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维方式》
——研览儒、释、道、耶、穆、苏、第五项修炼……的共性、差异及其适用边界
第十三章 两希文明在西方的延承
今日关键词:责任正义,民主的底裤,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神的启示
第一节 为神申辩(下)
至此,可以把这部分的“辩护”内容作为“第二部分”。同“克己、为己、止己、止于义”这个“仁义之道”相比较,苏格拉底是在阐述“克己”和“为己”的内在关系及其一致性,尤其是“为己”下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完善和担当。
显然,苏格拉底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因为他的核心角色与责任就教导人们如何“完善人类的天性、完善社会的性质”,他必须担当起这个天赋的角色,哪怕是面对尊敬的陪审员们的死刑判决,宁可饮鸩而亡,也绝不使“自由”蒙尘:
“你们会对我说:‘苏格拉底,这次我们不按安尼图斯的意见办,把你放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再把时间花在这种探询上了,必须停止哲理研究。如果我们再发现你仍然从事这些活动,那就一定要处死你。’假如你们以此为条件释放我,我会回答说:‘尊敬的陪审员们,我是深受你们恩惠的忠实仆人,但我更应该听命于神,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只要我还能活动,我就决不能终止追求哲理的实践。我不能不劝告你们,我必须向我所遇到的每个人阐明真理。’”
“尊敬的陪审员们,不论你们是否乐于听安尼图斯的意见,是否准备释放我,要知道,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为的,即使我要为此去死多少次。”
诸如不畏死亡;不屑贪生怕死以逃避保命;绝不奴颜婢膝、厚颜无耻地取悦谄媚;更不能寡廉鲜耻地乞怜、拒不违背神的旨意……在《申辩篇》中比比皆是。
——苏格拉底犹如夸父逐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比面对死刑判决,诸如“累累若丧家之狗”之讥讽揶揄又何足道哉?所以,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申辩篇》申辩到这里,其实已经申辩完毕了。至于后面苏格拉底还想再申辩,“我根本不会像人们所设想的那样为自己辩护,我却要为你们辩护,使你们免于因要错判我而滥用神所给予的权力。”“神”是什么?就是人的心——“人类的天性”,而被扭曲、遮蔽、失真了的心,神肯定要剥夺它的权力。
下面,看看苏格拉底是如何抨击“滥用神所给予的权力”典型表现的:
1、“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试图说服你们、青年人和老年人,要首先和主要去关心你们心灵的最大幸福,而不要去关心肉体享受和财产”,“财富不能带来善,而善能带来财富和其他一切幸福。不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如此”,“我试图说服你们每个人不要更多考虑实际利益,而要更多关心心灵的安宁和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虑国家利益和其他公众利益”。
——“不要去关心肉体享受和财产”,“不要更多考虑实际利益”,即是阻止对具相之物的执着与妄念,为欲蔽,为物困,被物役,为物滞、为物府,以物喜,以己悲,统统是“滥用神所给予的权力”,也即“格物致知”之善,能带来一切幸福。
有关格物,苏格拉底式的格言还有很多——“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自此,也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在对待人的自然属性上的基本态度了。根据《庄子·大宗师》,“何为真人?”“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在对属于“思无邪”的自然属性之率真、质朴、淳厚释放,也即“其不一也一”上,苏格拉底关注论述的不多,重点的关注集中在“其一也一”的“人类的天性”完善上了。总体上来说,在实现“完善人类的天性”上,在苏格拉底那里有两大类方式,一是自觉下的无知;二是适度的格物。
2、“世界上任何正直的人,如果他反对你们或反对任何其他的民主政体,试图坚决阻止他所属的国家里很多错误行动和非法活动的发生,都难逃一死。富有正义感的人如果打算生存下去,哪怕是让生命延续很短的时间,就必须过一种平民的生活而不从政。”
——这里的民主政体是指雅典当时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十将军委员会这些制度,现代欧美以及一些“被欧美”的国家采取的制度大都脱胎于此,流转到现在演变为传说中的“一人一票制”。记住,“科学、民主、自由”,这些令很多人一听到就莫名兴奋且急不可耐的词眼,可都是起源于古希腊的。后学者千千万万要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肇始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何定义的,不能陷入那些流变扭曲后的灌输而不自知。
在苏格拉底看来,那些至高无上的公民大会、公正的法律、经选举的独立的陪审团……会使“试图坚决阻止他所属的国家里很多错误行动和非法活动的发生”的“世界上任何正直的人”“难逃一死”,而“富有正义感的人”只能苟延残喘。而伟大的苏格拉底就是无所畏惧地“试图坚决阻止他所属的国家里很多错误行动和非法活动的发生”时,而死在“滥用神所给予的权力”的“民主政体”下的。如果是“寡头政体执政时”,“他们的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人置于他们的淫威之下。”则更为可怕。
