知识,实行素食就会有非常好的健康效果;而沉溺于膏粱厚味,迟早要受到生命规律的惩罚。人类历史上的智者,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例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就已总结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肥肉美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等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规律。西方的古哲如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也都是素食者。支持素食的现代医学、食品与营养学的调查和研究的结论就更多了。这里没有必要详述,只列出一些食素的杰出人物罢: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牛顿、莎士比亚、伏尔泰、达尔文、卢梭、雪莱、肖伯纳、托尔斯泰、泰戈尔、爱因斯坦……。宗教界的名人乃至教主就不必提了,政治家也有很多。出乎肉食迷信者的意料,一些世界级的高水平运动员竟也是素食者。曾获得9枚奥运会金牌的美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卡尔·刘易斯(Carl Lewis),就是一位严格的素食者。他在谈到吃素的体会时说:“实际上,在田径赛中,我最好的参赛成绩是在吃素后的第一年”。著名的素食游泳运动员墨里·罗斯(M. Rose)曾是奥运会历史上连得三块金牌的运动员中最年轻的一位,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游泳运动员之一,曾打破多项世界记录,包括400和 1500米 自由泳等。另一位英国素食者曾创造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最快记录——6小时20分钟。其它著名的素食运动员还有:连续保持多年奥运会 四百米 跨栏纪录的爱德温·摩西(Edwin Moses),曾获得9块奥运金牌并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的芬兰著名长跑健将巴渥·诺米(Paavo Nurmi)等。而最具轰动效应、动摇了营养学陈旧理论的则是他们的祖辈,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代表日本参加比赛的朝鲜运动员孙基祯,当时他以2小时29分19秒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夺得了马拉松金牌。他的一鸣惊人引发了西方营养学理论和饮食习惯上的一场变革。
父亲去世后,我比较注意观察了解老年病人的情况,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失去健康。我觉得,大部分人的得病和离世,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无知和固执。从饮食方面来看,大部分人很难改变他们固有的不良习惯,他们总是吃自己喜欢的和习惯了的食物——不管它们是否有益健康;不吃不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同样不管它们是否有益健康。有了病,就指望医生和药物来解决问题——正像有的宗教所推崇的——把一切交给主,不过他们的主,经常是黑心肠的医生。他们的工作动机,已经不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贵的药品以最大的剂量射进病人的身体,为谋财不惜害命。
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是那些黑心肠的医生,进而是医院的收入分配办法、商业贿赂、医疗和医药管理体制、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甚至是给无数类似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姑且承认其主张可以称为“理论”,核心内容是用个人利益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机制)和方策的什么“师”、什么“代表”,扮演了催命鬼的角色;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这些病人的患病和死亡,又是他们受六根驱使,形成和遵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自然结果。尤为可悲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缺少探索生命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甚至听取别人意见的耐心,而且这个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越加突出。大部分家庭迟早都要遭遇这种不幸。可以说,这些病人,还有我们中的大多数——同一模子浇铸出来的产品——只有生产日期的不同,也是不能自觉的吸毒者。别看今天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还精力四射,只要我们总是追求乐的感受,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系统又能一直保持其本质特色,我们就只不过是一些白衣猛兽的候补的猎物。
这就是Gluttuny——馋嘴或贪吃的主要危害。当然,有些人的饮食习惯不够科学,不一定是出于馋嘴或贪吃,但后果却是一样的。
3.皓齿娥眉,伐性之斧
Lust,这是一个关于性的话题,涉及到伦理道德和生命规律。虽然从前一个角度来谈问题不是道学家的专利,我觉得还是从后一个角度谈比较有意思。
两性情感和婚姻的每一个侧面,似乎都有相互矛盾的理论,每一种理论也都有无数的例证。
关于感情生活和婚姻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也是众说纷纭。现代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基本上认为感情和婚姻生活对健康是有利的。例如在普遍认可的关于衰老的理论中,有一种神经内分泌学说。该理论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着激素(hormone)和其他活体物质的释放。这些激素是修复和调节机体功能的关键物质,任何一种激素水平的降低都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不好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认为,感情生活和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荷尔蒙,有助于延缓人的衰老。
