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0年历史长河中,安居乐业的日子不多,故中华民族非常向往太平世界。我原来在一篇文章中凭记忆说过陶渊明是第一个在他的文章《桃花源记》中策划太平世界蓝图的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制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二天翻阅“建安诗文”,发现曹操的《对酒》更早一些构想了他对太平世界的梦想;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勾画的太平世界显然比陶潜的要高明许多,不是一个档次。读之,不禁感概万千。全文如下: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榖满盈。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榖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在中国历史上,“建安时期”是一个战乱时期,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曹操的《韮露行》《蒿里行》深刻反映了当时情状,被明代钟惺称为“诗史”,评价是非常高的。用现在时髦的语言说,曹操应该算是一个“草根”政治家。《三国志》上说他是一个“莫能审其出生本末”的人足资证明;后来居官,政治上很开明,主张并厉行压抑豪强,让利于民,限制土地兼并,不拘一格举纳贤士等,与他的低微出生应该是不无关系的。
史上多认为曹操是一个奸雄,是一个反面人物。我倒是不怎么以为然。曹操出生社会底层,二十举孝廉,继而剿黄巾,讨董卓,破袁绍,进而挟天子令诸侯,成为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不过是在实践他的理想和抱负而已。统一北方后,社会得以安定,人民得以乐业,社会矛盾得以缓解;其间,应当说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真理。“剿黄巾”有一点奉命执行的“错误”,如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眼光审视,应该也不要太过于苛求他了;否则,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好人了。
曹操的《对酒》所梦想的太平盛世距今已经有1800余年。我们人类还没有实现太平盛世。中国也还没有实现和谐社会。曹操在《对酒》中提出的太平盛世的要求,有的看起来似乎过于“天真”了一点,至少是缺乏科学的理性思维。比如:“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囹圄空虚”等。但是,从另一面讲,这样的科学思维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1800年前,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人际关系单纯,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也简单,“民无争讼”也不是什么非分之想;尽管生产力低下,但是人口少,“三年耕九年储”说明曹操已经有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萌芽;“囹圄空虚”与“民无争讼”相辅相成;与“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前后呼应,也非无稽之谈。“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子养有若父与兄”“路无拾遗之私”又是“民无争讼”“囹圄空虚”的前提和基础。
“却走马,以粪其田土”,曹公已经具备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环境保护”的基本意识。“犯礼法,轻重随其刑”曹公的法治观念是很强的;“随其刑”不难看出其主张并坚持公平公正,有法必依的法制原则。“人耄耋,皆得以寿终”凸显出曹公博大的仁爱思想!联系到他后来的《龟虽寿》,我认为一方面是写他自己,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对老有所为,老有所学一脉相承的企划。他对官员如何执政为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股肱皆忠良”,“咸爱其民,子养有若父与兄”。当今腐败形势严峻,官员出口雷语屡见不鲜,这即便在曹公那里也是绝不待见的!
这篇仅117个字的诗,与其看成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如说曹操为自己实现国家统一后准备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环保、司法、廉政、民生各个方面,无所不包。如果我们逐一对照打分,我们现在也还没有完全做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曹公的《对酒》诗,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