柏拉图在《政治家》中把现实中可能的政体分成六种,由最坏到最好分别是:没法律的君主制,没法律的少数人统治,没法律的多数人统治,有法律的多数人统治,有法律的少数人统治,有法律的君主制。而实现“哲人国王”统治社会,才是柏拉图的理想政体,但“须与所有其他形式分开,正像神要与人分开一样”。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政体分为三大类共计六种,每类两种,分优劣:
“政体分为三类:君主制、贵族制和富豪制,蜕化的形态也与之相等。在这里君主制是最好的。君主是自主的,专门为臣属谋福利。暴君制是君主制的蜕化,专门给自己谋福利。贵族制蜕化为寡头制,他们违反各得其所值的原则来分配城邦事务,把全部或大部分好东西归于自己,长期占据着主宰地位。富豪制蜕化为民主制,凡有产者人人平等,以多数人的决议而行。在这些蜕化的形态中,民主制是坏处最少的。”
由上述一国治理之体制的设想与安排,可以看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非常清楚民主宪政的弊端的,只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权且如此罢了。而且亚里士多德明确表明“君主制是最好的”,而次优的民主制背后源于富豪制的蜕变,无论如何包装,都是由金钱的多寡起最终作用。显然,六种政体当中,所谓的民主制仅仅位列其一,而且,无论如何也不会名列前茅的啊?那么,如今的有些人为何热衷“民主”?某些势力为何动辄祭起“民主”“宪政”大旗不知羞耻地高呼“先进”“正义”?动机是啥?意欲何为?而反击这些貌似优势先进文化时,却处处显得束手无策、被动隐忍、进退失踞,全然没了大义凌然、义正词严的气势。至于还剩下的一个有些人配合着外部势力更为热衷地鼓噪喧嚣所谓的“自由/平等”概念,更是“光屁股上战场——胆大不害臊”,“棺材铺偷工减料——坑死人”,“狗尾巴插鸡毛——愣充大尾巴狼”。后面很快会提及。
即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设想了这么多的政体方案,但两位后生始终也没能解决苏格拉底所关心的两大核心问题:
一是,如何保障“世界上任何正直的人”能够活下来;
二是,如何能使“富有正义感的人”不至于碌碌无为。
天理昭昭,居然还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地对“民主”如此孜孜以求,何其怪哉!
至于气势汹汹救世主似的整天价打着“民主”旗号输出“民主”价值观的某些国家或势力,这不是明目张胆、明火执仗地要置“世界上任何正直的人”于死地,并迫使“富有正义感的人”陷于碌碌无为吗?对这些寡廉鲜耻的无耻之尤,耶和华神(真主)、摩西、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一定会异口同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句话原本是孔子针对“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而发出的怒吼,是冉有受教为学后,非为寻找合适的角色担当去发挥其能其知,而是典型的行“富富而不仁”之实——往客气了说,是行锦上添花之举;往直白了讲,是行傍大依富之实。如此行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不算是什么违背原则的问题,甚至会拿“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所谓的人之常情之语作为回敬或搪塞。可夫子却不这么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从学夫子后,冉有因受教明白了夫子的仁义之道的基本思想。也即,冉有具备了相应的素质,而且又有能力去遵循正道,但却不往正道上走。这是典型的赤裸裸的“文化不改”。夫复何言?温敏敦厚如夫子当然要就冉有此举行“然后加诛”之实。
夫子就冉有此行尚且如此愤怒,那么,相较之下,人类早就受了古圣先贤教导的情况下,如今的我们面对的将是失去“正直的人、富有正义感的人”?怎么办?
无外乎要遵循两大基本原则:怒目金刚和低眉菩萨。以此,方法一: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一切过高地估计敌人力量和过低地估计人民力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全国性的内战不论那一天爆发,我们都要准备好。早一点,明天早上就打吧,我们也在准备着。这是第一条。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可能把内战暂时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战可能暂是若干地方性的战争。这是第二条。第一条我们准备着,第二条是早已如此。总而言之,我们要有准备。有了准备,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全世界人民要有勇气,敢于战斗,不怕困难,前赴后继,那末,全世界就一定是人民的。一切魔鬼通通都会被消灭。”——《支持刚果(利)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声明》。
“我们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横蛮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这不是因为我们好战,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好罢,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相较上述大义凌然的前赴后继和毅然决然,方法二: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攻。凡武不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早已受教于夫子,且位列后世所称七十二贤人的冉有同学,显然并没有因有了些文化高度而从事对应高度的角色担当,且不说浪费了教育资源和投入,关键是如此暴殄天物,自甘堕落,如何不让夫子怒火中烧?如何不示众声讨他?