美国是一个统计很发达的国家,有一个统计结论说,不同婚姻状态的四种人,寿命最长的是未婚女性,寿命最短的是未婚男性。作为单一因素,也许两性感情和性的影响不至于这么大,因为影响这些人寿命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单身汉的营养状况和卫生状况一般是不好的,而且生活的规律性差。该报告显示,美国单身汉吸烟喝酒的比例较大,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反而较小,这些都是影响寿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养生家彭祖的认识与此相反:“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这句话虽有可能是伪托,但流传甚广。这至少说明该说自出现以来,已为历代养生家所看重。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两个老寿星去世了,一个是龚来发(1862—1995),贵州省务川县人,仡佬族,活了143岁。中国很多地方有老人尚在时为之准备棺材的习惯,龚来发一生耗烂了七副棺材。另外一个是吴云青(1838——1998),河南省荥阳县人,佛道双修,活了160岁,仙逝后两年肉身不腐。他先后在王屋山、太行山和华山修道,曾游历名山大川,广结逸人高士,后又到延安兴化寺修佛,做过该寺的长老,文革期间被迫还俗,定居清化砭村。对吴云青寿命的可信度人们有很大争议,关于其寿命的报道,被评为1999年十大假新闻。后来又有报道称,本村人认为他非常善良、厚道,不相信他撒谎。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说,他们小的时候,吴云青就已经是个白胡子老头了。这两位老人都是终生未婚。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从一定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科学规律,但这些规律都是有一定依存条件的。在这个问题上,唐代道士孙思邈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抛开分歧不谈,即使爱情和性是美好的,倘若过分,也会变为毒品。
这方面的道理太多了,例证也太多了。仅举一例。
隋文帝杨坚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其妻独孤伽罗(孝献皇后)14岁嫁给杨坚,后成为他名副其实的贤内助。史称她爱读书,通古博今,对事物常有高明的见解。但独孤氏又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对隋文帝宠幸其他女人总是不能容忍。杨坚后宫虽有很多女性,但独孤氏就是不让他与她们有染。甚至儿子和大臣纳小她都横加干涉。照今天的话说,她是个“女权主义者”,但其“女权主义”发挥到了疯狂和残忍的地步。
有一次,独孤氏一时大意,被杨坚钻了个空子。北周旧将尉迟迥被消灭后,其孙女尉迟贞被纳入宫中。该女有绝色,杨坚“见而悦之,因此得幸”。第二天下朝,杨坚又去私会,谁知尉迟贞已被得到消息的独孤皇后乱棒打死。杨坚大怒,然而独孤氏的魅力和长期的夫妻感情,使得大怒的结果只是他单人匹马,驰出都门二十余里,跑入深山。两位最亲近的大臣高颎、杨素得知后,急忙追来,“扣马苦谏”。杨坚泪流满面,叹息道:“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在山中驻马良久,不愿回宫。两位大臣一再劝解,直到半夜,杨坚才返回宫里。
独孤氏死后,杨坚终于“自由”了, 宣华 夫人陈氏与 容华 夫人蔡氏等获得了他的宠幸。从此他沉溺于温柔乡里,比独孤皇后在世时,放浪了不少,终于把身子搞坏。即将告别人世的杨坚说出了自己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使皇后在,吾不及此”。
汉朝枚乘曾说:“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把这两句话,当作中国历代大部分封建帝王的一个简短的健康总结,是十分准确的。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前朝北周的六位柱国大将军之一。西魏时,有一次随权臣宇文泰打猎,危急中赤手打死一只猛虎。杨坚受自父母的禀赋也很高,少年得志,身体一直非常健壮。就算这样,也不能避免可悲的命运。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和隋朝百姓的悲剧——他要是身体不垮,是不会为杨广、杨素等人所害的,隋朝也不会那么快跌入一个黑暗的年代。
其实,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不只是他自己的事情。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也不只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所考虑的也不应只是他个人的利害,更主要的是善恶是非。
4. 五色令人目盲
我们的某些日常活动,也具有与吸毒相似的性质。
我们都喜欢欣赏能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听觉享受以及精神享受的东西,这些享受也可以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危害。有的书籍、杂志、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一个道德观念不强、意志不坚定的少年只要看一次,几年的青春便可被毁掉,甚至一生的前途和健康都要受影响;迪斯科舞厅的闪光和噪声也可对视觉和听觉造成很大的损害。这些都是有害而且可以成瘾的,因而是毒品。但需要我们警惕的是,一些我们所喜欢的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活动如无节制,也会对我们的身体构成损害,也可以说是广义的毒品。
在这里我要说说自己的眼睛。
