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维方式》
——研览儒、释、道、耶、穆、苏、第五项修炼……的共性、差异及其适用边界
第十二章 旧约新约古兰经的救赎
今日关键词:以色列,虚幻的安全感,上帝PK真人,独立自主,耶和华的灵活性
第一节 得失并存(中)
“耶和华如此说:我们听见声音,是战抖惧怕而不平安的声音。你们且访问看看,男人有产难吗?我怎么看见人人用手掐腰,象产难的妇人,脸面都变青了呢?哀哉!那日为大,无日可比;这是雅各遭难的时候,但他必被救出来。”
“当试探和考验向我们冲来时,我们要来到上帝面前,藉着祈祷与他角力。他决不会叫我们空空而去。”
天使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上帝与人角力,都得了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几千年来,以色列人,以其弱小的群体延承着《旧约》。其流离失所,遭受迫害,顽强复国,恢复遗失千年的希伯来语,在各行各业的顶尖智慧人物辈出,其财富,其荣光,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恰恰就是这个几乎什么都有,什么都能控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群体,唯独没有安全感!世人报之以或同情、或敬重、或仇视以至爱恨交加……无不源于雅各“与上帝角力”这个“轮宝”,也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什么这么说呢?
“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此角力持续的时间确实够漫长,不晓得究竟是雅各还是“有一个人”在那一个劲儿的较劲,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最终“那人见自己胜不过他,就将他的大腿窝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窝正在摔跤的时候就扭了。 那人说,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雅各问他说,请将你的名告诉我。那人说,何必问我的名,于是在那里给雅各祝福。”
高手之间过招儿,往往心有默契,点到为止,就各自自省提升去了。多亏“那人”“无所不用其极”地使出“将他的大腿窝摸了一把”的招式,否则,两人就真的半斤八两了。尤需关注的是:雅各,你是不是有点儿过于较劲?倔强?执拗?这场角力你真的得胜了么?强求甚至胁迫来的祝福,真的使你有福了么?
因此,“与上帝角力”本身永远是手段,不能为了角力而角力,为了得胜而得胜,明晰并超越“与上帝角力”,才能掌握与上帝相同的善恶能力,这才是最终目的,才是真得胜。目的不清晰,再高明的手段、再坚强的意志反而会使人误入歧途远离靶心,以此获得的任何看似安全的安全感,比如说上面的或“得胜”或“祝福”或以“上帝的拣选/特选子民”而自居得到“庇护”,都不能掩饰内心深处的极度不安,终是自欺欺人的虚幻。
“日头刚出来的时候,雅各经过毗努伊勒,他的大腿就瘸了。故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窝的筋,直到今日,因为那人摸了雅各大腿窝的筋。”
“瘸”是什么?大致就是“较劲、倔强和执拗”吧,极可能导致思想认知“蔽于一曲”之故也。这是和上帝“相似”甚至相同的“能知道善恶”么?显然不是。同样道理,对待如今人们纷纷羡慕的集犹太人于一体的诸如“智慧和财富”更不能陷入“较劲、倔强和执拗”的认知陷阱,“绝学弃智”“义利兼顾”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愿,过分的“较劲、倔强和执拗”从此不再出现在以色列人的餐桌上。至于还有没有其他不宜出现在餐桌上的,希望不仅仅局限在《旧约》,其实《新约》、《古兰经》……中也有大量的提示。
“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窝的筋,直到今日。”真的“直到今日”么?
在《出埃及记》中,“那时的以色列人是何等的顽劣。他们虽然被埃及的巫教压迫得死去活来,但走出埃及之后,还是放肆模仿巫教。”直逼得无奈下的摩西在耶和华神的授意下再建一神教——犹太教。为何是无奈呢?
