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中国人的根 —— 传统文化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 911” 事件以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恐怖行动时有所闻,海湾地区战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级为斗争,斗争再进展就是战争。不论冷战、热战,结果都是怨恨越积越深,报复一次比一次惨烈。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冲突双方需要的不是报复,而是宽恕、忍让和反省。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反之,且看巴以冲突逐步升级的恶果——越来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无辜丧生、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经济环境遭受重创…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 家汤恩比 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现在我们通过人道伦常揭开传统文化的一角:
五伦关系 |
道德伦常 |
失道德伦常 |
夫妇 |
夫义妇德 |
家庭矛盾加剧,离婚率攀升。 |
父子 |
父慈子孝 |
父母“孝养”孩子,自身却老无所养的颠倒人伦,人丧失了做人的基础。 |
兄弟 |
兄友弟恭 |
兄弟关系淡漠,甚而反目为仇 |
君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
君仁臣忠 |
工作场上,上级欺压下属、下属反叛上级或单位 |
朋友 |
朋诚友信 |
人与人相互欺诈,没有人情和信义 |
我们想在何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生存? |
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井然,人们生活工作心情顺畅,有安全感 |
从家至社会人际关系反常、紧张,社会缺乏信用和规则,冲突加剧,人们精神压力大,内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
道不是制度学说,而是自然的关系法则。道德也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则生智慧,身有所得则健康长寿。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绝不是人为的框架,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
我们不能不佩服古圣先贤随顺自然的大智慧;我们不能不感恩留下并传承这悠久传统文化的中华祖先。
如果我们都能做顺道有德之人,则各种家庭、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天下太平。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
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 国 君民,教学为先。」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
教我们的是: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
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
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
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
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
这是人伦大道。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
下列就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总纲,请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
中国人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总纲
五伦教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学的顺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前四项是穷理。第五项“笃行”中包括:修身、处事、接物。
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以道义为准则、为依准,不为私利,不为己功;只问是否符合道义,不问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
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
|
走进汤池小镇:中国传统教育《弟子规》改变民风
《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8-7-16
简要内容:汤池,原本平常的县城小镇,因为开展儒学核心《弟子规》教育,中国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这里蔚然成风,“汤池”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懂礼仪、讲诚信、建和谐的汤池小镇也成了令人向往的地方。
安徽省庐江县是三国时期周瑜的故乡,城区至今还有他的墓地。距此50华里,就是汤池镇。它位于安徽中部大别山边缘,汉文帝时因温泉而得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
2005年,汤池镇政府为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城镇,支持成立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如今,这座拥有4.8万人口的古镇,成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典范。中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先后几次来汤池调研,她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汤池小镇人成为“父慈子孝、领导仁德、下属忠诚、夫妇恩爱、兄弟和睦、朋友有信”的好公民,把小镇建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礼仪和谐的“中华传统美德示范区”,成为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
