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 为何能 及 如何 集人类文明之大成
前 言
世界包罗万象,其背后又有规律可循,找出规律并用以指导文明的发展方向,是本文的目标。如何找出规律呢?如今世界已经发展出的不同区域文明给了我们启迪。通过分析和比较各区域文明的不同特点,可以发现世界运转规律中的基本要素,成为进一步探索的钥匙。
世界文明从空间的横向看有三大板块:印度文明、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分别对应于“虚”、“实”和“泛”(协调超越虚实并把握其脉络)。从时间的纵向看有三个阶段:开始创生或“动态外向”的阶段、中间持续或“静态内向”的阶段、后期成熟或“整体”的阶段。成熟也意味着发展滞缓。
印度文明是关于“虚”的文明,其核心哲学思想开始于吠陀经典,中间是佛教兴起,后期再到吠檀多的主导。印度哲学表达方式繁多,但主流偏向于比较“虚”的思想世界,物质世界只是一种幻象。吠陀时代是印度文明对“虚”进行外向表达,关注思想的动态形式,重吠陀之理性分析和归纳,社会形成条理清晰的种姓制度。佛教时代,则是对“虚”的思想进行静态内向体验,思想静止则归于涅槃,重皈依,而忽略世俗种姓。吠檀多复兴印度教以后,趋向整体理性把握,涅槃和世俗思想融通,主张不计较结果的行动瑜伽,也标志着印度文明的成熟。三大文明中印度文明最先达到成熟。近代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除了自身文明发展外,显然也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两种内核不同的文明能共存而较难融合。印度文明的优点是,对人内在精神结构的分析准确、独到而且乐此不疲;缺点是,为思想而思想,有轻视物质运动的倾向,或者说重理论轻实践。轻实践显然不利于全球化,从印度教不能成为世界性宗教也可看出此点。
西方文明是关于“实”的文明,其核心哲学思想开始于柏拉图,中间是奥古斯丁,后来再到康德为近代开端。西方哲学主流偏向于比较“实”的物质世界,即使其思想也具有实在的特点,认为世界有一个实在的主宰,柏拉图称之为理念,中世纪称为上帝,近现代称为物自体或自然科学规律,和现实世界组成二元对立结构。希腊罗马时代西方文明是对实在主宰进行外向表达,关注其运动形式,张扬感情和欲望。到中世纪基督教时代,则是对实在主宰进行内向体验,关注其静止的神性形式,以禁欲奉献为美德。文艺复兴,趋向整体把握,实在主宰以科学的形式融于世俗,将科学树立为新主宰,发展出实用性科学技术,同时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社会“普世”价值作为实在主宰的延伸降临人世,让神性和世俗,或科学和民主,共存于社会中。西方文明的优点是,对“实在”执着追求,容易产生科学的原创性理论和发现;缺点是,拘执于“实在”,容易片面固执己见,欠缺思想上的内省,欠缺自知之明和自我约束,因此社会总以实力对抗来达至平衡。近现代,西方文明是一种强势文明,依靠强力进行了全球化扩张,但在网络技术以后,西方文明也达到成熟,它不能再靠强力来征服人心,其实力对抗得到的平衡也很容易崩溃瓦解,所以它的全球化后劲迅速衰退。
中华文明是“泛”(协调超越虚实并把握其脉络)的文明,其核心哲学思想开始于易经的“易”(以完整理智把握脉络)和儒家的“仁”(以饱满感情充实脉络),中间是中国禅,再到即将展开的中华新文明。中华文明不执着于“虚”也不执着于“实”,而把着眼点放在“泛”上,故能融会包容并超越二者,契合自然规律而适应性强,具有最强大的普世性。先秦时代,中华文明对“泛”进行外向的动态的表达,确立易经规律和仁义道德,社会形成家族宗法制度,儒家的仁和道家的易造成了中国阳儒阴法的政治形态。到魏晋南北朝印度佛教传入,与魏晋玄学激荡交汇,其内向特点对中华文明向内转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唐宋引发了中国禅兴起,这一阶段是对“泛”进行静态内向体验。由外转内的变化造就了诗词艺术等灿烂的文化,也产生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社会日益内向趋静,直到清末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近现代以后,西方文明的传入唤醒了静修中的中华文明,将会使中华文明走向整体把握的成熟阶段,使自身修养和世俗事功融会贯通。中华文明是三大文明中最后进入成熟阶段的文明,将融合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精华。中华文明的缺点是,缺乏执着,难以诞生系统的印度心灵哲学和西方科学理论;优点是简练洒脱直达根本,融合能力强。在西方文明和印度文明已经成熟以后,中华文明的优势会得到充分体现。
印度文明希望从烦恼中得到解脱,创立了解脱理论,却滞于出世;西方文明希望从无知中得到自由,创立了科学理论,却滞于物欲;中华文明的无偏向呈现是烦恼和无知的最终解决方案,能够海纳百川吸收世界文明的精华并且吸引世界人民加入,所以中华文明是最适合全球化和普世意义的文明。由中华文明领导全球化,才能普遍地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中华文明的第三阶段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新文明。
中华文明第三阶段“整体把握”,在哲学方面将会表现在,以“泛”为精神核心,将印度文明、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内容融入易学框架,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广义易学的整体性规范。这个规范会让新的社会制度不单纯以西方制度为依据,不以物质主义为唯一目的,而是转向更有利于人类精神的全面发展;会让宗教信仰不再盲目和沉浸于激情,而转向更理性更有操作性;会让科学向大一统方向更进一步,拉近科学和心灵的距离;会让各类知识各安其位,又互相补充。人们以哲学上的融合为基础,把握心灵宇宙的脉络,以精神进化为人生目标,就能超越情感和理性的矛盾而获得平常心,社会方面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就能日趋协调,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会产生互动性的纲举目张的效果,使人类文明日臻完善,自然逐步走向大同社会。
----------------------
整个文章不长,但因正文表格较多,不便转帖,其余部分请到http://www.yirenzhexue.com查看。
泛的哲学--万法的脉络
论文提要:
吸收世界文明的精华,把握心灵宇宙的脉络,建立精神进化的人生,顺应走向大同的社会。
本文从“泛”即万法的先天脉络开始按易学演绎方式推衍出世界万象,融会世界主要哲学和宗教,也包含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帮助人们了解自身世界观在心灵宇宙中的相对位置,不再盲目追求个体心灵泡沫,而逐步通过精神进化之路超越自己,回返于“泛”。对于社会,希望引导人心追求精神进化而趋向平稳理性,协调制度遵循泛学规律而趋向公正合理,于是顺应自然发展方向,逐步走向超越,走向大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