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国中国医学之神奇与奥妙(二十五)
关于感冒的认知、危害及迅去方法的经络学研究
夏天小白兔
摘要: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危害巨大,被称为“世界性的难题”,加强对其研究并发现有效的非常规的化解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在的“感冒”并不是中国医学的一种术语,而是一个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本文主要是根据中国医学的经络理论,对感冒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了其隐患,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简单使用、具有可操作性、且效果良好的预防和调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感冒、认识、化解、技术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危害性颇大,加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感冒”一词的来历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然而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这个词(这种病)。原来人们习以为常的“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个机构和秘阁、龙图阁等部门,通称“馆阁”。按照规定,在这些部门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等意外。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就是说本人肠胃不适,今天不值班了。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部门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害肚历”就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此外他还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言,字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现在不内外原因造成的疾病及其后遗症那就多了——脑中风后遗症、工业化后遗症、电脑综合症、过敏综合症、以及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后遗症等等。)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学富五车。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 ‘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受寒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这就是感冒一词的历史由来。
二.对于感冒的认知
近代以来国人受西方文化、西方科学、西方医学以及自身社会历史传统的影响,绝大多数人对于感冒这种疾病的认知都存在片面性。
(一)现代医学的认知
感冒,英语的意思为common cold,患感冒称之为have a cold,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冠状病毒和鼻病毒为主要致病病毒)的流行病。临床表现以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其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
流行性感冒,英语为flu、influenza,现在称之为“甲流”(h1n1)。
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基本症状为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鼻塞不畅、咽部疼痛等症状,少数人免疫力底下的人会引起并发症,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而致人死命。因此病极易传播,故应及早隔离和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病毒性感冒可引发一系列病毒性炎症。治疗方法一般是服用抗生素类的药物,但是,经常服用此类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二)中医的认知
中医认为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四种类型。用于治疗感冒的药物有许多种,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由于中成药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特点,故很受人们青睐。
(三)对“感冒”认知的与时俱进
根据对于中国医政哲学之研究与认知,笔者对于“感冒”进行一下粗浅地分析。
首先,“感冒”是一种规律性疾病。这种规律性主要是表现在它多发于季节交替之际。“感冒”是天、地、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暂时的不和谐现象,是“五运六气”在不同季节交替之际作用于人体,而使人体出现的一种暂时的不适应的状态,其表现形式为身体骨节酸痛、发烧、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等。以不发烧为主要标志的普通感冒一般一周左右就会自然而愈,少数的要经过大约三周的机体的自我调整也能实现人体之气机的重新和谐,故此,方有季节交替之际所出现的伤于“风寒暑燥湿”之气导致的各类感冒。
其次,“感冒”是“日本鬼子进村”——静悄悄。不同季节的贼风虚邪侵入人体是不打招呼的,就像当年日本鬼子大扫荡之时的行为一样——打枪的不要,悄悄的进取。《黄帝内经》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而这种虚邪的侵入,多与人们的正气(免疫能力下降,中医称之为经络穴位的“失机”)不足有直接的关系。这种人们所习惯说的感冒仅仅是因伤风(伤于风邪)而反映出来的若干种身体不适症状的诸多表现,如:流鼻涕、嗓子发痒、咳嗽、发烧、拉肚子等等。传统中医把它分为风热型感冒、风寒型感冒、暑湿型感冒等等,对付的办法因类型不同用药也略有区别。
