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整体上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气象万千,也可以说是杂乱无章,良莠不齐。
中国文化具有了这种丰富性和包容性,才能够适应和满足世界上最多人口民族的,多种精神生活的需要,就如同不弃杯土,才成就了泰山之高,不弃溪流,而成就了大海之广阔。
中国文化表现出来的杂乱无章,鱼目混珠,就如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飞进来。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粗粗给人一种感觉:大而无当,再进一步它会偏向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这种文化虚无主义,在民族文化实践中又表现为一盘散沙。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深入进去,又会发现博大精深。的确,环顾世界各种文明的结晶,哪一处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和它们相同的思想火花呢?这一点不奇怪,任何思想意识,都是实践的产物,而中国文化的实践规模最大,时间也最长。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为:凡是人类精神活动过的领域,中国文化都曾经对它们进行思考过。可以说,中国文化的思维触角,早在两千年前,就已推开了人类各种思维活动的大门。
在人性的善和自私的人类文化主题上,有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人类博爱情怀,和杨朱的“一毛不拔”极端自私的两种极端人性论。
在人类的政治文化实践领域,有孔子以道德价值为天命观信仰的王道思想,有孔子以中庸之道为社会经世致用的实践文化原则,有孔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之主体文化的独立意识,有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平等共和意识,有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和政治的权变谋略。
在人生价值的文化思考上,有入世有为、自强不息、仁以为己任的儒家志向,有清静无为、明哲保身、归隐山林、率性纵情的自由精神,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唯利是图。
在文化的思考方式上,有绝对真理性的抽象“道”的理念信仰,有万事万物矛盾发展的辩证认识论,有“道可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对事物存在价值的彻底怀疑。
等等。
中国的文化是如此的绚丽多彩,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以它的文化为内容,又怎么可以说中国有丰富的文化而无健全的民族精神呢?的确,这在形式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实践中,在事物的辩证存在中,就是如此蕴含着矛盾,而这个矛盾又是以下的事实依据:
中国文化的丰富,是因为彼此宽容和包容对方的存在,因此这种丰富,同时意味着不同文化的相互矛盾和斗争,因此中国文化形成一种多元性的势均力敌,这种多元性能够相互共存,是因为它们各自磨掉了自己的棱角。
因此中国文化在民族精神上的体现,就没有鲜明的特征,而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含蓄和城府,表现出对各种文化价值的将信将疑和琢磨不透,表现出既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又常常是对各种文化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最终价值取向,会走向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
这种“无可无不可”再往愚昧方向偏一下,就变成虚无思想,变成一盘散沙的思想。
这种兼而有之的民族文化,这种没有棱角的民族文化,这种“无可无不可”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当今好还是不好呢?利弊又何在呢?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与您交流思想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