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为什么不讲一部《论语》治天下,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思想却出奇的令人瞩目呢?
中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德治,而《论语》就是最经典的道德文章,道德文章和功利实用的科学知识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即道德文章越深入则越抽象简单,越绝对无疑,而功利的科学知识越发展就越是浩瀚无边,越感到茫然无知,人类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随着生活和人与自然相处的瞬息万变,随着越来越加快频率的变化无常,人类表面越是自由,实质越是不自由,越是失去自信,越是疲惫不堪,越是招架不住自身欲望不断膨胀的折磨,越是怀疑周围世界的一切,因此这种功利知识的追求,最终却导致人类越来越绝望不安和怀疑(这种结果两千年前《道德经》中早已有预见),而道德文章的追求则恰恰相反,是人类越来越归于心灵的安静和简单从容。
黑格尔以不屑一顾的口气认为中国孔子的思想简单肤浅,但这恰恰说明了黑格尔对道德文章的肤浅和无知,黑格尔欣赏《易经》和老子,但他不懂得孔子的思想其实是对《易经》的最优秀的发展,胡适说孔子的思想源于《易经》,胡适看到了《论语》和《易经》的本质联系,那么这种联系的本质在哪里呢?本人认为《易经》的核心是讲阴阳、强弱、正反之两极矛盾,但是人类的认识若停留在两极世界中,就无所选择,无法安身立命,因此孔子以中庸之道之道德给出《易经》世界的万变中的不变规律。黑格尔显然没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孔子思想的深刻和对人类实践的伟大意义,否则他就不会认为孔子的思想流于肤浅。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而黑格尔却犯了这个错误。
以上讲了这么多,回到前面的题目,为什么讲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如同“五十步笑一百步”的道理,《论语》总共有二十篇,在每篇中孔子反复从社会各个角度,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性表现的各种形式,去举一反三的从正反两方面去讲述人的道德属性,因此,各篇之间有区别,但更多的是有联系,有相似,这种联系和相似不是呆板的重复,而是以新的生活内容不断的增强和丰富读者对人性道德的深刻认识,就如同道德是《论语》文章的主旋律,而不同生活层面的道德属性的论述是围绕主旋律的各种悦耳的变奏的旋律,如此才使《论语》这部历史交响乐气势恢宏,也因为如此,我们只要深刻理解《论语》其中的几篇内容,就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领会孔子的道德文章的主要精髓,也即所谓一叶知秋演义的道理,我们可以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也可以说《论语》二十篇当中的一篇可以治天下,本人认为,《论语》的第七篇《述而》就具有认识孔子思想的广泛和普遍的意义。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毛泽东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这些思想和中国历史上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思想,都是中国传统道德政治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本质是一样的,即政治的道德属性,而西方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实用功利性,因此,一方面物质永不满足的无限发展,同时人类欲壑难填的物质本性更是胜过道德本性,不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而恰恰相反,是道高一尺魔高万丈。
------------------------------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
0512-65186757 十全街980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