再次,感冒可以诱发诸多疾病,或者说感冒是“诸多疾病之源”。《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为百病之长。”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反应产生的一系列炎性反应症状与这一论断基本吻合。一般春夏秋称之为“伤风”(包括署、燥、湿、火),冬季称之为“伤寒”。 “风为百病之长”这句话的意思既说明“感冒”在诸多疾病之中是NO.1(最常见的),又表明“伤风(感冒)”也是其他疾病(包括许多疑难杂症)的“源泉”——很多都与伤风感冒的累积有一定的关系。
最后,“感冒”的危害大,具有潜伏性和爆炸性。如前所述,很多不同的疾病实际上与人们长期经常感冒,而又对其认识不足有关系。大多数人认为,感冒不算病,“抗过去”就行,或者随便吃点感冒药对付对付,只要不发烧、不难受就行了。这种认识和想法很可能是非常片面的。
笔者认为,每次经历“伤风感冒”,如果不认真对待,它就会“记录在案”,虽然表面上好似恢复健康了,实际上是“病毒”潜伏起来了(由此,是否可以推断一些宗教人士的真正修行,如:道家人士和高僧,除了对于宇宙规律的认知和人的身心必须与规律相一致的认知以外,是否主要就是修炼预防风寒的侵入以及祛除已经侵入并潜伏下来的风寒署湿燥等邪气方法呢?)。青少年,因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免疫力也较强,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只是经常的感冒,特别是用寒凉性的药物(各种消炎药),只是使病毒暂时地“臣服”于五脏六腑相对最弱之处潜伏起来,等到中老年之时,一旦情志出现问题(比如一次“生气”),就会使人体的防护机能(西医称免疫力、中医称经络)出现混乱,再遇上新的伤风感冒,那么本次感冒就会像导火索一样,就可能会导致过去所累积下来的“潜伏者”,来一次总动员、总爆发。如果这种推断成立,那么,长期潜伏在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相对较弱的部位,就会出现严重的“交通阻塞”。
阴阳五行是中国的固有哲学,建立在这一哲学基础之上的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的基础,包括三阴、三阳六条经脉,左右对称十二条经脉,外加奇经八脉。这种经络理论与实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一直在呵护炎黄子孙的身心健康。现代的人们对此绝大多数是似曾相识,又知之甚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一样,备受西方文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特别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数次要“废医存药(废除中医理论,仅存中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医学经过一百多年的摧残,导致她出现了如今凄凄惨惨切切的惨淡经营的局面。
人体一旦受到风邪的袭击,就会引起经络气血的运转出现“交通堵塞”。较轻的堵塞就是人们“常识”中的普通感冒(common cold),较重的具有传染性的感冒现在称之为“甲流”( H1N1)。不管何种感冒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感冒”的模糊认知,最可怕的是用错误的方法和技术对其进行“错误的治疗”——大量的实用抗生素之类的药物进行“消炎”,这是当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基层医院、诊所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这种手段经过一周左右的持续,好像感冒被治愈了,其实不然,一般的感冒一周左右都会自愈,并非抗生素的功劳;即使就算是抗生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带来的后果恐怕也是更加巨大的。
抗生素的滥用,可以导致很多的难以想象的至今人们仍没有完全人知的灾难。
一抗生素的滥用可能会使听觉神经和语言神经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患者出现难以逆转的聋哑现象。
这一论断,虽然不是大规模调研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但是,也是笔者对所见到过的不同年龄的聋哑儿童和青少年的家长调查的结果。正是根据这些调查,笔者推论大多数的非先天性聋哑的儿童和青少年,导致其聋哑的原因与其说是感冒引起的后遗症,毋宁说抗生素类的药物是导致他们失聪、失音的罪魁祸首。
二是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率不断攀升与长期抗生素的滥用可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的近视率已经接近了90%,中学生的近视率已经超过了70%,小学生的近视率也超过了50%。据报道温家宝总理到北京某一个小学进行视察,并配发了一张照片——一帮天真可爱的孩子围着尊敬的总理。看到这幅照片后,笔者百感交集。它说明我们的党和政府是非常关注小学教育以及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的,但是,围绕在总理身旁的十几个孩子当中只有两三个没戴眼睛,其他的鼻子上都驾着“二丙”,这样的画面看后让人确实有点儿心酸。如此不断攀升的近视率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导致青少年的近视的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比如:环境方面的、饮食方面的、物理方面的、读书压力方面的以及错误的读书写字姿势和习惯等原因,但是,谁能够排除化学方面的因素呢?!这种因素主要就是因感冒等疾病服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又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谁又能排除这种副作用的直接危害和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们的视力不断下降呢?为什么这种现象会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和发育越来越严重呢?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青少年多数会不时地感冒,因此也就会经常地服用抗生素之类的药物,这与其视力不断下降、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难道会没有关系吗?!
如果有人认为笔者的的观点有失偏颇,那么,就请你做一些认真的调查研究,再和本人进行讨论。或者,请你先回答为什么“70后”的近视率比“80、90后”低,而60后则是更低呢?
