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最崇拜老子,在胡适眼中,老子的思想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伊甸园,反抗暴政,崇尚自然,报怨以德,犯而不校,胡适甚至推断,西方还政于民的民主制,可能是受了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胡适说,“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自由中国在二千五百年以前产生了一种放任主义的政治哲学,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不干涉主义的政治哲学。在西方恐怕因为直接间接的受了中国这种政治思想的影响,到了十八世纪才有不于涉政治思想哲学的起来。近代的民主政治,最初的一炮都是对于政府的一个抗议:不要政府,要把政府的力量减轻到最低,最好做到无为而治。我想全世界人士不会否认:在全世界的政治思想史上,中国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干涉主义,这个政治哲学,比任何一个国家要早二千三百年。这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
笔者感到胡适的推断太离谱,但胡适的治学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此对胡适上述主观心愿的大胆假设,就不必认真对待。
但是,胡适下述的观点,笔者倒是觉得有道理。胡适认为,老子原本也是儒家人物,胡适还十分肯定的说,在先秦以前的文章中,根本没有道家名称之说,道家的名称是汉代才有的,就这一点,他愿意跟人打赌。
由此线索我们去理解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和孔子都是出自儒家门下,这也是历史使然,因为他们年代的教育,是周礼文化的末班车,周礼还是统治文化,特别是老子,比孔子大二三十岁,他年轻时的文化教育背景应该是周礼。
《史记》记载,孔子年轻时(约33岁)由贵族弟子陪同并经 鲁 君同意,专程到周王朝的首都(洛阳),来向老子请教周礼,可见老子当时已享誉天下,《论语》中的开篇,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想而知,当时的老子也是经常的享受到这份荣耀和快乐,这是衡量做学问的人思想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
《史记》说,老子曾做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就是帮助古代帝王收藏图书文献,管理记事、历象等。有人把他比喻为国家图书馆馆长。总之,老子当时堪称中国周礼文化的学术权威。
孔子提倡师道尊严,孔子首先自己做到这一点,尽管孔子的思想和老子有很大区别,但是根据《史记》记载,孔子是非 常尊敬 老师老子的,老子也是当仁不让,以教诲的口气跟孔子说话。
由于孔子的学习态度诚实而谦虚,因此老子的教育也很认真,孔子在告别时,老子还专程送别、赠言,而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则出乎意料的崇高,孔子称赞老子是天上的龙,我们知道孔子的信仰是天命观,而龙是在天上飞的,可以想象龙和天命是接近的,可以推测,在孔子眼中,老子是接近天命的。
《史记》还有这样的重要记载:自从请教了老子,孔子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便大大的增加了,弟子的学业也大有长进了,由此可以判断,孔子这次最高级别的进修,在孔子一生的思想文化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孔子因此而大大的提高了认识天命文化的思想水平,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
上述史实,可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
鲁南宫敬叔言 鲁 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 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从老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呢?《史记》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后人去思考这个问题,除了依靠微言大义的分析,还宜从他们的思想联系中去探寻。
首先我们要注意,老子和孔子都强调存在着一种绝对抽象的、独立的精神,老子称为“道”,孔子称为“仁”,也称为天命,称为周礼,当然这种独立精神的思想源泉,是《易经》,但是《易经》中的这种独立精神还不纯粹,还和人格化的鬼神有瓜葛,但是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中,这种独立精神已经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它上升为纯客观的、绝对的、超人的宇宙精神,即自然精神,天的精神。
因此孔子称赞老子,“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就是说,老子在揭示一种代表天意的“道”,这个“道”是人所不能左右的,人只能顺从它,而不能违抗它,而“鸟,吾知其能飞”等等道理,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因此大家也能够掌握和对付的。
中国文化中的这种绝对精神,首先是老子将它放大和辐射一切的,后来孔子也是紧紧的抓住和突出这种绝对信仰的精神,越到晚年,孔子越是坚定自己的信仰,越是想念周公,越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笔者推测,在超人格精神的绝对信仰上,孔子深深的钦佩老子,赞之为龙,孔子并与之有坚定的、强烈的共鸣。
老子和孔子都信仰一种超出人类主观欲望意图的客观规律的存在,这个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恰恰相反,人的主观意志要服从这种外在独立的客观规律,老子告诉孔子,你要学的周礼,制定周礼的人连骨头都腐朽的找不到了,但他们留下了的言论却还存在,这就教诲孔子:人和物都是速朽的,但文化精神却是永恒不朽的。(后面待续)。
——阅读经典 独立思考—— 苏州雨果咖啡书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