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孔子十大愚民说教》的一点想法
1964年2月13日,毛主席评介孔子,说孔子出身于贫农。如果孔子真的出身贫农,那么孔子也就是一个被统治者。如果说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的思想必然被打上阶级的烙印的话是真理的话,那么孔子的思想打上的应该被统治者的烙印。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却不是这么回事呢?翻开左派批孔的文章,大都说孔子“愚民”、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这可与我们的常识不符呀,我们的常识是,统治者为统治者,被统治者为被统治者,所谓各为其阶级利益。资本家再仁慈也改变不了剥削的本质,不会变成工人阶级,可到了孔子这儿怎么就行不通了呢?是孔子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孔子的思想本质上不过是一个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苛政的批评,希望统治者施仁政,对被统治者仁慈一些,给被统治者一条活路。(苛政猛于虎)这和当今百姓给官员下跪,求得一点怜悯,是一样的。怎么就变成了为统治者服务了呢?如果硬要说为统治者服务,那也只能是因为统治者施仁政,延长了统治生命,实现了“可持续”统治——如果说这是孔子为统治者出谋划策,那么任何一种都可以作这样联想。把统治者说成是人民的公仆,要求统治者为人民服务等都可以联想成为统治者也谋划策,实现统治者的可持续性。
我们来看看孔子十大愚民说教说了些什么括号内的内容为本人评述
孔子的十大愚民说教
一是正名说。孔子把春秋时代“杀暴君、昏君”的民主运动,看作是“礼坏乐崩”,是“犯上作乱”的“暴行”,因而提出要正名。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他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处在君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君这个名称的人所以应有的品行,得到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处在臣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已不是如此,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所谓的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这实际上就是要老百姓完全听命于统治者的统治,不管这个统治者聪明也好,愚蠢也罢,甚至是混蛋呢,只要他在这个位置上,他就是你的君王,就有支配你的一切权利;你不能反抗他,要完全听命于他。哪怕他要你死,你也不能反抗,反抗就是不忠,就是犯上作乱。这就是被后来的腐儒们总结的“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愚忠理论。
(首先说明,把春秋战乱说成民主运动,是一厢情愿的说法。第二,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解释后的进行了发挥,而这个发挥是自己的思想,不是孔子的思想。因为君不君的话,就会有汤武革命,孔子说过“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怎么也看也得不出所说的,统治不管怎么混蛋老百姓不能反抗的结论。第三,“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愚忠理论。确实社会上有这种现象,但作为一种理论却是法家的理论和主张,儒家的忠孝观与这个是有区别的,把法家的主张和理论说成是孔子的思想,再进和批判,呵呵。)
二是天命说。孔子一致认为“君权神授”,也就是说国君的权力谁给的呢?是老天给的。他的学生子夏也曾说孔子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话。在孔子那里,贫富、贵贱,由天决定;死生、祸福,由命决定。
也就是说,统治者为什么是统治者,被统治者为什么是被统治着呢?都是由天命决定的。你小老百姓没有这个命,你只能听命于统治者的统治。不听,就是公然对抗天条,就会受到天的制裁。
(我听说过“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认为孔子一致认为“君权神授”,事实上也只是自己认为孔子这么认为的,是代孔子选的答案。孔子认为汤武可以革命,而且反世袭,怎么把这些和“君权神授”联系起来呢?孔子不语怪神力乱,把他和神权思想联系起来,实在不应该。
后世的儒确有“天命”的说法,但什么是“天”?百姓为天!)