中国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而当代医学认为“排毒”是干脏的主要功能。那么,这种排毒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是通过大小便排出的,放屁排出的,还是通过出汗流泪排出的呢?当然,也许都能“排除”一些,但是中国医学的“肝开窍于目”难道不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问题吗?
“肝开窍于目”,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流泪排除体内的“毒”,抗生素之类的药物并非人体固有的“毒”,而是被外部“侵入的毒素”,所以肝脏通过眼睛仅仅能够排除抗生素的“毒气”,而这种毒素的残留物是很难排出的,只能淤滞在眼球周围的经络(视神经)上,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视力不断地下降,于是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抗生素残留物的不断的积累,导致佩戴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
三是患各种癌症人数的不断增高与因“感冒”的积累可能有直接的关系,而抗生素的滥用很可能更加强化了这种关系。
这样讲,我们可以从“癌”这个汉字的结构和历史进行调查。
“癌”字之所以写成这个样子是由汉字的特性决定的。当肿瘤发展到恶性阶段时,它的特点是质地坚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像“岩石”一样,所以从读音上也被称为“岩”;而在古时候的“岩”字,一般都写成“喦”,即上半部是一个“品”字,下半部是一个“山”字(“岩”“喦”通用),表音的“喦”字再加上一个表意的病字偏旁,于是就成了“癌”字。中国医学博大精深,早在距今约3500多年的殷周时代,殷墟甲骨文上已记有“瘤”的病名。该字由“疒”及“留”组成,说明了当时对该病已有“留聚不去”的病理认识。癌症在中国医学属于:“症瘕”、“积聚”、“噎膈”等“证”的范畴,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张仲景对肿瘤与非肿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区别进一步发展了《难经》的论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百病之长的伤风感冒的多发(邪气的不断侵入),及其累积(没有把侵入体内的邪气及时的排出)是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是引发各种肿瘤的主要原因。故此,笔者认为这种潜伏下来的邪气,如果是“潜伏”在三阴经脉经的,最终就很可能形成“肝癌”、“肺癌”、“尿毒症”“肾结石”、“糖尿病”和“心梗”等疾患;潜伏在三阳经脉的就很可能形成“胃癌”,“各种肠癌”、“乳腺癌”和“各种脑中风、半身不遂”(中医称之为“偏股”)等疾病。
当然,引发癌症的原因肯定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因素,如:环境污染、饮食习惯和情志等方面的因素。上述观点仅仅是根据中国医学之经络理论做出的一些符合中国固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符合逻辑的推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中医学理论分析,主要目的是引起人们对于伤风感冒的正确认识,及时的把侵入我们体内的各种风邪驱逐出去,而不是让“它们潜伏下来”。笔者认为这应该是《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和“风为百病之长”思想的根本原因,我们应该深深地牢记这些思想的警醒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和发现实现“治未病”目标的诸多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治未病”的密码——就是避免伤风感冒,即使偶尔感冒,也能够用医生先贤们留下的理论和方法尽快地祛除病邪于体外,而非使其“潜伏下来”。
三、关于感冒的预防与调理化解之技术和方法
学、会开车,不一定、也没有必要先去学造车。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于中国医政哲学的医学理论研究、认知和实践经验,仅谈一些预防和调理感冒的常识性问题,或者称之为技术方法问题。预防调理感冒的方法很多,如:食疗、适当的锻炼、中成药等等。这里仅就非专业人员,谈一点儿如何通过人体的经络达到预防和迅速调理化解感冒的技术。
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讲,只要转变一点固有而片面的观念——了解中国医学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人体上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是以人体经络学说为基础,对人们养生保健、去病强身规律的阐释,就会明了大道至简,并不复杂。即使有所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只要能够到位地尝试一次,就会亲身体会到中国医学的神奇与奥妙,并自此认清西医,积极地回归中国医学,从而有一个真正健康的身心和体质。
