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本论
国学以诚为德,诚德不只是指能够客观地看待外在的客观现实,同时,也要客观地看待自身内在的客观现实,也就是要认识自己,真诚地作自己,做真人,说真话,办真事,只有这样也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光明磊落,无恨无悔,坦荡荡成浩然正气。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指的是真诚之心,不是幼稚之心。人天然就有真诚为我的冲动,但这种真诚往往经不住世事磨砺,只有穷知明理,历经磨难,保有的赤子之心,才是宝贵的,教育和自我修养都应以此为目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人一失真,则慌慌然;社会一失真,则乱象丛生。
国学的人本论实则以人性为本的理论,人性就是指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指人的合理的本能。如“饮食男女”,适可则为需要,纵之,害己伤人,则为欲,修心在于寡欲。禁锢人的需要是对人的一种摧残,放纵人的欲望,则是邪恶。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就是人的需要。无论男女种族尊卑,人的需要都是相似的。人类是通过自我的约束来完成人与其它高级动物的分别的,通过漫长的中世纪,人类又是通过自我解放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的,无视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以及无视人类的正常需要,同样是反人类的行径。抵制自己的欲是修养,成就自己的需要也是修养。抵制他人的欲是正义,捍卫人类的需要,抵制人类的恶欲和邪恶势力那是伟大的正义事业了。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
从人性的角度来探寻人与社会的真谛,才能让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的身与心相和谐、相统一(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不更改的自然造化,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化,就是揭示人的需要的合理性,让人依循需要来行事,率性而为,或悲或喜,敢怒敢恨,活在性情之中,不扭曲人格,不委屈自己,不自欺,不欺人,真实不假,而所言所行皆中节,都能合于道。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应该是客观上为人,而主观上为己的;善待自己,才会善待他人。善良是自己的内在需要的满足,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不是用来缚束自己的,更不是用来刻责别人的。做好事,不留名,也没必要留在供人参观的日记里。真诚是德之所修,也是道之所求。
学而又思,明心见性;认识自己,明白世界;适应自己,适应社会。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穷知明理,充分掌握自然知识(格物),同时还要充分掌握文史哲等人文知识(至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正心),让自己的身心和谐,自己与世界和谐(诚意),这就是人的修养(修身),修养是为了实践,实践本身也是修养(知行合一),人要关照好自己的需要(修身),家庭的需要(齐家),社会的需要(治国),世界的需要(平天下)。当人志存高远,心胸开阔,通达事理,脱离低级趣味,负起责任与担当,那就是君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明见这种责任与担当也是我们的需要,那么人生的每一刻都在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无论工作学习和生活,以至责任和担当都是对自我需要的满足,那样我们就可以笑对生死,享受生命的每一瞬间,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而圆满的(生,吾顺世;没,吾宁也)。
孔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类的天然本能是很相近的,导致人与人差异的是常常就是习惯,也就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可以积作人的性格,而性格常常是决定人命运的首要因素。改变习惯,就是在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下意识,是人对自身性格的重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而习惯的的养成常常决定于一个人的意志力,所以“仁者必有勇”。不只是有勇气实践自己道义和理想,还要有勇气改变自己的恶习。
孔子对现在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很不满意,他抱怨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以前人们学习,是为了探寻真理,自我完善,是积极主动的,而现在的孩子们是为了家长、为了老师来去学,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是一种自我的摧残。他很疑惑: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人们可以通过学习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修正了自己的错误的思维习惯,让自己进一步认清这个世界,积习而为性,涵养了自己的性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这本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多么幸福快乐的事情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