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孔子的思维方式》(39)释迦牟尼佛的谆谆教导之中道离边(中)

胡一帆 · 2011-02-2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孔子的思维方式》  

——研览儒、释、道、耶、穆、苏、第五项修炼……的共性、差异及其适用边界

   

  

第十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谆谆教导  

今日关键词:无和有,梵和梵行,空和色,一和不一,中道离边,自觉涅槃,究竟涅槃,天与人不相胜也,小小戒可舍  

第二节 中道离边(中)

   

长老阐陀在请教诸比丘令其“知法、见法”时,诸比丘的回答是——“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听到这种回复,长老阐陀非常认同,并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示认同,也即认同“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的说法。  

然而在认同的同时,长老阐陀却非常困惑,并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示困惑,也即:“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  

——大意是说,我认同你们上述的说法,但我却不喜欢听那些,把无论什么东西(色受想行识)都说得虚无缥缈、不可捉摸、虚幻不实、没有爱、禁一切情欲、干脆死了一了百了、甚至活死人……的观点,想问的是为什么在“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里面还要有“行”,还要有“法”,还要有“涅槃”。换言之,既然“无常、无我、涅槃”,为何还要“有常、有我、有生”?为何还得吃喝拉撒睡?还要七情六欲?把这“臭皮囊”废了扔了岂不是更干脆利索?诸比丘,这是啥原因呢?  

长老阐陀在此实际上提出了如何理解庄子前述的“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这个关键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天与人不相胜也”。  

对此,长老阐陀是“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然而,没有一个比丘能搭上他这茬儿!没办法,无奈之下长老阐陀想,尊者阿难可是“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的啊,不如我去请教请教他吧!  

就这样,长老阐陀去拜见尊者阿难。见到尊者阿难时,把之前向诸比丘请教一事的来龙去脉和自己为何来此地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向尊者阿难叙述了一遍。  

尊者阿难听后,“善哉!阐陀,我意大喜。”估计这会儿阿难是喜出望外,知音难觅,好学生难得。心里说,这个问题算是问到点子上了。马上接着回答,“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尊者阿难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关键句是:“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什么是“梵行”?就是每个人对自身的言谈举止等须持“无所覆藏,破虚伪刺”之行。  

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故至诚如神。”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总之,“率性、至诚、致柔、愚民、无邪、好恶……”都可以作为“梵行”的注解。这种“梵行”本身是“有常、有我、有生”,但这样的“有常、有我、有生”同样也符合“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的内在要求。也即“其不一也一”。  

长老阐陀在请教诸比丘无果后,发出“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的感慨。表明确实没有一位比丘能回答他这个疑问。同样也表明,直到世尊灭去,实际的情况是在绝大多数诸比丘的理解中,都还停留在“无常、无我、涅槃”本身上,停留在本质属性本身的探讨和追求上,也即过度关注以“藏识、神识、道心或无垢识”为代表的“藏象生命系统”的显现和精进,而刻意抑制甚至牺牲以“眼耳鼻舌身意、人心”为代表的“解剖生理系统”的释放和发挥。没有搞清楚“无常、无我、涅槃”和“有常、有我、有生”之间的关系,以至于无法实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同本质属性的浑圆一体,因此大多对“无”和“有”之究竟仍不究竟。在这种情况下,慢慢出现佛说正法向“出世法”滑入也就不足为奇了。  

接下来,阿难回忆起了世尊曾经讲过,“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大意是说,世人“若有若无”,把“有和无”或“一和不一”或“道心和人心”或“藏象生命系统和解剖生理系统”对立起来混淆起来;而如来则“于中道”,“离二边”。这里的“中”,即一即无即梵,也即诚即柔即愚即梵行即中原方言“中Zhǒng”。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不生无见”。总之,在人世间,“眼耳鼻舌身意”面对“色受想行识”时的诸作业,率性如实而为,可也,真也。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覆藏”即是“虚伪刺”,因“爱”而执取执着。  