笔者认为经络和穴位的功能是双向的,不仅能预防,还能调理治愈感冒和其它一些疾病。就具有迅速调理化解感冒作用的穴位来讲,其数目就非常多,《黄帝内经》上讲有五十九个,实际上还要多一些。其中比较简单且容易操作的穴位有:内迎香、合谷、风府、飞扬、八邪、百会、列缺、太冲、期门等等。不过,在笔者的实践中比较常用的穴位有内迎香、合谷、八邪、太冲、飞扬、照海等。
关于预防和迅速调理化解感冒的方法和技术步骤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数个喷嚏急,感冒就离去。
打喷嚏是一个常见的生理现象,它的作用可能绝大多数人并不完全了解。笔者认为不由自主的喷嚏,是人体一种本能的预防伤风感冒的积极讯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医学史上早在1千年前就已经用“取嚏法”预防和调理一些疾病。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强调:入疠疫之家,滴麻油入鼻,出,嚏之。意思就是说“医生”到传染病的家庭看病以前,先用几滴麻油(芝麻香油)滴入鼻孔,等看完病从患者家里出来后,打几个喷嚏,避免传染。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样一些信息,芝麻香油和打喷嚏具有很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的作用。就预防感冒来说,关键是要早发现、早处理。在刚刚感觉到身体不舒服、骨节酸痛之时,特别是鼻子有点痒的时候(这实际上是内迎香穴的第一报警讯号),就用棉签、头发、纸巾(卷成细条)等物品刺激内迎香穴(在鼻腔内部,两厘米左右),痛痛快快地打喷嚏,一直打得酣畅淋漓、涕泪皆出、干干净净,随后再擤干净鼻涕(如果没有风邪或者“病毒”的入侵,体内没有宿邪,即使刺激该穴位,也是不会打喷嚏的),喝杯温开水,休息半个小时。这样,刚刚侵入你体内的“歪风邪气(各种感冒病毒)”就被你祛除体外了,否则,忽视这一报警讯号,到了第二天,如果不是普通感冒而是流感,肯定会出现发烧,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发高烧等症状。
“取嚏法”适用于不同季节及其交替之际的各种感冒,特别是感冒初起之际,可称为古今中外“防风”(预防感冒)之第一奇招妙方。
第二阶段、报警没解除,多少受点儿苦。
许多人患感冒、流感(H1N1)主要是不知道“取嚏法”,抑或是不了解“打喷嚏”的作用,或者是“取嚏”不彻底,没有把侵入体内的贼风邪气(感冒病毒)祛除干净,这样残存在体内的邪气就会和体内的正气(血液)相搏,并不断地大量地“复制”病毒,导致患者出现高烧、没有食欲、感觉寒冷、咽喉干涩、咳嗽、扁导体发炎等症状,极少数人还会因脏腑衰竭危及生命。
针对这种经常而又不幸不断出现的感冒,可以通过下列技术方法进行调理。
1.缝小很神奇,忍痛离开你。错过第一阶段后,那就不得不受点苦,忍着点儿痛了。尽管感冒有很多穴位都可以调理,我认为对于非专业的人士来讲莫过于无名指和小指间根部(靠近小指的根部一侧)的八邪之一。
八邪穴位图
发现身体发烧时,贼风邪气侵入我们的身体(或者说患感冒)至少已经两天了,这个部位如果一掐肯定非常痛。没关系,忍着痛(越痛效果越快越好),按掐半个小时后(累了中间可以缓一下,接着按掐),喝杯温开水,休息休息半天就会好的。如果没有发烧,发现这个部位一按也较为疼痛,这就是第二个报警讯号,采取上述方法,就能够及时祛除风邪,预防感冒。笔者把这个调理方法称之为“一针及时胜九针。”
2.用好合谷穴,病毒无着落。
取穴方法: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或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取穴。
操作方法:按掐半小时以上就能能解决问题。
合谷穴位图
3.感冒找太冲,它会出奇功。
穴位取法:人体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或在脚面大、二趾缝上寸半许。
操作方法:感冒以后,特别是晚上可以用温开水泡脚,同时用力按压(注意不是按摩,否则容易皮肤受损)半个小时以上,而后喝杯温开水,也能一次性解决问题。
太冲穴位图
4.飞扬在腿上,感冒她帮忙。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飞扬穴的位置在小腿后面,当腓骨后缘,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按掐半个多小时;拔罐十分钟左右,都能一次性解决问题。
5.感冒找百会,睡觉也不累。
取穴方法: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和鼻子尖连线的交汇点,此处有一个小凹坑。
操作方法:用一个指尖按住她,五十分钟,也能一次性解决问题。
百会穴位图
6.感冒找风府,头颈都舒服。
伤风感冒以后,许多人就会头疼,脖子不适,有时甚至会出现落枕,从而导致整个胳膊上部疼痛不已。这是应该找风府穴,她能帮你解决问题。
取穴方法: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枕骨凸起之下,两侧肌肉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手指按掐半小时以上。
风府穴位置
7.感冒找风门,奇效真如神
“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也叫热府穴;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曰:“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取穴方法: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两臂向后抬起,用中指或食指尖按压半个小时以上。