我的视力右眼是1.0左右,左眼在0.8左右,但30岁时,双眼视力都是1.5,只是感觉长时间看书后,远处的景物过一会才能看清楚。青少年时期也了解一点眼睛保健知识,但自己的眼睛实在是太好了——无论是长时间学习,还是在强光下、在暗处、躺在床上,或是坐车时看书,眼睛就是不出毛病,所以从来就不在乎什么眼睛保健。实际上,过去自己的眼睛不出毛病,并非不良的用眼习惯没有对视觉器官构成损害,而是机体的恢复能力太好了,以致于自己根本就觉察不到这种损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细胞生物学家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人的寿命等于人体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而人体细胞的分裂次数在54次左右。人体器官的健康也符合这个规律。正如佛教的缘起论所揭示的——“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我们每一次违反用眼卫生习惯,机体都在悄悄的恢复,宝贵的生命资源就是这样被加速消耗掉的。我们常以为器官功能一恢复就万事大吉了,事实远非这样简单,功能恢复是一回事,生命资源的消耗是另外一回事,后者的变化是不可逆的。譬如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到30岁,其视觉器官各种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本该达到15次,但由于不良用眼习惯会导致细胞分裂周期的缩短和分裂活动的加速,到这时,他的视觉器官各种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却有可能达到25次,而且在自然状态下,个别组织例如角膜、视网膜的寿命就可以决定整个器官的寿命。
德国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老年失明, 但其苦难命运的种子是少年时期栽下的。
巴赫出生于音乐世家,9岁丧母,10岁丧父,此后靠大哥抚养。尽管家里保存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许他学习,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抄写曲谱,这大大损伤了他的视力,使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另外一位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也有类似的可悲经历。
因此,珍惜生命、爱惜身体的意识,自少年儿童时期就应该建立起来。
过去我曾受一个理论的误导,说如果一个人到30岁还不近视,以后就再也不会近视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喜欢读书,几年前,经常连续读书超过8小时,从下午一点半图书馆开馆,一直读到晚上九点四十分左右闭馆,然后才回家吃“晚”饭。现在终于尝到了违背客观规律的苦果:视力的下降和眼球的变形。想当年眼球没这么丑陋时,我是很喜欢镜子的,可现在,镜子们正逐渐变成我的冤家,只有在两三个礼拜少看书、远离电脑的情况下,它们才对我讲一点老交情。他们应该庆幸,我没有张飞的脾气,若然,它们的末日不远了。
5. 五音令人耳聋
曾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文章在看电视时发现母亲耳朵里有什么东西,要帮她看一看。老太太慌乱地说没东西,不用看,最后发现她的两个耳朵里都塞着棉花球,原来一家三代看电视时需要的音量不一致,的儿子习惯定在40单位(分贝?),夫妇习惯定在30单位,老太太的听觉本该最差,却觉得20单位左右最合适,该分歧的最后解决办法是老太太在看电视时偷偷往耳朵里塞上棉花球。的儿子本来应该具有最敏感的听力,但由于长期使用随身听、MP3一类东西,他的听觉器官已经受到损害、未老先衰,不怎么愿给他干了。他的耳朵要是有腿,早就溜之乎也,另谋高就了。由此看来,随身听,MP3、耳麦一类东西也是可以转化为毒品的。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英国耳聋研究会对全国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在大音量听音乐后,会出现耳鸣现象,而耳鸣正是听觉轻度受损的标志。耳聋研究会警告说,如此下去,今天的年轻人耳聋时间会较以往提早30年。
另据报道,电脑、空调、传真机发出的嗡嗡声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此类办公室低噪音对人体健康存在较大危害。长时间处于办公室的低噪音环境中,人们会出现慢性听力下降、情绪烦躁等问题。空调、电脑主机等的嗡嗡声及键盘声音量虽不大,但多种声音组合起来会对人体产生长时间、没有规律的刺激,使人的内耳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引发听觉疲劳以及神经和精神系统失衡,造成慢性听力下降、情绪异常、食欲减退、易疲乏等问题。而且,这种低噪音给人体带来的伤害不亚于高频率噪音,尤其是在电脑较多但面积不大的办公场所中,其污染和危害更为严重。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8岁以前,对这几句话不怎么理解,在读了一些资料、有了一定生活体验、特别是有了探索生命规律的意识后,现在总算咂摸出一点味道。老子那个时代,生产和社会活动不象今天这么多样化,没有电和现代化机械设备,因而除了雷电,不会有今天那么强、那么频繁的声光刺激。在缺少现代科学技术、缺少针对大量观察对象的实验和调查的情况下,古代圣贤能提出这样的论断,是多么富有智慧。而这样一些道理,是一些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到死也不能明白的。
6.电脑和互联网的诱惑
在现代社会中,电脑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们是网民忠实的仆人、神速的信使,甚至是人们的良师益友——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接受有益的思想;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互联网却会成为盗窃犯和教唆犯,偷去他们宝贵的时间,使其丧失上进心、放松道德约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时,电脑和互联网又是最时髦的毒品,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是身体上的。
2005年11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持的一项实地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根据同时进行的网络调查的结果,这一比例达到了16.6%。调查结果显示,除了现有的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外,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30-35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也达到了12%。