“此无故彼无”,即是“梵”,因无所“覆藏”,破了“虚伪刺”。“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  

“此灭故彼灭”,即是“梵行”,因无所“覆藏”,破了“虚伪刺”。“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最后,阐陀“于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也即“超越狐疑”,“得无所畏”,直至“天人合一”。  

《杂阿含经·第六·一二一》:【……尔时,世尊告罗陀比丘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罗陀:“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罗陀:“若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如实观察非我、非我所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这篇佛经里,特别是最后三段,不像上面阐陀经里是转述尊者阿难的亲闻,这里记载的直接是世尊临终时亲言“诸行无常”、“中”、“是我、异我、相在”、“非我、非我所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世尊明确表达“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不能“中边”不辨。对“是我、异我、相在”,只要“如实”,并对“如实”采取“无所取、无所著”的态度,即是“自觉涅槃”。  

通俗的讲,诸如吃喝拉撒睡、言行举止、七情六欲……该发生的时候就让它发生好了,只不过不能陷入到里面出不来。比如馋得像猪,醉得像酒鬼,哭得不省人事,疯得要自杀,言语刻薄得像刀子,说谎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不能自拔。更甚者以陷入里面的场景为真相,那就更危险了。如果能摆脱,也即“无所取、无所著”,就等同于“非我、非我所者”了。至于禁其欲,也即是禁其实,那更是伤天害理。  

因此,“是我、异我、相在”和“非我、非我所者”的关系,犹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唯酒无量不及乱……”一样的道理。恰当掌握并处理了“若有若无”,即是“说于中道,而离两边。”即是“天人合一”,即是“自觉涅槃”,即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何恰当?典型的做法: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曾有这样的评价并建议,“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远而不诬;……广博易良而不奢;……絜静精微而不贼;……恭俭庄敬而不烦;……属辞比事而不乱;……”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  

总结下来,是使自己思维或认知处于“无”的状态,以此获得无偏差无执着的客观认知,去遵循天道人情的内在客观规律之“礼”,以实现属于“有”的人之自然属性的满足或社会角色的担当,并进而感受其间绝妙的喜悦体验。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天与人不相胜也”和“说于中道而离两边”的核心内在逻辑,通俗而言,极致是基于“吾道一以贯之”背景的认知和判断来系统处置“天地人”互动的三才之道,类似于“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需要提示一点的是,当一个人保持认知的客观时,七情六欲之欲望释放的边界也是清晰的,即便有些许过和不及,也会及时得以调整归正;对于“无”,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不能理解为啥也不存在,对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人怎么可以有能力去处之去体验呢?因此,必须把“无”理解为属于关系性实在的存在状态(如藏识、神识、道心、藏象生命系统,无垢识甚至“道”等称谓),只不过这种状态一般人通常难以察觉和处之而已。

基本的原则方法即如斯,一般而言,方法的融会贯通以至游刃有余则有一个过程,因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何起步?起步时需遵循的核心方法以及基本态度何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之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且,读者可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论语》中,孔子在给各问学者讲述如何“克己”时,不管其方式方法的约束性有多强或有多弱,几乎都是基于人的思想认知层面去阐述的,不涉及人之肉体情欲的刻意克制和禁止。不像佛陀初转法轮时凡涉及“眼耳鼻舌身意”的“色受想行识”都要统统规避关闭禁绝,直达本质属性。毕竟佛说正法也是由其苦修得来的,僧团受众有一定惯性也是很自然的,否则也不会在传法晚期出现“小小戒可舍”的遗教。  

也即是说,在战胜思想认知偏差上和在释放肉体的七情六欲上,在孔子那里是泾渭分明的,各起各的作用,不走极端,且时时提防相互混淆或替代,以此做到“天与人不相胜也”。即便如此,“克己复礼为仁”或“克己、为己、止己、止于义”中的“克己”也免不了被后世滑入“克制自己”这种“若有若无”的颠倒解读中去。而诸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曾子之“格物致知”的寡欲倾向是比较明显的。  

