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维方式》
——研览儒、释、道、耶、穆、苏、第五项修炼……的共性、差异及其适用边界
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面临的挑战
今日关键词:党章总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落脚处、背景区隔、中国特色
第一节 现实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历经十五次修订,七大后新增的总纲是其全体系最凝练最核心的表述,典型摘要如:
其一,十七大修订后的总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其二,十二大修订后的总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其三,十一大修订后的总纲: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逐步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其四,九大修订后的总纲: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其五,八大修订后的总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的目的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其六,七大修订后的总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简单罗列各期《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的核心部分,可以看出它们有三个突出的共性:
第一,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贯彻始终;
第二,马列主义也是贯彻始终。而延安整风运动后的七大,毛泽东思想开始进入指导思想行列,除八大外一直体现到十七大;
第三,代表的对象或基本立场,虽以“中国人民/民族”为旨归,但在实际操作上,经历了从……无产阶级,“工农商学兵”……一直扩展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变化,也即代表中国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上述三个突出共性一直发挥着影响。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
次年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继续贯彻、落实和巩固上述基本内容。
下面,需要更进一步明晰极其概括和抽象的上述四个方面现实的核心内容。这里所谓的“现实”与“核心”,一则,是指其在人的生命实践中可以落实到操作;二则,同时也具有相当的高度和指导意义:
第一、针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是马克思恩科斯转向“唯物”的重要分水岭。其中有“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也即物质决定一切。
在本书第四章“易逻辑描述生命总规律”中指出,马克思定义下的“物质”之“客观实在”的基本背景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和前工业化时代的对“物质”的认知为其基本参照系的。而经过量子学说、生物微波或量子共振的发展和揭示,反映“客观实在”的“物质”必须超越单纯的实体性实在,也必须把更为基本的关系性实在及其生命形式给纳入到新的视野中,这样组成的“物质世界”才是全面的“客观实在”。也即,需对唯物哲学中“客观实在”的概念进行内涵和外延上的再深化、丰富和补充才能适应新的情况和局面。
《共产党宣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指出,“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1920年列宁《共产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列宁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1944年毛泽东《学习和时局》指出:对于任何问题,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不要否定一切,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地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要求,是指引无产阶级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伟大方法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因此,其最终的落脚处,最简洁和最具概括性的,即为“实事求是”,只不过要在“实事求是”上附加一个背景——“阶级分析”。当然,“实事求是”相对中性,而“阶级分析”更源于“唯物”以至面向实体性实在的哲学思维,也即,基于“眼耳鼻舌身意”所认知到的世界(关于这点的深入分析及其流变将在“两希文明在西方的延承”中详述)。具体到本书第四章中提到的五层次易逻辑,唯物哲学侧重关注的是第四、五层的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
需要提示一点,“辩证法”所起的终极作用,是避免人的思维走入呆板、教条、僵化……。因此,它是作为实现和实践“实事求是”的重要方法或手段保障之一。关于这个结论,恭请读者关注“辩证”在其最初出处的苏格拉底那里所起的作用。在本书第十三章“两希文明在西方的延承”中将再次提到这一点。
第二、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一部分。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简而有实地描述之,则是党要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而奋斗,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个人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也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显然,撇开诸如信任、道路以及复兴这类外围的或过程性的约束条件,其最后都是要落实到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构成和作为最基本载体的单元,即是每个个体人身上的,其共同理想的状态是“宽裕的小康生活”。当然,此“小康”为流变曲解后的“小康”,而非“大同小康”之“小康”(参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的论述),但后者为前者得以成立的基础和来源,试想,没有更为底层的、恰适的思维及其行为方式——孔子关于“小康”社会中人之思维及其行为特点描述,何来宽裕的生活水准?
而恰适的思维及其行为方式则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同追求的直接和根本原因,而非具相化且流变后的“宽裕的小康生活”。
因此,其最终的落脚处,到社会最基本单元的个人,即为“小康”。
第三、针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爱国主义还必然表现在维护祖国统一上。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都将遭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改革创新精神表现为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精神继承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传统,体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贯穿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贯通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
因此,其最终的落脚处,即为“维护统一”、“解放思想”、“责任使命”、“与时俱进”。
第四、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自觉做到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辱。”
可以看出“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都是前述三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实践上的具体表现或表述形式,如果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前三项的内涵与外延,也即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看出,该项核心价值深受:
《管子·牧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端,智之端也。”
《荀子·荣辱篇》——“国之四维,人之四端”等思想的深刻影响。
因而,在回归时追寻管仲、孟轲和荀卿此处思想核心要义(礼义廉耻、仁义礼智等)的渊源,更有利于增强应用时的文化传承自觉性,有关论述恭请回顾本书前八章的内容。
总结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事求是”、“小康”、“维护统一”、“解放思想”、“责任使命”、“与时俱进”以及作为背景区隔的“阶级分析”“唯物主义”这些基本内容。
下面,就上述基本内容之间内在的基本逻辑做如下分析:
其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此,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也即是人民要具有宽裕的“小康”生活;
其二,“维护统一”是保障上述“小康”生活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其三,“阶级分析”则是区别和遏制“人民”的对立面,它们共同的最后的着眼点都是为了“人民”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提升,也即“为人民服务”的结果或保障;“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需要在“为人民服务”前附加上“全心全意”四个字;
其四,要承担的“责任使命”则是基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上每个人应承担的角色及其担当,因此“责任使命”是从属于而不能高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五,由于“解放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本身就是动态的发展着的,否则就会陷入思想僵化,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更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而“与时俱进”其实是上述三项内容本身内涵的应有之义。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所有内容,最终的精髓集中体现为:
“解放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
其中,“解放思想”为前提和起始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目的和立足点,“实事求是”则是具体的目标和方法论,目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唯物哲学下的阶级分析和动态发展下的与时俱进这两项是作为基本背景和应有之义存在的,起到背景区隔和“其命维新”的总体导向作用。
上述三点互相独立但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