据《今晚报》报道,一个网络管理员曾留意过聊天室中的族群,发现有些成年人,几年来几乎是24小时挂在网上,似乎可以不吃饭、不睡觉,随时都可在网络上找到他。
同一篇报道介绍了一个69岁的老先生,老伴儿已经去世多年,儿女又都在国外,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无聊之余,老人在朋友的介绍下于两年前接触了网络聊天。老人越聊越上瘾,一整天一整天地挂在线上,甚至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是从上网聊天中挤出来的。后来,他的一个孩子从国外回来时,看到父亲因为上网已经变得极端虚弱,各项生命体征都极不稳定,急忙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在花去大量医药费,在网瘾戒断医院中长时间治疗后,老先生才告别了网络毒品。
长时间操作电脑,会引起视力和听力衰退、皮肤粗糙和过敏、指腕神经和关节损伤、颈胸腰椎疾病、头部和肩膀疼痛、辐射伤害,还会出现自律神经失调、忧郁症、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等。但电脑对人类更多的伤害还在于它所潜伏的危害,如多种人格障碍、心理变态与大脑高级认知功能障碍等。
7. 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
Sloth(懒惰)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与人的道德品质、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都有关联,可分为心的懒惰与行为上的懒惰,大体相当于基督教所谓灵的懒惰与肉体的懒惰,但基督教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立论的。我们也可以按照懒惰的表现,把它分为思想上的、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体育锻炼上的等等。
懒惰的危害主要有:
1.懒惰使人低能。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的对象化世界,也创造了人本身。因此,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生产劳动不仅有着十分实际的目的,即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无论是作为类还是作为个体,劳动都还有超出维持自身生存的更崇高、更伟大的意义:作为自由活动的生产劳动是一种人的自我生成活动,它以实在的、直接现实的方式去实现发展人的能力这一目的。
人类起源的历史告诉我们:是劳动使得类人猿的手和脚完成了分工,是劳动使得原始人产生了交流思想的语言;是劳动使类人猿的大脑进化为人的大脑,从而使人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学习、观察、思考、游戏和脑力劳动有利于增进人的智慧和才能,体力劳动也能增进人的智慧和才能,实际上心灵与手巧是相辅相成的。劳动中肢体的动作特别是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保持和增强大脑的机能,延缓大脑的衰老。此外,一个人在劳动中会遇到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求他开动脑筋去解决,而这个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智慧和能力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培养智慧的新源泉。……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智慧需要困难与问题的滋养,而懒汉却很难具备一个勤劳的人所拥有的优越条件。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懒惰的确是废物生长的土壤。
2.懒惰是成功的羁绊。牛顿说:“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世界上几乎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不论从事何种事业,欲实现任何目标,懒惰都是成功的绊脚石。
3.懒惰有害身心健康。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年轻时体质很弱,后来,他经常参加各种运动锻炼,身体渐渐强壮起来,活了84岁。他留下了一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
生理学认为,勤于用脑,能使大脑增加释放脑啡肽等特殊生化物质,脑内的核糖核酸含量比一般人平均水平要高10%~20%。核糖核酸能促进脑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肽,组成的新的蛋白质分子——“记忆分子”。它对促进记忆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懒惰者由于大脑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脑啡肽及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就会减少。长此以往,大脑功能将呈渐进性退化,思维逐渐变得迟钝,分析和判断能力亦下降。
体力活动也能够促进智力的发育,改善大脑的功能。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消除大脑疲劳。尤其是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有助于提高视力、听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一项重要的康复活动,就是有目的地练习各种动作,甚至按摩也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组织器官的系统调节作用。这些康复手段的有效性也显示了肢体活动与脑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们常把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对立起来,其实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体力活动经常需要高度的智力支持,从而可以直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保持和改善,所以体力活动对于神经系统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功能的提高。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系统的机能,特别使机体的重要脏器——心、肺在构造上发生改变,如心脏产生运动性肥大、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容积增大,脉搏输出量增大,安静时频率变慢,呈现所谓“窦性心率过患”,实现心脏工作“节省化”,肺活量增大,呼吸深度加深。