回顾前面阐述老庄思想时引用的《庄子·大宗师》:“何为真人?”“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对比尊者阿难向长老阐陀以及世尊的陈述,诸如:  

“若有;若无”;  

“是我、异我、相在;非我、非我所者”;  

“无常、无我、涅槃;有常、有我、有生”;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中道;两边”;……的关系,两者的模式及其指向几乎如出一辙:  

“其一也一”,对应于“无常、无我、涅槃”,“此无故彼无”,“非我、非我所者”……其无也无,也即梵也梵;  

“其不一也一”,对应于“有常、有我、有生”,“此灭故彼灭”,“是我、异我、相在”……其有也无,也即梵行也梵。  

二者兼顾以至“合一”即是“说于中道,而离两边”。需要再强调一遍:  

“一”是指人的藏象生命系统以至“神识、道心、藏识以至无垢识”这个本质属性,其原本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所以说“其一也一”,只是要避免其受遮蔽;  

“不一”是指以“眼耳鼻舌身意”为代表的人的解剖生理系统所承载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虽然其本身不属于本质属性,但只要循其质朴、率真、醇正,那么“其不一也一”,只是注意不能使其被“覆藏”或处“虚伪刺”。  

二者结合的方法,即是始终处“一”而担待“不一”,直至“天人合一”,即是“天与人不相胜也”,即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即是“自觉涅槃”,也即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根据上述的逻辑,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仅260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一’不异‘一’,‘一’不异‘不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一’即是‘一’,‘一’即是‘不一’。”  

五蕴皆空”类似于“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终究都是“一”。  

“一”即“空”即“色”即“色受想行识”。处于“空”而“无所得”、“无挂碍”,直至“究竟涅槃”。  

需要说明一点,总体上,《心经》是站在人之本体“空”的角度去论述,去统摄“色受想行识”的;而《庄子·大宗师》则分别站在“一”和“不一”两个角度去论述,直至“天与人不相胜也”,不存在谁统摄谁的问题,“率性之谓道”,各得其所而已。这也是佛说“自觉涅槃”和《心经》中“究竟涅槃”的根本区别点所在。  

有了上述对佛说正法的解说和储备,就可以理解“南无阿弥陀佛”或“无量寿佛”这些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精要方法论表述形式了。在理解“南无阿弥陀佛”或“无量寿佛”时可与“克己复礼为仁”共参同悟,内涵上三者同出而异名,但在外延上有所区别。  

也是根据上述的逻辑,就可以理解佛法传入汉地之后,同儒道传统糅合后的禅宗了。  

禅宗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诸多公案。人们在理解禅宗众多公案的玄机时,往往不得要领,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若有若无。其实,根据“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的逻辑,建议把握这么两点以及这两点的结合去看几乎所有的公案:  

一是,在认知上持“无我”“无常”,放下所有执着,且连放下之念也没有的空空之我涅槃之我,是谓无为法,犹言“一以贯之、一是以终、抱一、无为”;  

二是,在行为上持“即我”“有我”,该干啥干啥自自然然的率性之我担当之我,是谓有为法,也是无为法,犹言彻底释放质朴、率真、担当之性,无“贪嗔痴慢疑”。  

两者的结合,有两种方式:

一是,以“格物致知”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也即由外至内;

二是,以无为法做为总的背景认知状态,而以有为法做实施担当。也即由内而外。

之所以路径不同,只是基于个体层次悟性差异的方便法门罢了,不可整齐划一。第二种方式也即“知行合一”直至“天人合一”,也即“自觉涅槃”,“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终极的佛说正法。  

另,瑜伽唯识学创始人弥勒菩萨造的《辨中边论颂》,其总标为“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该颂分七义,围绕“相障真实”进行详细的论述,同曾子《礼记·大学》里三纲八目的行文特点相差无几。  