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等已多次对汤池小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报道。
世外桃源 汤池小镇
7月8日 下午4点,记者从庐江县委赶往汤池镇。这是由12个村1个街组成的古镇,街区是当地政治文化的中心。
晚上细雨连绵,记者赶上的是一出话剧表演。水杉林里,至少有200多人撑着雨伞,正在观看庐江文化中心员工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编成的话剧表演。虽然演艺水平并不精湛,但观众席上男女老少看得津津有味。这是庐江文化中心开办的“绿色课堂”,每晚都有新的内容。有时连续播放《幸福人生讲座》系列光盘,老师现场解读《弟子规》内容,播放德育电影和黄梅戏,教唱有关伦理道德的歌曲。尤其是文化中心的老师讲儒家典籍时,观众最多达到七百多人。
当地居民见到记者时,大部分是点头致意,也有的人向记者鞠躬。76岁的老人田世朝告诉记者:“在汤池,见人鞠躬已成为一种习惯。”
记者问老人为什么到绿色课堂来学习,老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教育人们要学好人、做好事。你看河边的树林,原先在那里自发形成了露天麻将馆,人们天天来打麻将。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后,没人再在河边摆麻将桌了。就拿我来说,3个儿子都在上海做生意,只有我和老伴住在汤池。儿子们一年到头不回家,也不给我们赡养费。他们去年春节回家时,在别人劝说下到镇民学校听课,现在都特别孝敬父母。不仅每月寄来赡养费,还经常打电话来问寒问暖。”
75岁的退休干部马贤松说:“人们现在生活富裕了,伦理道德教育却贫乏了。文化教育中心老师讲中国传统文化,讲儒学,其实是为人们补上‘德’字这一课。我退休后没事做,和老伴整天打麻将。后来到镇民学校听老师讲《弟子规》,再也不打麻将了。我们组织了一个诗社,大家在一起搞诗歌创作。”
从“绿色课堂”沿河边走10分钟路程,拐进一条小马路,就到了庐江文化中心,再往前不远就是镇民学校。第二天清晨,记者途经这里时,遇到的人都会主动停下来,满面微笑着向你鞠躬。记者顺着河边走到绿色课堂,走到跳秧歌的空地,走到摆摊卖菜的地方,走到最繁华的街道,发现道路上没有一根烟蒂、一张纸屑。在汤池采访的日子里,记者经常看到,有人手里拎着个小塑料袋,边走边弯腰将地上的弃物拾起装在袋里。他们当中不仅有普通居民,有文化教育中心的师生,还有镇里的领导干部。不少人穿的背心上,印着这样几个字: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文化教育中心行为示范
从外观来看,今天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已经很具规模。去年年底正式启用的新校区,包括一幢办公和教学大楼,两幢宿舍楼,还有一幢综合大楼。而它在镇上还有一处镇民学校,一处子弟学校和一个招待所。在这里上学,学费、教材费、食宿费,一切全免。设在综合大楼二楼的食堂,一天三次,向中心一百多名员工、几十名义工,以及慕名前来参观访问的人免费供应可口的饭菜。
文化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蔡礼旭先生认为:“社会风气败坏、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离婚率节节攀升、青少年犯罪手段令人触目惊心等种种社会悖逆乱象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近百年来,人类普遍疏忽了伦理道德教育。”他在组织文化中心的教学中,将道德教育摆到了极高的地位,秉承了《礼记》上“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要用传统的道德教育净化汤池。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补充教材,从教授《弟子规》等儒家经典入手,进行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将中国传统美德变成民风,使汤池镇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
汤池镇党委宣传委员谭焕春介绍说,镇政府从各种制度上保障道德教育的落实。每年由镇政府主办、文化中心承办道德文化活动:譬如,春节前的敬老尊贤茶话会,向全镇2800多位70岁以上老人赠敬老金;年终孝亲祭祖——宣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重阳节开展敬老爱老活动,选出全镇最佳孝子、孝女;“三八”妇女节评选和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好母亲;“五一”国际劳动节选出和表彰劳动模范;“五四”青年节评选和表彰模范青年;“六一”儿童节评选好儿童、好爸爸。传统道德逐渐渗透到了居民的心中,人们开始用传统美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现在,全镇人际关系非常和谐,出现了“两多两少”现象,也就是家庭和睦的多了,婆媳不和的少了;孝顺好学的孩子多了,邻里吵架的少了。
《弟子规》改变人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仅次于《三字经》的儒家经典启蒙读物,是家规、家教、家训,本来是给童蒙指正的书,今天的汤池镇居民们,学习《弟子规》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不少人学习《弟子规》和传统道德观念,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改变了人生轨迹。45岁的张大树是最典型的一个。
在马槽河畔的小路上,记者看到了张大树。他带着和蔼的微笑,向记者深深地鞠躬,谦和地说了一声:“你好。”看着他那儒雅的举止,谁能想到他以前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粗言伤人,拳脚相加,更别提孝敬父母了。
听老师讲授《弟子规》后,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感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太少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洗脚。“我都快50岁的人了,给父母亲洗脚实在有些丢不下面子。”然而,他仍然坚持做了。
父亲听到儿子要为自己洗脚时,简直是吓了一跳。随后就是受宠若惊,张着嘴不知说啥。父亲为儿子操了几十年的心,中国传统美德使儿子突然变成了孝子。为父母用温泉水洗脚、按摩,成为张大树每晚的必修课。
张大树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街捡垃圾是 2006年12月25日下午 。那天,庐江文化教育中心 皮晓琨 老师带着他到居民区的路上,将捡起来的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刚开始捡垃圾感觉好丑。”有的居民打趣说,“张大树,你学好啦!”有人说,“你在捡黄金啊!”