体育运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其血清免疫球蛋白增多,免疫调节功能增强,NK细胞活性增强,这有利于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和病后康复力,并能推迟人体衰老的生理过程,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体育运动还能调节人的情绪,增进心理健康。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为智力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与环境条件。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获得一种特殊的心理上满足,使由于工作和劳动所带来的紧张、郁闷、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和得到有益的排遣、精神得到调节与放松。一些喜欢球类运动的人可能不喜欢田径、游泳等动作单调的运动,实际上常参加这类运动的人也能获得微妙的快感,尽管新手要获得这种快感尚需要些时间。
体育运动的这种神奇效能已经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了。生理学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能使大脑产生内啡肽 (Endorphin)。这种化学物质具有类似吗啡的作用,能减轻疼痛感、产生欣快感,从而使人精神振奋,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运动还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E)和5-色胺(5- HT)等化学物质,而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往往与这些化学物质的缺乏有关,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取得和药物治疗极其接近且高度安全、简便的干预效果。在西方,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使用运动种类、强度、时间和频率都非常讲究的运动处方,用在许多心理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之中。
一些人非常喜欢体育锻炼,但不喜欢体力劳动,这也是懒惰的一种表现。在健康促进方面,体力劳动具有与体育锻炼类似的效果,尽管它还不能不能完全代替体育锻炼。英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做适当的家务劳动可以有效降低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幅度达到20%至30%。研究人员强调,适当的家务劳动比偶尔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更为有效。专家们建议,为了普遍减少乳腺癌的发生,妇女一周应进行5次时间在30至45分钟左右的家务劳动。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杰姆教授的研究显示,打扫、清洗车子等等家务劳动可以帮助人降低血压。因此爱干家务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要相对低。该项研究建议人们平时都应从事家务劳动。
美国另外一项研究称,任何能增加能量消耗的活动都有可能延长中老年人寿命。这些活动包括家务杂活如吸尘、拖地、擦窗、剪草、带孩子步和做义工等。研究人员在对302名年龄介于70岁到84岁的老年人进行6年随访后发现,能量消耗最多的参与调查者与能量消耗最少者相比,死亡风险大约只有一半。能量消耗最多的组别称他们每天都有爬楼梯或者仍然做有酬劳动。
懒于锻炼和劳动的人,显然不能通过这些活动得到健康促进。相反,懒人缺乏适度的神经系统的紧张性,总是精神萎靡、百无聊赖,这是心理上的一种病态。此外,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惰性可降低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导致懒惰者未老先衰。一句话,懒惰有害身心健康。
4.懒惰是恶劣品质的温床。
勤劳可以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善良、公正、友爱的优秀品质和协作精神。懒惰本身就是一种恶劣品质,它可由道德教育的缺欠而导致;反过来,它也能派生出其他的恶劣品质。懒惰的后果若由懒人独自承担,这还算不上道德问题。问题是懒人并不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而是要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发生种种联系,因此懒惰的种子可能会滋生出道德上的恶果,懒人可能会成为一个不仁、不义、不孝的人。
如果他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试图逃避劳动的义务,就等于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等于剥削和盗窃。
据报载,一个女大学生就业第一天的早晨,就端着杯子责问办公室里的同事:“为什么还不给我倒水啊?”
有的新婚夫妇,在家里吃完饭就每人一台电脑开始网聊或网游,锅碗瓢勺专门雇一个钟点工来清洗。另外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务劳动,是通过两家的老人轮流值日来完成的。等到这些老人风烛残年,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能指望这种儿女的何种孝顺呢?
