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具代表的就是儒释道文化,在长期的争合间,这三个文化流派相辅相成,相互吸纳与借鉴,呈多元互补的态势,是人类多元文化并存的一个楷模。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道家思想的两大核心学说是老学和庄学。很多学庄学的朋友对老学不耻,实则不然,庄学的特征是美学,也是极限美学,是人类美学的最高境界,一个搞美学的工不懂庄学是不可思议的,它是美学的万源之源。它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感性,是通过渲染来达到美育的效果的。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它在哲学和理性上的不足,而这正是老学的特长,没有老学做基础的庄学是单薄的。
老学是无碍学,一句“无所为无所不为”就决定了它的这一根本特征,这也适用于庄学,正是老庄间的根本结合点。以智而论,老学高于庄学;只就境界而言,庄学要高于老学,但无论如何也是老为本,庄为发,否则道学就不成体系了。于儒学来说,道学最可借鉴的不是其自由论,而是其达观无碍和潇洒大气的境界。
很多自由主义者自觉地在道学中寻找自己的本土归宿,这是上错花轿嫁错郎,除非你是绝对自由主义者。加上“绝对”就在暗示你是不对的、是错误的。真正的自由主义所应秉承的根本理念就是在不害人的前提下从心所欲地寻找自己的幸福与价值。老庄学说是无碍学,你当然可以进得去,但你出的来吗?它是无碍学说,你哪里找做人的底线与高标呀?
真正的本土自由主义学说是儒学,自由是儒学的至高境界,孔子说他最后所达到的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洽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理论基点。孔子有位学生受不了繁文缛节的束缚,问孔子要一句可以行之终身的座右铭,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学道统内涵的核心理念,是可以生发孔学的整个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不故意害人,也就是对我来说是有害的事,我就不会施加到别人的头上,这也就是人类具有普世意义的最低道德标准,也称道德金律。在此之上,子曰:无可无不可。这些理论是“一以贯之”的。运用自如,达到至高境界了,就是“仁”了,孔子也真的用过这一理念来解仁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种自由的境界逊于庄子吗?当然,也不会高于庄子。
以儒为基,再学道学,道不会偏;以道为辅,来修儒,儒亦不会腐。结合的最好的当属陶渊明,正是儒道互补,成就了他在道学上的极高成就,而他的境界又如何不是儒的极高境界呢?
道家思想特点是先有道学后有道教,佛家是先有佛教,后有佛学,佛学是离不开佛教的,道学完全可以脱离道教。佛学再净化也只能说成是佛的教学。
佛学的起手处是有神论,也就是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也如其它所有宗教一样,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说,上诱人以极乐世界(天堂),下吓人以地狱。一则引人入门,二则导人向善。佛主的一个重要本义还在于说明众生平等。但呆学者也可从这一理念导出歧视观的,如对弱势群体(残障人士)说:你之所以这样不堪,都是因为上辈子缺德不信佛主修行不够造成的,这不是我瞎说的,亲耳听到过的。这当然是与佛之本意相悖的,是他本人佛修不够的恶行恶言。但这一恶论只就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论本身来说,真的是成立的。所以很多大德是主张佛徒兼以修儒,以儒之蒙学开示弟子,厚德为人,再求佛报。
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就足以安心了,若有上求者,则佛学应以四谛说:苦集灭道。这一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唯心观。也是佛学之所以为学的根本处。
佛之悟是有层次的,佛在哪?大德会说佛在心中,一念起是地狱,一念起佛现光芒。明心见性,便入佛境。这是一种修养,若直指人心,拂去有神论和唯心观,那就是儒家的心性学了。儒学认为上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在诚意,诚意在正心,正心在至知,至知在格物。王阳明大师的四句教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劫,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大学》中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学的最高层次就是其三法印,也就是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涅般寂静。这是具有离言法性的境界,无可言表的,只能在戒定慧的佛修之路上不懈努力,且有上上慧根的人才可领略其美妙,而又妙不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学也是密证主义,完全可能创造科学所无法解开的生理奇迹的。
有时我在想,佛主在菩提树下开悟时,涌于心头的理念是什么呢?不见经说,总觉是缘起性空,这应是佛学做为哲学的理论核心。
东方之“道”,同于西方之“真理”,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它的方向是一定的,也是可以验证的,儒释道三家皆奉行于它,这是东方哲学,也应是西方哲学的元点。道不可得,道在人间最清晰的影子是德,于儒来说德的本性是“诚”,人要表里如一,身心和谐,万事万物也如此。于释学来说德就是空,一切事物缘起性空,人也当空空为念,离苦得乐。道家则认为德为无,无中生有,道也是法自然的,所以人也应法自然,师法于天地,这一点与儒也是相同的。只是于道家来看,天地无情是不仁的,天地自然不以人存,不因人亡;而于儒家来看,天地亦有德,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师天则昂扬进取,师地则包容万物,做人要有担当和责任。
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学说——儒家把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当作人的道德,合情则为仁,合理则为义,事无大小,见微知著。由人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人类而自然,天人合一,又以人为本。这一学说是站在人的视角的学说,是建立在利人利己之上的学说,不高于人类本性,也不低于人类本性,起于无恶,达于至善。是人类哲学与信仰的极限,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使其有勇气与其它学说宗教合和相处,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特有文化,既合和文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