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维方式》
——研览儒、释、道、耶、穆、苏、第五项修炼……的共性、差异及其适用边界
第六章 孔子思维方式的再细化
今日关键词:君臣、朝聘、德、为人、为己
第六节 情义兼备(上)
再来看看“为己”的另外一个方面。
作为人之属性的“情义”——“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从“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可以看出,作为自然人特别是社会人的“为己”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维系生存和延续的人之自然属性;角色和责任担当的人之社会属性;以及本天动地的人之本质属性;……这些人之识、人之事、人之艺、人之养、人之行的认知和实践,应分别遵循战胜自己、脚踏实地、面向对象、研究探索、唯变是从、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上述内容在前面也大致介绍了一些,而有关“父子、兄弟、夫妇、长幼”这类有关血亲关系、宗法关系以及再外围一些的一般社会关系,“货力”之经济关系,“冠昏、丧祭、射御、朝聘”之婚姻、祭拜、军事和外交关系……这些都属于“礼”之范畴的详细阐述,可参考相关儒家经典。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朝聘”和“君臣”这对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中用人机制和角色担当的两大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这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这里的“朝聘”是指周代天子需要经常或定期地举行“巡守、朝觐、聘问、会同、盟誓”等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朝聘盟会制度。其本质与现代所谓的对官吏遴选、聘任、宣誓就职、巡察、问责等任用流程几无二致。即便进入现代,像西方国家目前尚保留覆或宪法、或旧约、或新约而宣誓的仪程,多多少少还保留着神权或政教合一下的某些盟誓痕迹。撇开特定时代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关于朝聘和君臣其最内核的东西,在于一方治理究竟是为了谁、选谁来治理、如何选、退出机制又是如何等等方面制度的形成和设计上,而具体到不同邦国其表现形式那肯定是千差万别。
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需要基于人性需求的客观现实,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首先,人的三大属性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多范围、多角度的集合与一体化。因而,对于处在任何层面、任何角色的当事人,这些层次、范围和角度的要求均需要得到满足,而不能有所偏废,也即任何当事人之“情义”的任何方面都需得到均衡发展。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层次性差异却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个体能力所及的范围也是大小不一的,即便层次性和能力所及相差无几,但其实际的实施力度同样也会有所不同。在上述共性需求和个性差异很难完美匹配的情况下,具体到一方治理之为政之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从道路,从直视,从正心,有“正直、公开、去行、去想”四层意义,本义为恪守正行。用在这里则表示恰当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从政之人角色的切实履行的意思。其功能发挥具有“众星共之”的效果,也即满足了“众星”的需求,才能获得众望所归。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在表达只要一个人承担其角色发挥并体现了他应有或应起的作用和功能,即是有“德”,即是“为政”,也即“为政以德”,并非一定要求具有“为政”的形式。推而广之,在一方治理中,无论小至一个家庭,还是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只要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处于特定的位置而发挥和体现了相应的作用和功能,则“众星共之”。而上述的特定位置和作用发挥,则是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角色定位和担当的最直接注脚,如若某角色及其担当没能达到其作用,则其“德”就是不合格的。也说明,不管具不具备“为政”的形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社会角色履行本身就是“为政”的一部分。毕竟,一方治理的最高理想追求,也就是要达到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恰当地处理自己已有的、将要被赋予的、将要获得的社会关系,而且每个个体的社会关系几乎都是多重角色担当的复合类型,也几乎没有例外,区别仅仅在于层面和影响范围的不同——“是亦为政”。
因此,上述无论是“君、臣”,还是“父、子”这些典型的社会关系,某个个体或团队一旦担当了该角色,那么该角色就立即成为其社会属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自然属性和本质属性一起更新、刷新并共同构成了该个体或团队新的完整属性。这时,无论是“为己”、“止己”还是“止于义”的要求也都成为其认知和实践“人之道”的必然要求。自然而然,如若其角色及其担当应该具备的功能和作用不能体现、发挥和切实履行,那肯定不是“为己”、不是“止己”,更非“止于义”,是违背“人之道”的。
显然,自然属性的满足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而逐步丰满和齐备,而社会属性的满足则随着该个体或团队社会关系的层次提高、范围扩大和力度不一不断赋予而渐次更新和提升,诸如为人夫、为人父、为人臣、为人君……因此,学习“人之道”,必须“为己”。而如何衡量该人是否是“为己”了,其标准即是“以德”,也即根据其角色担当和履行的实际效果去衡量,同现如今的某岗位是否尽职尽责了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当然,角色的称谓相比岗位名称而言,其在社会关系中所体现的内涵和外延要深入和广泛得多。
然而,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君臣”的角色期望上却普遍有一种心理:
一部分欲为政者的社会角色意识越来越觉醒,一般民众对其期许又非常之高,两厢碰撞,使得为政之“君臣”这类属于社会属性角色担当的要求和比重越来越高和吃重。也即,一般民众对该角色之人或团队始终处于全然“道德表率或制高点”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而慢慢忽略了该角色之人或团队同时也天然具有三个属性均需均衡发展的内在现实。这种局面的逐步演变,就会使“为己”这个本身系统性涵盖性大的要求慢慢滑向“为人”——单纯的或绝大多数时间某社会角色特别是国邦政治角色的担当。
更现实的情况是,三种属性及其内部需求的多样性本身,就使得要达到能综合满足这种多层次、多种类、多力度属性要求的人本来就属少数。也即,并非所有为政中的“君臣”都天然具有全天候“为人”的高素养。而一旦这种高素养要求成为社会普遍性的要求、规范或标杆,就会使得社会实践中相当多数的为政之“君臣”因要弱化、隐忍甚至牺牲某些个人或团队正当的“为己”内容满足而倾力去“为人”,这样就会形成各种细化属性之间关系的失衡、各执一词甚至定向弱化的局面,使本来都合理的人性需求在满足上出现缺失或失衡,进一步的发展则会使部分“君臣”甚至其他社会角色产生逆反心理而走向极端。往往这种极端在当事人所担当的有些角色那里显得还非常合理与正义,而这种极端的压抑或失衡一旦获得宣泄的机会或者渠道,其破坏性更不可小觑。极端如“汉奸”这种特殊社会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致即源于此。
诚然,在各细化属性实现的难易和紧要程度上,类似“君臣”这类角色担当的属性在以个体为中心的满足上是处于相对外围的。举例而言:自然属性的满足相比较高的某些社会属性的满足要来得容易,而后者是比较难的,但从群体层面而言后者又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旦从“为己”到“为人”的转变成为社会性的普遍认知而得到默认,那么,就会使原本有心为之者为之,慢慢走向憔悴,又因其具有广泛或前瞻意义上的正义性而愈加左倾;使原本不完全具备为之者为之,慢慢走向反感,且因其具有局部或现实意义上的合理性而愈加右倾。对这种必然分化,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甚至如二程所言“古之仕者为己,今之仕者为人”。而要实现从“为人”到“为己”的转变:
一方面,要认识到“为己”对“为人”本来就有的涵盖性而非对立,强化角色意识及其担当下的后果是“为己”而非“为人”的本质;
另一方面,需要异常清晰不同个体之间差异的客观性,以此兼顾和提升不同层次之角色在“学”之内容上的自觉性和系统性,以此选拔具有较高社会担当的人才,才能完成从“为人”到“为己”的回归。
因此,一方治理在究竟是为了谁这个问题上,必须坚持“为己”,这也是所有循行原则当中第一个在理念认知上需要实现的转变。否则,就会坠入“无私、自私”、“公、私”、“大我、小我”、“大义凌然、肫肫其仁”……等该当抉择的孰是孰非和无休止的聚讼和两难中。
其次,关于选谁来治理的这个问题。如果候选人在“人之道”的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很高的造诣,又有意愿去担当,那自然不在话下。而从上述“为己”和“为人”的分析和区别当中可以看出,该候选人在三种属性,特别是能够统筹掌控、处理和满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层次性、广泛性和实施力度的,当属最佳人选。
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要求可行么?如不可行,怎么办?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2500年前,夫子有此评语真可谓石破天惊,尽管夫子的语气和缓而又肯定,要是在腐儒眼里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甚至是“犯上”的。下面看看孔子这个学生——冉雍字仲弓,究竟有什么特点: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没口才!这是有些人对仲弓的评价。而孔子却说为啥非得要有口才?看看现在欧美国家的总统、总理、议员等的竞选,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要是口才不好,连第一轮的参选拉票估计都会很困难。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仲弓同学倒是有点“当仁不让于师”的味道和勇气,并且提示自己的老师,不能为了简单而简单。要是放到如今庸俗化了的社会关系中,对师长上级如此的“冲撞”很有可能被认为不会来事儿,有点愣头青,挑战招惹“权威”。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仲弓同学心理上还有点小小的不自信甚或自卑感,夫子对此也还在那里规劝和鼓励。在对自信非常看重的现代社会而言,要是选拔一个大家看来不大有自信的领导,恐怕心理上很难接受。要是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种种选举上,如若没自信的候选人能上位,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不但具备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或者说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还能付诸于实践,是谓“德行”。仲弓最为孔子所称道的一点即是其“德行”,可能也正因此,孔子才说仲弓有帝王之才。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同学不但有点不自信,而且在有所敬畏上、非强制性上、劳而无怨上做得还是不够的。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如果反向理解孔子对仲弓的建议,倒是仲弓为政时需要关注建章立制,完善制度,清晰职责,规范流程……这些内容,当然也需规避对下属尚有些苛刻和对贤才的要求还有点过高的倾向。
……
就是这么一个学生,居然有“帝王之才”。因此,对所谓高层领导甚或领袖的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只要他或他带领的团队能够像个领导或领导团队的样子,能够尽到或者履行他们的责任、发挥他们的作用即可。也即,有“德行”,再具体一点,就是真正能够做到“学以为己”。至于如柏拉图推崇的“要么哲人成为国王,要么国王成为哲人”观点,如此当然更好,然而其后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似乎也没出现过一个成功案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