张大树说,“我捡的不是黄金,是汤池人的道德。”
有一户人家经常在门口丢垃圾,张大树就经常去他家门口捡。“第一趟去,他看我来了就拿话讽刺我,我忍着。第二趟去,他就不好意思说了,后来默默地望着我。再后来,不等我去,他自己主动就把垃圾清理干净了。”张大树一直坚持在军二路上捡垃圾,那里是中巴车停靠点,司机将车上的垃圾直接扫到地上。刚开始每天都要拉好几车垃圾,次数多了,司机也不好意思乱扫乱扔了,他们将垃圾扫进袋里丢进垃圾桶。一个月后,变化出现了,张大树在军二路上转来转去,居然捡不到什么垃圾了。
传统美德已成民风
中国的传统美德变成了汤池古镇的纯朴民风。记者在汤池镇连续四天走街串巷,采访各层面的居民。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谦和,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听到的都是一段段美德故事。
在最繁华的昌盛街,美佳乐超市老板田世定说,几年前,超市里的小偷太多了,让你防不胜防。现在小偷几乎没有了,超市很少丢东西。佳美超市老板吴振雨,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便利店老板严从东说,过去每家店铺前都很脏,垃圾乱扔乱倒。现在都各扫门前土,所以整条大街都干净了。百货店老板柏俊告诉记者,大女儿寒假时在镇民学校听了课,回家后平生第一次亲自动手做饭,他和妻子高兴得半宿没睡着觉。
汤池镇的变化,最主要是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居民朱晓华的丈夫在外打工,她与公公、婆婆的关系恶劣,双方几年不说话。春节,丈夫到老人那拜年,她都将丈夫的衣服口袋搜一遍,怕给公公、婆婆带去钱。娘家人带她去镇民学校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她有了180度大转变。她自己主动上门向公婆道歉,第一次将公公、婆婆喊为“爸、妈”。后来,每天都到老人屋里问寒问暖,精心照顾两位老人,成为全镇有名的好儿媳。
记者在汤池镇凤凰村采访,遇到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下乡活动。老师们分头到田间地头,向农民讲授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村33户人家,从老人到娃娃都会背《弟子规》。以前吃饭时,爷爷、奶奶先给孙子端上,现在是孙子先给老人端上。村里9岁以上的孩子,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扫院子。有一位老太太共有3个儿子,结果3个儿媳一场戏,互相之间闹别扭,打得天翻地覆。老太太成了受气包,整天愁眉苦脸过日子。后来,老太太和3个儿媳 都听 老师讲课,都从自己身上找缺点,互敬互让和谐相处。老太太成了“香饽饽”,整个家成了和睦的模范。陪同记者采访的莫申伟主任说,汤池镇村民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以至于各个村原有的民事调解员现在没事干了。
镇志办主编严德胜介绍说,多年前,中国严厉打击犯罪活动时,汤池镇是庐江县严打的重点地区,那时社会上打群架的太多了。这些年,人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将美德变成了民风,根本就没有人再打架了,现在这里的犯罪率极低。和平街的居民夜不闭户了半年,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离婚率也呈每年递减的趋势。
几周之前,镇民学校为当地中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75岁的马贤松说起外孙女来,与记者足足聊了一个小时。外孙女是高中生,爷爷奶奶和父母都住在县城,从小娇生惯养。早晨家里给她5元钱零花,还要喝8元钱一瓶的酸奶3瓶,一个月下来就得900元钱。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合口味的还不吃。父母管教严厉了,她能跑出去一个星期不回家。这次将她接到汤池镇民学校来,几天过来简直变了一个人。那天,她从学校回来,给我和她外婆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喊了声:“姥爷、姥姥好”,晚上,她还要给我们洗脚,我们激动得都要落泪。传统美德教育,融进了孩子的心灵。外孙女回县城的那天晚上,孩子向每位长辈鞠躬问好,还进厨房做饭烧菜。她长这么大,长辈们第一次吃上她做的饭菜,吃上她一碗一碗给大家盛的饭。孩子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孝敬。现在已经放暑假了,她早晨起来擦桌扫地,能安心坐下读书了。
如今,汤池镇已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借鉴了中国传统社会把道德教育看成是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构成的完整体系。
记者离开汤池古镇的时候,忽然感觉这里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不正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种意境吗?(赵宝起)
汤池古镇:“桃花源”里读孔孟
人民网—安徽视窗:
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传播儒家文化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古有“孟母三迁”之说,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一位母亲效仿“古人”,不远千里,带着女儿举家迁到完全陌生的庐江县汤池镇“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前不久,记者探访这个被人称为“现代桃花源”的机构。据称,该中心的工作甚至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文化教育中心:互相鞠躬成习惯
前不久,记者来到汤池小镇文化教育中心,大门口,两位身着蓝色马甲的“门卫”见到记者,立即深深地鞠躬,他们马甲上印着的“和谐社会”四个字非常醒目。吕园园负责接待工作,她今年28岁,2004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做了5年的钢琴教师后,2006年8月来到文化教育中心。她告诉记者,门卫会向所有进出的人鞠躬。
在吕园园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文化教育中心,一路走过,每一个相遇的工作人员都会互相鞠躬,很客气地说“你好”。工作人员穿着不同颜色的马甲,马甲上都无一例外地印着“和谐社会”四个字。吕园园向记者介绍:“在我们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马甲颜色只代表分工差别,没有等级概念。”
记者在中心食堂里用了一顿午饭,一碗糙米饭,一碗冬瓜,全是素食,外加一个燕麦馒头,是用来擦干净碗里所剩的菜汤。每人在吃饭时都很安静,偶有小声交谈。“食堂里的蔬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在吃饭前,我们还要默念几句,感谢粮食来之不易。”
通过吕园园向记者出示的相关材料,记者了解到,“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是由一名华侨投资数千万元创办的公益性机构,2004年开工建设讲学场所,2006年投入使用。该中心致力于中华传统伦理美德的传播,以净化社会人心为主要任务。庐江县汤池镇党政办的张成法主任告诉记者,该项目是招商引资进来,投资数千万元,由庐江县民政部门审批,并在该县教育局备案。
与镇政府联手建设“示范和谐镇”
在文化教育中心工程部工作的汤池镇居民张大树深受中心的熏陶。在这之前,他在江苏昆山打工。走在汤池镇的街上,张大树会向每一个遇到的人深深地鞠躬,谦和地说声“你好”,还会顺手捡起眼前的垃圾放进路边的垃圾桶。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张大树会坚持给70多岁的父母洗脚,看到邻里闹纠纷,张大树会尽量过去调解,传播自己学到的传统伦理道德。张大树是受到文化教育中心影响的众多该镇居民之一,而弘扬以孝道为重点的传统伦理道德则是该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些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居民又在影响着身边更多的人。
张大树说,他快50岁了,开始给父母亲洗脚实在有些丢不下面子,当父亲把脚放到盆里的时候,他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父亲脚上满是风口子、老茧子,简直不能看。父亲开始也感到有些不自在,时间长了他自然而然就放松了,每天晚上他们一边洗脚一边聊天,再给脚底做些按摩。
在汤池镇镇民学校,记者看见不少来自附近的乡亲们在听课,一些乡亲告诉记者,十乡八里的村民都知道这个文化中心。庐江县汤池镇党政办的张成法称,镇政府和文化中心联手开展“示范和谐镇”建设,文化中心的老师将《弟子规》等一些传统文化典籍送到镇民手中,入家入户讲授传统伦理道德。庐江县汤池镇派出所所长施小明告诉记者,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到来,对社会环境和民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中心的学员和工作人员看见有人吵架,他们都会主动去调解,很多镇民听课后,也的确受一些影响,民事纠纷案件也少了一些。
现代版“孟母迁家”
江苏省连云港市金同梅女士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听了几天课后,带着女儿全家搬迁到汤池,并在小镇上买了房子。现在她在庐江文化中心做一个完全不拿报酬的义工。
