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草树先生认为,本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①部分阐述的是,自然的圆满和在世俗之人看来的圆满,以及真正最好的方法和世俗之人所认为的最好方法,其标准似乎常常都是相反的。第②部分通过比喻告诉我们,自然无为的心境与世俗观念所存在的对立关系就好比物理世界的对立关系一样,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符合能量守恒的定律——即想要获得世俗利益越多,内心世界的矛盾就越强烈,反之则越平静。第③部分则强调了顺应自然,获得无量智慧的根本方法在于保持内心的清静无为——即抛弃一切世俗观念,做到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大成也就是大成就的意思。不过,从老子自然道德哲学的高度来看,每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世人对其的价值评判所决定的,而是其作为一个自然生命的全部潜能得到了何种程度的发展,也是《庄子-天道》所言之“性修返德”的境界。
这就好比一棵草、一棵树、一只蚂蚁。。。。。。他们各自的价值并不是由其对其他物种的利用价值高低所决定的。他们也不会在与其他物种的比较下获得自己的价值认知。
所以,每个人只要能够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而顺应自然的去发展自己,生命就有可能得道最大限度的完满。
“大成若缺”。由于认识到完满生命本质的人不受世俗标准的羁绊,不以世俗标准为准绳,因此不贵重名利。相反,世俗之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名利。所以,按照世俗之人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来看,得道之人的人生似乎毫无成就、价值、意义可言。或许,这便是“大成若缺”的本义。
“其用不弊”。 “弊”可做隐蔽、弊端、作弊、害处、解除、疲困之义,草树先生认为其意可引申为“阻碍”。由于得道之人具有“弗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以及“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的特性。因此,具有完满觉性的得道之人其自然无为的行事方式总是能够通行无阻而不会受到阻碍,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世俗之人则由于受到世俗价值观念的影响而有了主观发展的自我束缚,因此其一部分潜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另一部分潜能却过度透支,这就导致了对自身生命的摧残。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譬如山塘、湖泊、河流等,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在一个水位的。而水位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有涨有落对于周边的生态平衡和调节是有其积极的生态意义的。这也好比植物的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一样,是生生不息的根本规律,任何环节都是必须的。所以,真正的“大盈”不是一个绝对标准,而是符合自然法则的合理调节。
如果我们执着于水位的丰盈,作物的收成,那么就必然会忽略其它自然环节的重要性,好高骛远,投机取巧。
这也让草树先生想到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人买了一个饼吃了没饱,再买一个吃了还没饱,直到第五个才吃饱。于是,这个人就想,早知道前面的饼都不买,就买第五个饼吃就行了,吃了就饱了。
所以,“大盈若冲”就是说,得道之人顺应自然而为,无得无失的状态,在世俗之人看来往往都是有许多不足的。然而,正是由于其顺应自然,如天地般不自生,无生生之厚,因而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长生久视,和为世人留下“其用不穷”的生命智慧。
【大直如诎】——正如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所言:“其安也 易持也其未兆也 易谋也……是以圣人无为也 故无败也 无执也 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 恒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若始 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 而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
为了顺利完成一件事情,得道之人会做好许多事前准备工作,并且自始至终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好每一个细节。而世俗之人往往会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急功近利,将得道之人的做法看成是就繁去简,浪费时间、金钱的做法。
【大巧如拙】——太极、柔道大家都知道,它是以守为攻,借对方之势,以静制动战胜对手的典型代表。然而,在许多世俗之人看来,越是繁琐复杂、高深玄奥,需要专家教导的,乃至越是自己听不懂的知识、方法越是值得信赖的、好的、正确的。
在各行各业,人们都发明了种种方法以求高效率和低投入。以养生为例,什么养肝、养肾、养胃、降血脂等等的饮食、起居、保健操之类的方法技巧和门派众多,数不尽数。如果按照这些专家们的方法,不要说是病人,就算是一个健康人要保持健康恐怕也会被累死。就算不被累死,也许也会被折磨的生不如死而进了精神病院了。事实上,理解了养生的根本,抓住了养生的主旨,保持健康根本就不是一件苦差事,而只不过是一件在轻松自然,自在自得中唾手可得的事情。关于这个问题,草树先生以后机缘成熟再和大家进一步分享吧。
【大辩如讷】——“大道至简”,这似乎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然而真正理解其中深刻含义的恐怕不是太多的。
老子道德经可谓是世界哲学史上的最高峰,它只有五千言,基本上也算得上是世界上篇幅最短的哲学体系著作了,这应该算是“大道至简”的一个典型了吧。可如今世人解读道德经,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可谓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个个自认得道德之真义,可是世人还是不能从中领悟到道德的真义,这是为什么呢?
草树先生认为,道德哲学不是世俗知识,而是生命的智慧。因此,道德经的解读不是靠左手拿着道德经,右手拿着词典,前面摆着众多大师注解,后背背着种种圣神使命就能研究出来的。相反,这些种种方法、手段,可能反而成为了获得道德哲学真义的最大障碍。
《庄子·知北游》曰:“道在屎溺”。道的功用就体现在我们的吃喝拉撒睡里边,就在每一件平常的事物上。所以,获得道德智慧的关键不在书本上,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所见所闻进行细致、客观的观察,然后再进行不断深入的追问。
对问题理解通达了,至于道德经,那是对照你对生活感悟的明镜。而至于各种对道德经的解读版本,如果说对悟道者真有所帮助的话,那也一定是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不带任何意识形态进行深刻反思,再用简明朴实的语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的结果而已,而绝不可能是那种制造种种概念和抽象词语的堆砌或意识形态的争论所带来的结果。在《庄子-天道》中,称这后一种人为“辩士”,评价这种人为“一曲之人”。
相对与那些能言善辩者,在世俗之人看来,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得道之人清静无为的生活状态和与世无争的处事方式似乎就常常显得木讷,不善表达和彰显自己了。
小结:以上内容阐述的是,自然的圆满和在世俗之人看来的圆满,以及真正最好的方法和世俗之人所认为的最好方法,其标准似乎常常都是相反的。
【躁胜寒 靓胜炅】——老子用这两个最平常的物理法则,比喻内心世界与世俗世界所存在的这种对立转化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想要获得世俗利益越多,内心世界的矛盾就越强烈,反之则越平静。
【请静可以为天下正】——这句话强调了顺应自然,获得无量智慧的根本方法在于保持内心的清静无为——即抛弃一切世俗观念,做到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草树先生 QQ交流767739499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