5.懒惰是快乐的樊篱
读过的不止一篇文章中,都不无自矜地表白,活着就要让自己舒服。这种白痴和吸毒者也同样怀有的追求,为何也能成为自矜的本钱呢?原来她们为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感到“累”,觉得体育爱好者为健康长寿而遭受运动的“痛苦”不值。这正是“羌内恕己而量人兮”,她们不明白,让她们感到痛苦的活动,可以是别人快乐的源泉。勤于运动的人,不仅能享受到运动效果的各种益处,也能享受到运动过程特有的快乐,以至于运动能够成瘾。然而只要能掌握好度,这种瘾就不至于为害。因此,对于喜欢并习惯了运动的人来讲,坚持体育锻炼,不需要什么毅力,放弃体育锻炼,倒是需要些毅力的。
体育运动的效果和过程所特有的快乐,懒于运动的人是得不到的。
不同的人对于劳动的感受,差异更大。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剥削阶级都有厌恶和鄙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传统,孔子的学生樊迟向他问稼、问圃,被他斥为“小人”;孟子则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而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往往也有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倾向。马克思认为,剥削制度会使劳动与劳动者产生异化,正是这种异化使劳动者感受不到劳动本应带来的快乐。
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劳动史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异化劳动——劳动复归”的历史,相应地,人的历史就是“人——非人——人的复归”的历史。异化劳动阶段是人的发展的否定阶段,突出表现为:(1)异化劳动使劳动的主客体相分裂。工人从主体变成了客体,在精神和肉体上被降到机器或其附件的地位,使劳动丧失了人的自主性,造成了人性的泯灭、功能的扭曲退化、体态畸形化、行为片面化。(2)异化劳动使人的目的和手段相分裂。劳动成了每个个体谋生的强制性手段,工人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机械的沉重负担,他在劳动中不是因为创造而感到满足,而是感到丧失;不是感到创造的愉悦,而是感到劳动对自己创造能力的摧残,因而造成人的心灵和智慧的贫困化。(3)异化劳动使人的劳动和享受相分离。人在运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时,感到自己不过是“动物”;而在运用吃喝、性行为等动物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的人,因而造成了人的活动的非人化。
然而,具有另外一种人生观的人,却能把劳动当作人生最有价值的活动,而不是把劳动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从而能够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全国闻名的大庆油田劳模铁人王进喜就是这么一位。下面一段文字摘自人民网专栏——永远的丰碑(88):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王进喜(有少许改动)。
1959年,石油工人王进喜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在黑龙江省发现了大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 38米 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个铁人啊!”“铁人”的名字从此就传开了。
王进喜和他的工友的劳动是为了共同的理想所奉献出的、真正具有自主性的从而是最具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能够给人以最大的快乐。六十年代创作的一首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是这样的:“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莽莽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天不怕地不怕,放眼世界雄心大。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这首歌反映了那个火红的年代石油工人的志向、苦乐观和伟大的时代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觉悟、这种自由劳动意识和苦乐观、这种时代精神不仅离我们越来越远,也让一些人感到难以理解,甚至会遭到他们的嘲笑。现在让他们以及懒汉们心里乐开花的大概只有滚滚的财源了。这是人性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马克思说:“思维的享受是最高的享受。”这说明带给思想家快乐的除了新的发现——思想的结果,还有思想本身。阿基米德“我发现了”的快乐使他光着屁股冲出浴池,跑到大街上。当吴冠中的家人因担心86岁的老人累坏了而撤掉他的画案时,他说:“叫我养花、打牌,不行!叫我休息、不做事,不行!回想这辈子最幸福的时期,就是忘我劳动,把内心里的东西贡献出来的时候。”他最大的快乐是创造性劳动。我相信,被列为伟大艺术品的画作只能是这种艺术家的画作。
包括家务劳动在内的体力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么?绝大部分百岁老人都是勤劳的,我相信他们都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不论是由于结果,还是过程。
以上这些快乐,懒汉是很难得到的。甚至同样处于安逸之中,懒汉的享受也会弱于勤劳者。例如,只能在卧与坐之间转换姿势的人,卧姿或坐姿对于他能成为一种放松么?看来从各个角度来讲,懒惰都是快乐的樊篱。
懒惰的危害的单子还可以列得更长,例如还可以从意志、机遇等方面论述,但这几项已经足以说明其严重性。智慧与才能、成功、健康、道德,是人生幸福的要素,不能在这些方面取得进步,人生还有多少价值呢?“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泰勒的这句话再精辟不过了。
中国人素以能吃苦耐劳而闻名于世。但这个优秀传统正在被城市中的许多家庭丢掉。所有家庭的父母都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幸的是,他们同时也培养孩子学会享乐和偷懒。实际上,他们之所以重视孩子的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将来更好地享乐和偷懒。实际上,如果感官享受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这就会成为他们日思暮想的东西,在上课和学习的时候,怎么能做到心无旁骛?最会享乐和偷懒的孩子是不爱学习的,他们不仅会让父母失望,而且他们的很多快乐,只不过是未来痛苦的一个铺垫。寡欲(有别于禁欲)和勤劳才是增长智慧、培养美德、收获幸福的沃土。诸葛亮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这个道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