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学概论
国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学说的简称。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手段,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的学说。主要理论来源,即: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为核心,兼容了东西方文化成果并集纳了马列毛主义思想。
国学是一根而发,大树婆娑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以人为本的,而人本论的前提是天人合一思想。天就是相对于主观世界以外的所有客观世界总和,天人合一是通过人对客观世界客观真实性的认知来实现的。国学以人为本,但并不是唯心论,反而应称唯物观。之所以以人为本,是因为一种哲学体系必然要以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国传统哲学中以“道”为哲学圆点,道就是可以揭示世界本质的奥妙,道的存在是可以验证,却没法言达或图示。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德则是人对道的主观认知,是每个人对正确的判断,也就是一种人生观,哲学则是系统的人生观。国学的哲学观认为道就是“诚”,诚是人对真的主观观念,真就是客观的、实在的存在,宇宙天地都不会因人的存在和不存在而改变其自身的存在和规律。客观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和运动之中的,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为人类所掌握的,道也就是真理(客观事物的规律),真理需要实事求是才能取得。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人的主观世界必须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性,才能与之和谐而不二分。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真理就是天道,追求真理是人的使命)
真诚二词的意思很相似,不以真为德,是因为诚是人对真的主观观念,这既贯彻了以人为本理论,又承认了人对真实事物的认知可能会与真实事物本身存在差距。真理可谓“天道”,诚德则可称为“人道”。
道不远人,留心处处皆学问,知微见著,很多规律都蕴在其中。人伦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体己惜人,推己及人,也就是常说的换位思维,知道你自己,再通过换位思维知道别人,知道社会,知道世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
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辩证思维,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人能把握的,常常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保证灵活应对新条件下的新情况,拘泥和守旧思想,是思想中的大忌。要建立起时空人三维思维观,才能保证自己不落入窠臼,如将军打仗,需要随时结合天时、地利、人合的情况来作出决断,国学承认事物的复杂性,但否定不可知论。中国不能完全套用美国的法规政策,因为地轴变了;现代社会也不能套用古代的礼仪规章,因为时轴变了。时世移,而不知变,那就是愚腐了。
国学强调执两用中,灵活应对,教条、折中、极端、单边主义都要不得,有些事物要一分为二的看,有些事物是要一分为三的看待。对待人和事物,要充分认知复杂性,简单粗暴的对待,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凡事强调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以上的方法论,都是关于临机决断的,强调的是灵活,灵活是必须与原则相结合,无原则的灵活,近乎流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观是国学的重要内容,既深奥又通俗,既可用以修身又可用以经世、甚至治国。以治国为例,既要强调发展,也要顾及稳定;既要强调教育的重要,也要重视的法律的必须;既要强调与其它国家和平共处,又不可在原则问题上退缩忍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