更巧合的是,曾子和弥勒菩萨均倾向于约束弱的“克己”,且有“格物致知”和清除“相障”这两种思维方式基本一致的倾向。导致弥勒菩萨从人之识的结构和根源研究上去探讨和体证佛说正法。结果,围绕人之识的究竟出现了一大批庞杂交叠细微的学术概念,直奔思辨的边缘;至于瑜伽之奇特神通,则成就了后续诸如藏传密宗的特色。假如当时孔子也展示神通的话,估计曾子也极可能发展出瑜伽之类的传承呢。  

但孔子不是用神通,而是喜研周易而至之。因为弥纶天地之道的“易”不比神通差,因此,自古以来但凡读书之人,无不几研把玩易道。所以,神通就像学玩卦爻一样,也没有什么好神秘可羡慕的。它就像竞技体育运动的百米赛跑一样,只要你解剖生理系统层面的体质素质不错,那跑进12s、11s甚至10s以内也不是不可行的,但不见得人人都愿意去尝试去训练去积累。相比竞技体育运动,只要你能静得下来沉得下去以至“入定”,玩神通弄卦爻要相对简单多了。  

然而,过犹不及,像易学大师邵雍就因用心脑过度而伤神,史载其“冬不炉、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枕。”所以,最好藏象生命系统和解剖生理系统能双修而达均衡,否则就会出现比赛关键时刻因所谓的心理素质不过关而空留遗憾。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孔子、佛祖和老庄之间,实在是不存在出世或入世的区别,多是后人给硬贴的标签罢了,只不过后世在传承上渐行渐远地攻其某一端,以至被贴上标签,也不算冤枉。而简单贴标签之徒,更是无从究竟的妄自行去了。  

这篇阐陀闻法是发生在“佛般泥洹未久”,从上面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尊者阿难是得了佛祖真传的。然而,阿难还是在第一次对佛说正法结集时被指认尚未证得罗汉果,无资格参加。挑起这档子事儿的,是迦叶尊者。  

据记载,大迦叶是有名的大德高僧——“头陀第一”,其本人既不好色,也不喜舒适生活,更是严修苦行,并责僧众从之。据此,在“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上,可以判断大迦叶更看重或追求本体本身的修炼或体验,后世佛法传承的重点也是侧重在此,出世特点明显。  

而阿难亲闻遗教,知晓“小小戒可舍”的究竟,以秉持宽容著称。冲突之下,受到各式各样他之前所犯的有趣的“小小戒”的指责。但尊者阿难经各种耐怨、耐烦和耐磨之后,神通锁孔入堂,向大迦叶礼拜,忏悔后才算了事。  

之所以插这段小故事,说明佛陀在世时,诸比丘对佛说正法即理解各异,佛灭之后,部派纷争自然在所难免。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即便如夫子这般强调,待其逝后,依然儒分八家。噫吁嗟叹!夫子和佛陀如若相见,不但惺惺相惜,更是同病相怜。而相传,老子勉为其难地著述了五千字,便斜跨青牛,悠然而去。

总之,各圣贤自具情趣。  

    

第十章 老庄无为无不为究竟说  

第一节 天人合一  

第二节 救死扶伤  

第三节 儒道归易  

第十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谆谆教导  

第一节 四谛原委  

第二节 中道离边  

第三节 若有若无  

第四节 转显轮宝  

第十二章 旧约新约古兰经的救赎  

第一节 得失并存  

第二节 惩恶扬善  

第三节 劝善为己  

第十三章 两希文明在西方的延承  

第一节 为神申辩  

第二节 自由意志  

第三节 选择堕落  

第十四章 第五项修炼的学习艺术  

第一节 修炼归心  

第二节 系统突破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这是一股妖风
  3.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4.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5.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6.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极左”,就必须得弄清楚这几个基本问题
  9. 熬鹰
  10. 经济工作会议全解读(一)当前的困难有哪些?国家的判断释放了什么信号?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这是一股妖风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