众所周知,在当时的中东甚至世界其他地方,各民族甚至各大大小小的部落,其多神崇拜几乎到了连石头、树木、飞禽走兽……都可以拿来作为图腾崇拜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其蒙昧愚顽可见一斑(穆罕默德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同样也是多神崇拜,后面会看到穆圣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相比之下,尊崇一神的以色列人却是鹤立鸡群,耶和华神为什么讲以色列人是上帝的拣选/特选子民?就是基于以色列人一神尊崇的榜样作用在当时的人文进步与提升上,无论如何也是有益的且是进步可做标杆的。
然而,耶和华神非常清楚这个榜样作用仅仅是阶段性的标杆,不能就此驻足。
因此,耶和华神和摩西欲引领其走出一神崇拜,无奈以色列人一神崇拜下的“较劲、倔强和执拗”是极其坚硬的——“与上帝角力”到黎明仍不罢休,而耶和华神对其的称赞反倒使其更加坚信要“角力”下去的神圣性与合理性,但想让以色列人也领悟到那只是个阶段性榜样,绝非易事。孰料,时过境迁,过犹不及,竟“瘸”了,而且还有退回到“巫教”的危险,摩西此后几乎所有的努力和心血都花费在阻止这个局面出现的上面。
怎么办?无奈之下,只能再建一个崭新的一神教,无论如何也比没有强!
然而,这仅仅是以色列人需要引以为戒的么?其他人就敢保证“大腿窝的筋”之类的不出现在自家的餐桌上?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人类和上帝的差距仅仅在于“与我们中间的之一相似”——“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那么,人类能否实现从“与我们中间的之一相似”到“与我们中间的之一相同”的飞跃或梦想呢?这是可能也是可行的。只要具备“上帝的灵”的人类能够“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即可实现从相似到相同的跃变,那么上帝的灵与肉体尘土结合的人类即同位于上帝之列。毕竟耶和华神已经以忧心忡忡下的戒备森严强烈暗示了这一点,而且东方儒释道的文化经典中早已详述了上述飞跃或梦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这里的所谓位列,即如上述的“真人”。关键是找到如何实现“天与人不相胜也”的方法和路径。此方法和路径,本书在介绍孔子、世尊和老庄时,那里都有大量的陈述。恭请读者多瞅瞅那些原著,后续在讲到苏格拉底时,其方法和路径也颇可参考。坦率地说,一定程度上,成为“真人”可比成为“上帝”要难多了。因为,成为“真人”后,只要愿意,即时即可位列“上帝”,但“上帝”要成为“真人”,那得下到人世间重新修炼过才可。也即,“真人”是成为“上帝”的充分且必要条件;而“上帝”只是成为“真人”的必要条件。
3、既然上帝把人类赶出伊甸园了,上帝们本身是不再亲自上阵帮人类进入伊甸园了,更何况上帝们都已经排兵布阵,严阵以待了。除非上帝们监守自盗虚张声势,那又另当别论,而监守自盗虚张声势的上帝们还能称作上帝么?
所以,此后的上帝们多多少少也要发挥点“负作用”。果真如尼采所说,“上帝死了”,估计进伊甸园简直是畅通无阻,那时唯一的障碍,就是个别人愿不愿进了。如若那时还有人不愿进,那就任谁也是回天乏术了。当然,千万别曲解了尼采,这里的主要目的是提示人们要特别注意如下的问题。
4、接下来的事情,是人类自己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的,只能是人类自己,除非人类自己不愿意“永远活着”。至于有个别人寻死觅活的想下地狱,那任谁也是拦不住的,说不定上帝还会趁势踹上一脚。上帝们已通过前面的造天地万物以及人,帮助人类“摘”了一次生命树上的果子吃,上帝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那么“又摘”时,只能靠人类自己。因此,人类不能指望那些上帝们。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世尊临终建言:“你们要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以自己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也即是说,不但上帝们的拯救指望不了,甚至人类的每个成员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也不能相互依赖指望。最多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更不存在谁替谁吃鱼(如教会的赎罪券)的怪异方式。当然,这里指的是依赖指望,并非人类内部的个体群体之间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该尽到的责任还是要担当起来的;有勇有谋时,更是要见义勇为的,就像上帝们做的那样。靠自己,并不代表我们就是孤单的,因为“上帝的灵”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在孤军奋战,无论如何上帝们也是要关心的,神与我同在,自助者天助,直到双方比肩而立。