风府穴位置
8.中府本领强,能把味觉扬。
许多人普通感冒后,胃口没有问题,但鼻子五味难变,通气不畅,非常别扭,这是因为中府穴的机能紊乱导致的。中府穴是肺经之募穴,又交汇于脾经和胃经,其不能正常开启就会导致上述症状。
取穴方法: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
操作方法:按压半个小时以上;或者拔罐十分钟左右。
9. 过经不愈沉,就去找期门。
有的人感冒一周还不见好转,这是因为自身免疫能力较差的缘故,中国医学称之为“过经不愈”,调理的方法是寻找期门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操作方法:按压半个小时以上,拔罐、艾灸10分钟左右,都能基本解决问题。
10.咳嗽寻照海,无疾多痛快。
在感冒恢复的过程中,有些人虽然发烧、头晕等其他症状已经没有,饭也吃得香甜,但是,就是有点儿喉咙痛、咳嗽,有的会吼声如雷,有时这种情况还会延续半个月。这是因为风寒之邪气尽管已被排出,但是,人体之正气与风邪相搏过程中所受到的“损失”还有待进一步回复,所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正是此意也。照海穴是八脉交会穴,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找到她就能缓解诸多症状,恢复元气。
取穴方法: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操作方法:按压半小时。
四、经络穴位预防、调理和化解感冒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示
1.建议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有规律,适当锻炼,出汗后切忌立即洗冷水澡。关注身体健康,谨防风寒的侵袭,一旦发现被袭击,就立即采取“取嚏法”,防患于未然。
2.找穴要准,按掐、按压要“很(越疼效果越好)”、时间要够,男左女右,操作完毕,最好喝杯温开水,稍事休息。
3.调理感冒并非把上述方法都用到,一般根据自身状况,一般一个穴位就能解决问题,可首选合谷穴,八邪穴以及手上其他按压特别疼痛的“阿是穴”。
4.上述方法之中所谈到的穴位,多数还可以拔罐和艾灸。
5.按掐按压的方法适用于成人,因为此方法比较痛,越痛效果越好;穴位按掐后的两三天会酸酸的、胀胀的,甚至会出现嘴唇一样的“瘀斑”(几天后就会消失),这些现象都不用担心。
6.上述方法不推荐于婴幼儿和少年,如果使用这些方法,不可按掐和拔罐,只可按摩和艾灸。
本文绝不是仅仅就感冒而“感冒”,主要是以此抛砖引玉,让人们开始大胆而积极地认清西医,回归中国医学,进而回归以医学文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与文明。其实,现在人们所“了解和认知”的中医,与他们对西医的认识差不多,都是一知半解。中国医学绝非仅仅是现在人们所认知的“中医”,而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其精华是经络学说以及建立在该学说基础之上的以按摩、针、灸、刺等为主的“无药而医”的超级科学。
对于中国医学预防与调理疾病的方法的效果,总结如下:
你可以不信,但不可不试!
不试不知道,一试真奇妙!
谁试谁知道,祛病非西药!
健康就是福,阖家乐淘淘!
对于使用这种绿色方法调理感冒的人们及其效果来讲,笔者坚信:
春江水暖鸭先知,
效果如何您自明!
2011年2月20日
On Cold and Some Arts to cure based on the channel thery
(Department Of Force Managment,The Armed Police Academy,Langfang,Hebei Province 065000,China)
Abstract:Common cold,especially flu, goes by the name of cosmopolitan puzzle. And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have been imperilled badly.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reinforce the study on cold and to discover the arts to charm off.. Cold that people have being called today is not a term of Chinese physic.It is an accustomed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channel thery of Chinese medicine,the paper gives some investigations to cold and flu, analyses its hidden troubles,and specializes some arts to deal with. These ways are quite simple,useful, full of maneuverability,well effect to guard against and cure common cold and flu.
Key words: cold and flu seeing cure art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