金同梅告诉记者:“我原先在家里开有一个小店,爱人在铁路系统工作,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可以说是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在2006年,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金女士知道了庐江县文化教育中心,“当时听别人说这个中心有多么多么好,自己还不是很相信,就先来到文化中心亲身体验了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金女士有了真切感受:“镇上的民风十分淳朴,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真诚,脸上都挂满了微笑。在文化中心里,我学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知道了应该怎么样去真诚地对待他人,我一下就感到这里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这也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回去后就和我爱人说我要在这里买房子住下来。我爱人开始还不太相信,今年春节,他自己来汤池体验了一番,回去后就立刻同意了我的想法。”
今年8月,金同梅在汤池买下了一套房子,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住了下来。“我在中心做着义工,虽然没有一分报酬,但是每天我都在帮助别人,也有很多周围人来帮助我,我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快乐很多。”金女士告诉记者,还有许多广东、黑龙江,甚至内蒙古的人,都像她一样,来到汤池这个小镇,工作于庐江文化中心。(苏艺、盛木生、王雪)
对话
没有名利他们为什么传播“孔孟之道”?
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副主任李毅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李毅多递给记者的另一张名片上,写着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华全国律协行政法委员会委员等显赫“名头”。两年前,李毅多离开北京,来到庐江县的汤池小镇传播“孔孟之道”。
记者:在进入文化教育中心之前,您从事的是律师工作,事业上已经获得了很多认可,为什么突然转行进入传统文化传播行业?
李毅多:从事律师工作20多年,曾在日本的京都大学研习法律,在北京也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官司也是越打越多,我发现很多问题并不是法律能解决的,究其关键,很多企业和人在利益面前忘记了诚信,为了金钱,大家千方百计寻找不履行合同的“借口”。如果发现所签订的合同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他就会遵守下去,如果发现他将面临破产的危险,很多人都会不惜代价地去违反合同。偶尔有一次,在一个公益网站上,看见了一个推广儒家学说、希望人们自觉遵守诚信法则的倡议引起我的关注,国外一些百年历史华人企业的诚信文化也进入我的视野,渐渐地我对优秀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者:我们了解到,贵中心的不少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是什么吸引他们来到这个偏僻的乡镇?
李毅多:我们中心很多工作人员以前是银行职员、公务员、校长等等,他们都是自愿来参加这项公益事业的,他们大多是听朋友介绍或者从网络上知道这个行动的,深受感染,觉得向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是件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他们每个月只拿几百元的生活补助,做得也很开心。
记者:你们是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的?
李毅多: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骨干教员,他们最起码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对多年从事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的老师我们更欢迎,对这些教员进行培训后,他们会走向各地去传播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另外一方面,我们和汤池镇政府开展合作,进行“示范和谐镇”试点工作,我们的教员深入当地的居民家中,向他们散发《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典籍,改善民风,促进和谐。
记者:您和您的同事们会一直做下去吗?
李毅多:来这里工作的,都不是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也不会来我们这里工作。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节”,所以我们中心对报名的工作人员也有严格要求,首先是家庭经济条件要好,不会因为做我们的工作导致家人生活困难,很多工作人员看起来在非常普通的岗位,以前在事业上都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其次要获得他们家人和父母的同意,维持家庭和谐是每个人的基本职责,我们不允许工作人员不顾家庭和睦而投身这项公益工作。
来源:《安徽商报》
创建时间: 2007年12月05日 8:01:17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