反观现如今的高级人才如博士就业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典型如大学生不如农民工之局面形成,那么,相关产业导向和整体布局有巨大漏洞和偏执是不容置喙的,毕竟简单重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来也不需要那么多高层次人才。而低端、高耗、污染、重复集中的后果很多学者以及业界早已洞若观火,剩下的就是需要为政主政者(目前已不仅限于一方治理的行政公共层面,也包括任何组织的管理决策层面)要有勇有谋地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完善。
在这里之所以强调为政主政者的责任,主要基于两大点:
一是,为政者特别是主政者本来就被赋予了更大范围、高度和力度的角色担待,其引导把握整体全局、协同发展本就是其所居高端社会角色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也应该做好的事情。在其位,谋其政,这于为政主政者而言是其最重大最根本的“为己”内容和社会属性,是需要义不容辞更是义无反顾地要担待起来的,如此“大德/小德、大作用大担当/小作用小担当、干/群、国/家”之间的信任默契才能建立并流畅起来,也才是真“和谐”。
孔子回答齐景公之问政时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针见血的,非谓客气,否则齐景公就不会发出“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的感慨。因此,一方治理的任何细节,不论是治理理念、制度安排还是舆论传播导向,甚至小至为政从政者某些行为举止可能引起的导向作用,为政主政者都不能置身事外、脱了自己的干系,指望民众自己提高素质自觉性或刻意营造形势一片大好而使治理井然,甚至污蔑治下为刁民甚至暴民,实是自身先行了虐政甚至暴政。如此,被指摘为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或“官僚主义”也着实不冤呢。此种局面一天不改变,和谐就仅仅是一空想,更不会自动到来。总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二是,中国的市场经济相比早已发展了上百年且其运作机制早已成熟、且其政商军颇有默契的欧美日而言,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更何况人家还占着规则、标准、平台、话语权。这时,尚弱小且停留在各自单打独斗的国内组织团体个体,其单独的行为更无法担当起重任,倒是在外来强势的诱惑或规则下其同流合污或被招安的可能性更大,要么就显得悲壮坚守而寻求突破,但往往被不明就里之徒污蔑为不识时务了。这时候,绝不能被有些刻意的导向或看似美妙动听的理论误导而蔽于一曲去进行所谓的“国际接轨”,如此“接轨”只能撞鬼。如此,何以“为政以德”?最好“一以贯之”,“庸言庸行”,才能更好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地担当起并发挥好为政之德。否则,一定会寝食难安,“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其实,上述两种方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此,本来被冠以“入世”的儒家,其经典中对“为政”的论述可是字字珠玑呢。另外,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需要提醒的是,这个仲弓同学可是毛病不少,更是一介书生,估计无论如何也不会满足柏拉图哲人国王的理想要求。恭请读者分析一下各自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更翔实的“为政”陈述,恭请回顾本书第六章“孔子思维方式的再细化”。
3、“你们可以看到,我的一生在履行社会职责和个人交往方面都一贯如此,我从不鼓励任何人的不正义的行为,包括被别有用心的人称之为我的学生的人,我也不鼓励他们的不正义行为。”
“一个人所能做的最高尚的事就是讨论善的问题和其他我所谈论过并以此检验过我自己和其他人的题目;不讨论这些,就是虚度时光,不以这些来检验生活,生活就没有价值。”
——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否则,就是“虚度时光”,“生活就没有价值”,同样是“滥用神所给予的权力”。
4、“更重要的是,我愿在那里也像在这里一样,把时间花在考察和研究人的心灵上,找出他们之中谁真正聪明,谁只是自以为聪明。”
“我只请求他们应允一件事:当我的儿子长大时,尊敬的陪审员们,如果你们认为他们把钱财或其他东西放在首位而不把善放在首位,你们就像我谴责你们那样去谴责他们;如果他们毫无理由地自以为了不起,你们就要像我责骂你们那样去责骂他们。因为他们忘记了潜心向善,自以为于事有益而实际于事无益。如果你们这样做了,我和我的儿子就算在你们手下得到了公正的待遇。”
——“谁只是自以为聪明”,“毫无理由地自以为了不起”……实在是愚昧的无知无明,同样是“滥用神所给予的权力”。对此滥用的于事无益之行为而实施“谴责、责骂”是促使他们真正聪明的公正待遇,实施时最好像我“谴责、责骂”你们那样去“谴责、责骂”他们。
总之,自知无知,角色担当,格物幸福,宣扬正义,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是苏格拉底最后一再要为大家“申辩”清楚的内容,也是“神的启示”,否则就是违背“神谕”。
是谓《申辩篇》全部内容的核心逻辑,也是苏格拉底连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哲学面向一般受众所要表达的一般逻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