所以,任何人如果想通过求神拜佛,祈祷上帝保佑,以为经由忏悔就能蒙上帝恩赦,自以为是神所选神所爱,去达到诸如上天堂进入伊甸园的目的,那都是自欺欺人;至于任何打着或上帝、或真主、或耶稣、或穆罕默德、或大梵天、或世尊、或孔子老庄的旗号或名义行事的,那更加都是骗人又骗己,是注定要失败的,即便是真主的信徒,上帝的选民、子民……也无一例外,至于号称、自称、妄称某某帝国子民的夜郎自大那更是统统失效。
5、“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那么简单的么?要是的话,则显然是有些人严重低估上帝们的智商了。耶和华神“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伊甸园四面有转动发火焰的剑,把守通往生命树的所有道路。”看来,人类要实现“永远活着”的飞跃或梦想,成为上帝,“伸手”之前,破除“基路伯”或者“转动发火焰的剑”这些障碍是必由之路。
同时,具体到人类中的每个个体,愿不愿意“伸手”,敢不敢“伸手”,有没有能力破除那些障碍,显然,都有“上帝的灵”的每个人,在机会上都是平等的。但结果上并不必然保证每个人都是同效的,必须取决于每个人是否有意愿、能否示勇气和可否炼能力。
6、如果不认同上述五点基本逻辑,则会有下面的逻辑出现:
上帝造亚当,也同时造了蛇,也同时造了生命树和善恶树;蛇引诱或亚当或夏娃吃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和夏娃及其子女受苦受难;上帝跟他们立约取信;赎罪离苦;再次进入伊甸园;但伊甸园里的生命树、善恶树或蛇之类还在那里,上帝除了惩罚蛇似乎也没有做太多其他的,不见得除了蛇就没有其他的诱因了;因此,也就不能保证蛇之类不再引诱或亚当或夏娃再去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如此循环,永无止境。
要是这样,估计上帝们也会厌烦的,何况亚当。除非都乐此不疲,否则没理由这么做,那么折腾自己。因此,跳出、超越这个逻辑怪圈,无疑是上帝们也好、人类也罢的共同渴望。
很多人为维护上帝们的所谓圣洁,或否定、或隐讳、或困惑蛇之类,认为上帝不是爱我们的么?怎么可能造蛇这类代表贪婪、狠毒、狡猾且有阴谋唆使嗜好的动物来诱惑人呢?其实,实在没有遮遮掩掩的必要,因为,每个人有意愿、够勇气且具能力的情况下,即便破除了那些障碍,但若在蛇的诱惑下功成垂败,依然还要掉入那个逻辑怪圈。因此,站在人类要超越上述逻辑怪圈的高度,才能理解上帝们的为何在此突出蛇的意图,实在是上帝出于督促激励人类超越自我的大爱之心呢——毕竟其也要对自己的灵要有责任担当的。
总之,人类可以也只有靠自己,利用并提升同上帝们相似的能知善恶的能力,去实现“永远活着”的梦想。毕竟,“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片窗。”然而,从相似的能知善恶走向相同的能知善恶,其间的区别似乎不甚大。但《旧约》后续叙述的故事中,正是由于这个细微的差异却引起了异常艰辛、种种残酷甚至是血腥黑暗的历程。与此同时,耶和华神即便设置了种种障碍,却也一直关注并引导着人类,为何?因为上帝的灵还在亚当那里。
所以,即使耶和华不再亲自插手了,却不代表不关注,耶和华采取的变通方法是派遣使者。显然,这种方式非常高明,既不违背原则却也灵活有效地达到引导的目的。所以,后来者争执耶和华神、摩西、耶稣、穆罕默德之间关系的是是非非,着实没有多大意义。后面将陆续介绍他们之间是如何一脉相传的,又是如何义无反顾地各自担当起责任的。至于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也是无可无不可,毕竟三者的终极目的总归是一致的。
如何打开那片窗?如何利用同上帝们相似的能知善恶的能力?为何又那么艰辛与残酷?上帝们提供的善方法善建议又为何?
请看《旧约·创世纪》第四章是如何提示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