三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意即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今天人的眼光去看,这句话绝对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昏昏噩噩的,只知道照着我们统治者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就可以了。
典型的愚民政策。所以,它会被千百年来中国大大小小的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
(《商君书》更法中“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才是真正的愚民思想,是愚民思想的发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段话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被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孔子办教育,有教无类,而且孔子一直是反对“不教而诛”,反对“不教而诛”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老百姓犯了过错,而这个过错是统治者没有讲明的,老百姓就不该受处罚(完全是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再次证明孔子就是一个被统治者)。说孔子愚民与孔子的行为相矛盾。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本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四是“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说,也就是说,也不能让老百姓完全不学习,也要让他们学习。学习什么呢?就是学习孔子所说的“道”。什么“道”?当然是如何让老百姓更为驯服的理论。只是在进行教育时, “不可以语上也”,即不能对老百姓进行怎样统治的教育,而应该对他们进行怎样服从统治的教育。他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观点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被统治的老百姓跟着统治者的教导跑,就像顺风倒的草一样。因此,教导老百姓服从统治还是很必要的。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学道义主要是为了帮助别人,而小人学习道义是为了容易提高自己的素质。不理解“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含义。
五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说。意即奴隶主贵族天生就是聪明的人,是当然的统治者;而奴隶天生就是愚蠢的小人,是被统治着。这是天经地义的,永远也不会改变。
得!你老百姓就是天生的愚蠢,到死也不会改变。你不听统治者的话行吗?不行。因为你傻呀!
(《论语》(阳货第十九)孔子有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从这句话的本意来看,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但后人附会,却把它理解为“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意思完全弄反了。而且把性情附会为等级、地位的世俗的东西,以此证明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隶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这实在是很荒唐的。其实,孔子对人性的是有着很透彻的了解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第十九)人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习惯不同而逐渐使他们差距远了。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我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加以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等区别。实际上孔子的学生中几乎各类人等都有,他因人施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平等对待。颜回可能是最穷的,却是他最欣赏的学生。其实,孔子看人是否卑贱,并不是注重于这个人是否有地位、生活是否富裕,而注重的是德行。)
六是"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说。也就是说,统治者中有不仁的人,但老百姓中一定没有仁的人。既然老百姓没有仁的品德了,那你只能俯首帖耳地去听从有仁的统治者的统治了。(把君子和小人理解成统治者和老百姓,想象力大。)
七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说。
中庸也叫“中道”或“中行”,意为“无过”与“不及”,即对立的两端之间的调和、折中。《中庸》指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所谓“执两用中”之说,亦即中庸之道。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目的在于调和矛盾反对所谓无所忌惮的过火行为,以消除人们的反抗思想。
笔者以为,中庸的实质就是让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畏畏缩缩,不要反抗,不要当出头鸟。即便遇到极不公正的待遇乃或侮辱、欺压、蹂躏,也不要反抗。因为一反抗,就是没有良好德行的表现。
(毛主席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是得“中庸之道”的精华。)
八是“唯女子与小人最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说。意即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与他们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抱怨。
这个问题不说也罢。不管尊孔者如何解释,都无法否认孔子不尊重女同胞这一说。
九是“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说。意即君子对什么事情都不争。如果说有所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双方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场;射完箭走下来饮酒。这种争是君子之争。
面对强敌的进攻,君子为了自己的私利也无所争吗?比如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出现了那么多的汉奸卖国贼,这些人大都是饱读诗书,尊孔信孔的。日本鬼子打进来了,怎么办?君子无所争,反正中国地大物博,占领东北就占领东北吧!华北占领了,再向西南逃。中国那么大,何愁找不到逃跑的地方。
就是无所争嘛!
十是大肆宣扬愚孝。
《论语》中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意即一个孝顺爹娘,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看到了吧!这就是封建社会不遗余力宣扬孝道的主要原因。一个不懂得是非,一味愚孝的人,怎么会去反抗寡廉鲜耻的贪官污吏呢?怎么敢组织起来造奴隶主贵族的反呢?
所以,笔者以为,把一个极力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而丝毫不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考虑的孔子安到学堂或他的家乡未为不可,但安到天安门广场上,实在是不伦不类,荒谬可笑。
任何统治者都要一面正义的旗帜,这面旗帜是统治者用来作秀用的,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如此,封建社会的仁义道德如此,以及什么代表公仆,为被统治者服务等都是如此。只有了解了统治者作秀的意图,才会明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才会明白资本主义“满口民主人权自由,却极尽剥削压迫和屠杀人民”,也才会明白代表和公仆。
不是仁义道德不好,也不是民主人权自由不好,更不是代表公仆不好,这些都是好东西,问题是这些东西只是统治者的花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