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 孔子 教授弟子做官的道理,并集中的对君子和小人作了分析比较和区别。
以下举重要的句子分析说明。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孔子教育他的学生,为政第一是以身作则,第二是对下属要宽恕,不要纠缠于小事,第三是举用贤才。特别说明一下,为什么要赦小过,因为中国的政治是德政,因此用人要看他的道德品行,这是本质,赦小过的反面意思,是用人要看大的方面,即观察他的道德品行,只要他的大节没有问题,他所犯的小错误,不仅是在所难免,而且一个人也是在不断的总结错误教训中成长起来的。“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教导他,要躬身群众路线,是金子总是会闪光的,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古代民主制度,是由上而下,也是由下而上。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上述的句子很有名,也很有趣。子路不假思索而且没有分寸的说他的老师孔子很迂阔,孔子听到了立刻很生气,马上就严厉批评子路不懂规矩,说话太野蛮,太没有礼貌,并说,子路你不懂就不懂,但却还要瞎嚷嚷。接着孔子以一以贯之的思维,将名正言顺的微言大义,以不可辨驳的逻辑,充分的给予了揭示,好似江河奔腾而下,不可阻挡。在《论语》中,孔子像这样充分的将思想展开的很少见,大概被子路的奚落而激怒了,于是孔子“杀鸡用牛刀”,让子路好好的领教老师严密而又滔滔的思想,可以想象,当时的子路是被批驳的狼狈不堪。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重视,孔子讲的所谓“正名”,不能仅仅作字面的理解,也即不仅仅是形式上端正名称(很多解释仅作字面理解似不妥),孔子的正名都具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要求,也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像个做君主的样子,不要不成体统,如果君主不像君主,大臣就不会听 从 君主口是心非的正面教导,大臣也就不像大臣,其他一切等分的人以此类推,总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就彻底乱套,若是拨乱反正,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就如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上面的句子,经常被引用,被批判成孔子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看不起劳动人民的劣性本质。其实孔子讲的不仅是大实话,也是蛮有道理,孔子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有道德的统治人才,而不是培养有一技之长满足于养家糊口的小农小工,孔子的教育是干部学校,而非技术学校,显然樊迟的兴趣和孔子的志向是南辕北辙。
还有一点,孔子批评樊迟是小人,这好像是孔子污蔑劳动人民的不容狡辩的铁证。其实这也有很大误会,首先孔子对小人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道德品质上的,另一类是平凡普通意义上的,而孔子在这里小人的定义,是属于后一类,就是说相对孔子的“以仁为己任”的远大政治目标,孔子对樊迟表现出来的学习目光的短小,而深深失望,以至于失望到把他归为极为普通平常的小人,表明自己和樊迟不是志同道合,不是同一类,孔子在其他弟子面前作如此评论,也是希望他们引以为戒。
其次,笔者猜想,孔子曾被讥讽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樊迟明明知道孔子这一情况,但却还偏偏来向孔子求教学稼,让孔子难堪,因此,孔子感到来者不善,也就很冷淡的告诉他自己这方面的无知,但孔子在内心对这种无知是有合理解释的,是认为理所当然的,而且请注意上面讲述子路的故事,孔子是当面反驳子路的,因为子路的特点是头脑简单,有口无心,孔子十分理解子路,并能谅解他。但对待樊迟,孔子是另一种态度,孔子是等樊迟出去以后,才讲明道理,反驳樊迟,这一情况可能说明,孔子认为樊迟是故意带着偏见来问他的,有微妙的挑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在感情上不能够接受,因此,孔子不向樊迟作解释,而向其他弟子作解释,因为其他人不像樊迟那样带有成见。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是“述而不作”,孔子引经据典较多的可能是《诗经》,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认为诗是社会文化的基础,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这个文化基础的核心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在孔子那个年代,《诗》是上达天命下通民情的文化综合素质的培养,《诗》将道德政治文化具体融汇到生活实践当中,带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诗》有如此的文化实践意义,而学了《诗》,却在实践中发挥不了《诗》的价值,这样的人书本上的知识知道得再多,也是毫无意义,只是用知识点缀了自己而已。孔子一再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也说明孔子的学问,主要是政治文化实践的学问。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着来”。
孔子宣传的是王道政治,王道政治的核心是以德服天下的民心,这和霸道政治以武力收拾天下民心,截然对立。王道政治必然带来天下的和谐,不仅本国人民拥戴,而且其它国家的百姓也会慕名而往。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曾题词“为人民服务”,以示社会各界,这是现代版的王道政治,向全中国人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愿望,毛泽东为党确立的这一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所在。
13.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的道德政治,绝非一日之功,道德的教育和修养是一个坚持和持续的过程,因此孔子说“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而且拔苗助长,效果会适得其反。孔子反对紧紧的盯住眼前的小利,因为在乎身边的物质享受,一叶障目,就会玩物丧志,就失去了天下归仁的根本大利。孔子的思想不是绝对的摈弃“利”,而是提醒统治者要有成就大利大事的志向,要求统治者先天下大事,而后统一自己的小利,决不能将之本末颠倒,也就是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为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