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篇谈了孔子和老子的师生关系,和彼此思想重大一致的地方,正是有这种要紧的共识,孔子才倾心赞誉老子,也是因为有这种共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历代政治思想以及很多政治人物身上,都表现出自然统一,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达到个人的修身养性,儒家和道家能够各司其责、殊途同归,都是有效的道德政治思想教化工具。
儒道两种思想是中国政治文化的自然产物,它们各司其责,也最终表现出中国人的两种人生文化的选择,以及中国社会的两种政治结果。
中国文化人的两种人生选择,即“邦有道”时以及仕途得意时入世,“邦无道”以及仕途失意时出世。
中国社会的两种政治结果,即中国政治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实现强权统一(最近的例子是文革,但它太激进,过犹不及),或者中国政治丧失了道德文化的权威,社会变成一盘散沙,分崩离析,这种教训中国历史上是非常之多。
这不同的两种社会政治结果,在孔子那个时代便是典型,社会丧失了道德文化的价值取向,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混乱和堕落,使孔子痛心疾首。
面对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面对社会人心的一盘散沙,统治阶级内部,每个人也面临着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大概有三种道路。
第一种选择,即所谓主流或者潮流。
他们普遍是巧言令色、与世沉浮,欲壑难填,对此《论语》这样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堕落,以及孔子的愤怒和耻辱之心: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抨击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二种是像孔子特立独行和反潮流,以仁为己任,知行合一的去坚守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像孔子“克己复礼为仁”,选择恢复周礼文化、扭转乾坤的人,在当时是凤毛麟角,社会舆论讥笑他是“丧家之犬”,劝告他不要一意孤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连他的学生大多数都不能理解他,子路是跟得孔子最近的弟子,有一次他竟然脱口用粗话批判孔子很迂腐,孔子听了很吃惊,一下子语塞,于是也用粗话骂子路:“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但孔子是抱着天命观的信仰,孔子十分自信的说“人不知而不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正如孔子自己笃信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言行一致的做到了“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在中国文化危难之际,孔子挺身而但当起中国文化的脊梁!
第三种人,选择了出世即隐世。这种人比起跟随潮流追逐功利的人要少得多,但是比起孔子“守死善道”的又要多得多。
《论语》中很多处记载了这些隐者的言行。孔子在思想上是靠近他们的,但在行动上和他们保持距离,对这些隐者孔子表现出复杂的思想感情,这在《论语·微子》中集中的有着多种描述。
《论语·微子》第一章:“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这篇一开始,孔子将隐逸的微子,和为积极反抗无道而作出重大牺牲的箕子、比干相提并论,按理,从各自付出的牺牲差别来看,后者的评价应该高一些,但是孔子可能从实际效果出发,以及从他们都是坚决与无道作斗争的主观精神的角度去分析(隐逸是不合作形式的斗争),孔子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分上下。
后面有一连四章谈论隐士。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这样的隐者,警告孔子现在谈论和从事政治极度危险,但是他极端的自我,不愿意与孔子等人接触,彻底的逃避社会。
接下来是子路问津的故事。这个故事中,隐者批评和劝告孔子他们:“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世道混乱的像洪水滔天灾难,非人力能所改变,与其离开无道的人君,还不如避开无道的乱世。孔子听了感慨良多:“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表示自己不能像隐士一样与鸟兽同群,若不与社会上的人在一起还会与谁在一起呢?天下有道,我会遵守,不需要去改变它,言下之意,天下无道时,难道不是相同的道理,需要我奋不顾身的去拨乱反正吗?
接着又讲下面的故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一段话很有意思,有丰富的含义。隐者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称不上是“夫子”,因为,在《论语》中孔子也有赞扬禹稷亲自参加农耕的观点(“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老子也是主张小国寡民,人们自食其力,因此,那个时代的“夫子”应该是以躬稼劳动为荣的,反之则为耻,《诗经》中对那些不劳而获的“硕鼠”,也进行了无情的辛辣讽刺。但是,隐者杀鸡留宿招待了子路,接待的规格不低,从侧面来说,隐者虽然批评了孔子,但又是对他尊重的,因为隐者知道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招待好子路如同使孔子在弟子面前很有面子。孔子知道后,马上又让子路返身去见隐者,可能一方面是答谢,但更重要的是,孔子要对隐者的批评作出解释,让子路转告隐者:孔子所以不避乱世,自食其力,洁身自好,是因为如若没有人去奉行君臣之义和长幼之节,那么社会就会乱大伦,现在,大家都感到天下无道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而孔子奔波于仕途,目的正是为了让天下行义,将天下无道改变为天下有道。
这段话是否还有以下意思:孔子知道这些隐者都具有和自己一样的文化价值观,想通过自己有所作为的思想言行来影响他们,一道出来努力。可以想象,孔子有可能希望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动员这些隐者加入到自己神圣的事业中去。
——阅读经典 独立思考——
苏州雨果书店 0512-65186757 十全街980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