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中+一+贝”。字的上半部分,一个中字,正正地放在一字上,表示中正归一;下半部分,是一个贝字,说明钱财与中正归一的道比起来,不在一个层面上。
《老子·五章》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中”。看来“守中”是我们的先哲对后世子孙的警示。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所以又有“中和”、“中立”、“求同存异”一说。由此可见——世界是个大舞台,角色太多,有和方能得贵,而贵字又由中”来体现。
竹简《五行》篇:见而智之,智也。智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和则同,同则善。
“五行之所和,和则乐。”和者,有犹五声(宫、商、角、徵、羽)之和也。乐者,言其流体也,机然忘塞也,忘塞,德之至也。
“和则同。”和者,有犹五声之和也。同者,守约也,与心若一也,言舍夫四也,而四者同于善心也。同,善之至也。
山东、河南等中原一带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直到如今,那里的人们表达语气最肯定的一个字就是“中!”。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是何等地看重这个“中”字。又其实,联系现实生活中,中字所能体现的重要意义随手可以拈来:中心、中间、中正、中方、中原、中介、中层、中部、中规中矩、中流砥柱、当中、言中、中不中、中立、中医、人中、中央、中华,引申的“zhòng ":中肯、中奖、中意、中暑、中毒、中奖、中标、相中.....以至于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称谓——“中国”。
从这些中字词组来看,数千来,我们中华儿女身上深深地烙着“中”的思想印记。同时,热爱和平、向往和平和拥护和平也是这个13亿人口大国对全世界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这些中字词组也使我想到了中国20世纪以来所采取的外交政策——“中立”和“不结盟”政策,而“求同存异”更是20世纪中国外交在世界面前树立的一面亮丽的旗帜。老祖先的智慧我们善用的如何还有待历史来检验吧。如果我们轻易否认或者否定中国的《中庸》思想那一定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
又想到中国政府现行推崇的“和谐”一词。何谓“和谐”?借用学者卢麒元前几天的说法:音差需要和,调异要谐,倘若普天之下,一音一调,则齐而无乐。所谓的“琴瑟和鸣”实则是一种完美和谐的合唱,这是一种“乐”的境界。何谓“乐”?
《礼记·乐记》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知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礼记·乐记第十九》。
说来有意思,记得上中学时候的化学反应里,有很关键的“中和”反应。当自然万物和人体酸碱不平衡时,唯有借“中和反应”才能让双方“和”。这是不是自然科学也验证了中国古老哲学的光辉之处呢?又其实,大自然万物的阴阳相生相克,不也可以说是一种“中和”反应吗?
天安门前立圣人雕塑,有人喊好但也遭到太多国人谩骂。承认孔子,到底是历史的倒退还是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万世之师归位?可以说,无论从乐“知”精神还是从尊师重教以及对开启民智的贡献角度上来说,我们的圣人孔子比谁都有话语权。我们不是疾呼要开启民智吗?开启民智请先从正确认识开始。
2011年1月13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